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課程體系缺乏特色、課程教學方式單一、實踐教學形式化、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等問題,提出基于需求分析定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工商管理多元融合課程體系、課程教學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構建層次性實踐教學體系、充分利用校外優勢資源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等對策,從而構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新文科? ?地方高校? ?工商管理類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7-0138-03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的高速發展和應用,推動了經濟變革,新的經濟形態下更需要高素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高校教育教學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將面臨改革。《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要深化高校專業供給側改革,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帶動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其中,新文科建設帶動了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改革,作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工商管理專業,其改革也勢在必行。
工商管理專業屬于服務性專業,主要為工業、農業、商業等行業提供金融、商務等管理服務,其人才培養要側重交叉融合。但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經管類人才培養仍存在以傳統學科導向構建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碎片化、教學方式單一化、實踐教學表面化等問題,導致許多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所學非所用”的尷尬境遇,從而凸顯這些高校培養的人才滿足不了新時代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問題,也展示出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現象。而新文科建設帶來跨界思維,打破了傳統文科固有的思維模式,從學科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交叉引領,注重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秉承繼承與創新,因而具有戰略性、創新性、融合性等鮮明的時代特征。因此,如何在新文科建設引領下,改革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的高素質工商管理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研,基于新文科建設的融合理念,提出構建工商管理專業多元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主要著眼滿足當地產業發展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應綜合學校辦學層次與定位、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當地受教育水平等要素,特別應依托區域經濟資源,明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目標,打造專業品牌特色。但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目標空泛、同質化嚴重。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查詢方式對當地5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對比分析,發現4所高校培養目標關鍵詞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幾乎都包括“具有企業管理理論知識”“具有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類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等表述。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未體現自身專業優勢和特色,培養的學生素質能力也不夠具體,導致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出現“什么都會但什么都不精”的現象。進一步深入調研發現,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仍然以知名研究型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參考,未對自身專業學生未來就業的崗位深入調研,對當地經濟發展對管理類人才在素質、能力方面的要求缺乏了解,導致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未具體體現出“應用”二字,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地方企業更需要復合型、應用型管理人才,但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缺乏競爭力,其能力無法與區域企業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課程體系缺乏特色
課程體系具體指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它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目前大多地方高校還處在轉型過程中,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還在摸索過程中,但由于工商管理專業不同于工科專業可以具體到某一個領域,工商管理專業涉及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等方面,各地方高校缺乏結合區域經濟特色設置課程,專業課程體系仍以管理理論知識連貫性為主來設置,構建的課程體系仍然注重管理學科知識的邏輯性,忽略了工作崗位對能力的需求,學生雖然系統學習學科理論知識,但未具備滿足工作崗位需求的綜合知識和創新能力,課程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出現脫節。
(三)課程教學方式單一
課程教學是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當前,部分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理論性較強但實踐性稍弱,如何通過課程教學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最關鍵是依賴教師組織課堂教學。通過對所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課堂教學仍然以理論講授為主,課堂缺乏和學生的互動,教師授課偏重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聯系甚少;課程內容知識面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以“管理學原理”課程為例,通過對5所地方高校學生進行抽樣調研顯示,66%的學生認為“管理學原理”課程理論性太強,課堂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內容空洞與實際聯系不緊密,導致部分學生曠課逃課現象時有發生。傳統的講授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管理相關的理論和原理,但缺乏將這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難以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中的管理問題。
(四)實踐教學形式化
新文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育時代新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落地的關鍵。目前眾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雖然設置了模擬企業實訓、人力資源管理實訓等實訓課程,同時設置了認知實習、畢業實習等不同實習類型,人才培養計劃中實踐比例超過50%,但存在實踐教學在落實過程中形式化比較嚴重的問題。針對實訓類課程,雖然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建立對應課程的校內實訓室,但校內實訓室設備落后,模擬系統內容不符合實際,任課教師只是簡單指導學生如何操作系統,并未指導學生結合相關模擬系統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同時各類實習只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到企業開展簡單的參觀學習,學生很少深入企業開展實踐鍛煉,學生在實踐環節多是為了獲取學分,因而實踐逐漸變成一種形式,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
