【摘 要】本文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不足、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存在短板、工作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提出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以信息素養為抓手,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以信息技術為工具,創新思政教學課堂;以互聯網平臺為前沿,優化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廣西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7-0077-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關鍵一環,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讓學生在掌握思政知識的同時,發展綜合素養。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廣泛使用,它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穎的教學方式和獨特的思考角度,有效地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更為活躍的教育環境下理解思想政治學習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優勢,為學生設計能夠凸顯學生個性的教育方法,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一、互聯網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不足
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引導學生思考,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倡導個性化學習。然而,互聯網去中心、碎片化、快節奏的特點快速消解著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大學生的自主思考嚴重受阻,他們長期接觸網絡、依賴網絡,很容易受到消極負面思想的沖擊。不少學生長期在互聯網環境下生活、學習,出現焦慮、抑郁等問題的概率增加。當下,大部分學生對新媒體依賴嚴重,導致出現不少行為異化現象。從一定程度上看,很多學生還處于意識形態弱化現象頻發的狀態,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思想價值觀,很容易被一些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甚至還會受到各種腐朽消極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國際交流和網絡生活中,沒有意識到自身言行對國人形象的影響,有些大學生為了更好地融入外國人的圈子而刻意抹黑國家形象。這種種行為都體現出大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不足,更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佳的問題。
(二)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存在短板
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廣西高職院校網絡教學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一是教師綜合素養難以與互聯網時代相適應。網絡空間課堂教學缺乏師生互動,不少思政課教師在鏡頭外、畫面中唱“獨角戲”,而一些學生在網絡課上雖然簽到但思想游離于課堂外。二是教師傳道授業與學生現實需求失衡。如今的學生被手游、小視頻、快餐文化等所吸引,教師將“說教式”的語體轉換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融入生活真情,讓學生“聽進去”“學到位”,是當前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向。三是網絡探究式思政教學缺失。目前,廣西高職院校的一些思想政治課程只注重教材,難以體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學生實際的結合,教師照本宣科地教學,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得課程教學活動雙方形成對立,更難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提升其社會價值層面的時代感知。
思想政治作為一種崇高的情感,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強的時代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進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提高思想認識,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國家的命運相結合,增強青年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理論上有效升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更是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轉變教育教學方式,貼近學生,活躍課堂。
(三)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有待完善
受形勢與政策的影響,部分廣西高職院校存在組織協同不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互聯網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例如,面對各種新興網絡媒體平臺的高速發展,廣西高職院校近年來能夠意識到新興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逐漸將重心轉移到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并出臺配套文件,建立相應規章制度和組織機制,明確各自的職責。但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當前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組織優化、暢通渠道、資源協同等目標達成上,與互聯網背景下的融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媒體建構過程中,仍存在責任不清、溝通失效、協調不力、合力不足等現實問題。這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沿用傳統的辦法,缺乏明晰性和系統性,體現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落后和不夠嚴謹。
二、互聯網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
(一)以信息素養為抓手,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破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在年齡結構上,10~29歲網民占比29.7%,為占比最多的群體。追求新奇、時尚是青年大學生的特點,如何避免廣西高職院校學生在龐大的網絡信息洪流中迷失?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建章立制激勵學生從校園中深挖思政素材、培養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在學生入學之初,從具體的生活學習案例中,培養其網絡信息獲取、識別和篩選能力,重視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
例如,鼓勵教師和學生開展正能量微傳播,用手機拍攝、傳遞、評論和贊美,在他們周圍的社交圈中傳播“真善美”,揭露“假惡丑”。又如,在課前布置學生去收集中國、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今天”的視頻,學生收集、觀看視頻的過程,也是以史為鑒知興替的過程,在上課前5分鐘,教師組織學生分享觀后感,再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點題升華,學生也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思想屬于歷史發展的范疇,為數輩中國人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領。對愛國主義教育而言,廣西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更適合大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相較于其他階段,大學生具有更系統和全面的認知,具備強烈的是非意識,能夠自行判斷學習內容的優劣。因此,廣西高職院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應該貼近大學生的現實生活,讓他們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接受有益的信息,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二)以信息技術為工具,創新思政教學課堂
信息技術手段的利用對教師來說應是一種常態化的教育方式。結合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教師要充分重視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角度。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借助超星爾雅等平臺,激活課堂教學氛圍,整合值機、搶答、小組討論、提問、問卷發起、課堂教學測試等功能,增加與學生的在線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趣味性和趣味性。教師還可以嘗試利用新媒體平臺,構建一個集視頻案例、PPT課件、電子教案、電子教材等于一體的在線綜合教學資源體系,打造一個優質的在線思想政治理論課開放課程。此外,由于課堂時間所限,學生的實踐作業不能夠在課堂時間展示,可將學生精心制作的優秀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進行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既能充分展示和肯定學生的努力,又能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
例如,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了解中國香港“電影大王”邵逸夫的事跡。多年來,他向內地捐贈了大量資金,為眾多大學和小學修建了教學樓,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為祖國的教育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更系統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并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三)以互聯網平臺為前沿,優化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為了確保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廣西高職院校教育者與廣西高職院校管理者應形成思想共識,從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正視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推進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筆者認為,一是要聚焦廣西高職院校學生注重體驗、愛分享的網絡行為,利用好學校(學院)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教學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增加評論、點贊、抽獎等互動環節,適應互聯網時代“短、平、快”的互動體驗網絡傳播方式。二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團隊進行激勵和評價,優化運行機制。同時,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平臺,加強系統培訓,持續提高思政隊伍水平。
在正確梳理高校工作的特點和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項要求和執行手段,以此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科學合理的情況下開展工作的。有了全面的認識,才能夠制定合理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規劃。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育理念,將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高校發展相結合,通過標準化的手段和方式進一步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牽引高校發展的重要力量。廣西高職院校也要兼顧其他領域的發展情況,借鑒其他高校的發展優勢,從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手段等多個角度出發,引進科學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讓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化建設獲得有益的借鑒,通過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學習,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綜上所述,在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信息技術手段的大力推廣能夠優化思政課堂教育結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識,學習具體的研究方法,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官孫平.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探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6).
[2]洪滔,任祖云.基于問卷調查的邊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探析:以文山學院為例[J].文山學院學報,2018(5).
[3]胡恒釗,楊鵬.新時代高校網絡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4).
[4]張寶君,常瀟楠.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優的實踐進路[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5]王方,王楠.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特征與啟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1(4).
[6]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陳志勇.網絡空間治理背景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
[8]張策,張耀元.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原則及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8).
[9]趙蕾.“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究[J].數字教育,2017(5).
【作者簡介】吳少強(1981— ),男,廣西興業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