(五)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關鍵是教師要具備行業實踐經驗,能夠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對實際管理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但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教師從高校畢業直接進入高校工作,缺乏行業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未完善關于教師參與實踐的激勵機制,教師與企業互動少,參與企業實踐的動力不足,教師大多只注重專業知識研究,忽略實踐經驗的積累,無法將豐富的企業經驗帶到課程中,導致課堂中教師只能單純講授理論,對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難以進行深入講解,學生基于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新文科建設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理念,地方高校應基于新文科融合理念,以“人才需求分析—課程體系重構—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為思路,整合自身高校資源和區域企業優勢資源,構建多元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一)基于需求分析定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主要為當地工業、服務業等提供管理服務,因此,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引領性,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基于需求導向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南寧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為例,南寧學院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工商管理專業充分利用學校和區域優勢資源,在人才培養目標確定過程中,依托學校桂商研究院資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桂商企業建立深度校企合作關系,一方面構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專家庫,專家庫成員由具有代表性的桂商企業專家、行業專家和骨干教師構成,另一方面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了解桂商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在素養、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具體要求,通過召開專家委員會共同明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崗位需求轉變為工商管理專業在思想政治方面、專業知識、技術能力方面的具體目標,將桂商企業吃苦耐勞的創新創業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將桂商對人才需求與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緊密結合,構建服務于桂商企業發展的具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二)構建工商管理多元融合課程體系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課程體系要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具有交叉融合特性。同時,課程體系要體現學科知識和工作場所知識的融合。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基于以上素質知識能力方面具體目標定位基礎上,打破以往以學科理論為主線的體系,通過組建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協同育人團隊、校企專家委員會和跨學科教師協同育人團隊,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產業需求與專業教育、不同學科進行融合,構建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具體分為綜合素養模塊、工商領域知識模塊、工商領域技能模塊和工商領域拓展模塊。基于專思教師協同育人團隊設置的綜合素養模塊課程內容,首先保障專業人才培養起到價值引領作用,課程教學做到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基于校企專家委員會共同商討設置工商領域知識和技能模塊課程,能夠讓學生真正體驗企業工作崗位,熟悉企業管理運作流程。基于跨學科教師協同育人團隊設置工商領域拓展模塊,將新時代對管理人才在工科等學科方面的要求融入課程體系中。通過思政教師、專業教師、跨學科教師和企業專家多元融合,構建地方高校具有特色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三)課程教學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
新文科建設的關鍵突破是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單一的講授方式,教師要將當地企業管理案例融入課程教學中,并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重構課程內容,打破課程原有的理論體系,根據崗位需求由淺入深讓學生掌握相關能力。以工商管理專業“管理學原理”課程為例,地方高校“管理學原理”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管理技能,首先打破管理學原理課程以學科知識邏輯為主線的內容體系,從實際企業管理的工作過程出發,將內容分為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四大模塊,根據工作過程將模塊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課堂上組織角色扮演、課堂演講等多種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內容對當地企業管理問題進行分析,并在課堂上展示討論結果,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并建立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推進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從而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四)構建層次性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專業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關鍵環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依托校內實訓室、校外優勢資源,構建專業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內容比較泛,涵蓋了管理各職能的理論知識。第一層實踐首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針對理論課程,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調查預測等課程,配套設置對應的課外實踐。依課外實踐要求,教師既可以通過校內實訓平臺完成,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自主設置項目指導學生完成。在課程考核環節,學校要求學生將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這樣設置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及時理解和應用。第二層實踐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整個企業運營中,該實踐將管理學、會計學、經濟學三大學科內容交叉融合,通過仿真模擬了解企業運營的整個流程。對應設置綜合仿真實訓、模擬沙盤實訓等全仿真企業運營的模擬實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指導學生如何操作系統,還需要在不同環節設置不同項目讓學生結合課程內容通過團隊方式完成,課程考核要包括系統操作、項目完成情況、團隊合作性等方面,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考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第三層次實踐讓學生真正走進企業,擔任具體崗位工作,對應設置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整個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設置遵循學生知識接受規律,從理論到實踐,從某方面知識運用到管理知識的綜合應用,構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五)充分利用校外優勢資源提升教師實踐能力
應用型人才培養核心是教師要有實踐經驗,能夠結合實踐將理論傳授給學生。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要充分利用當地校企合作資源提升教師實踐能力。以南寧學院為例,南寧學院建立桂商研究院,與多家桂商企業建立和深度合作關系,工商管理教師可以通過假期或業余時間到這些企業鍛煉,掌握專業崗位對人才要求,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同時和桂商總會、桂商企業共同開發桂商案例、桂商各類研究項目,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管理運營中的難題,并將這些真實案例運用到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做法既提升了教師實踐能力,又給企業經營提供了管理咨詢服務。
總之,新文科建設給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帶來新的改革理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要整合區域經濟優勢資源,將校內校外資源作用發揮到最大,依托這些平臺和資源從人才培養目標制訂、課程體系安排、教學方式改革、實踐教學設置和師資隊伍提升五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基于新文科融合理念,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李鳳亮.新文科:定義·定位·定向[J].探索與爭鳴,2020(1).
[2]王銘玉.新文科:一場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3]王桂云,王明明.構建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8).
[4]馬驍,李雪.創新與融合:學科視野中的“新文科”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20(6).
[5]唐世海.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J].現代商貿工業,2021(2).
[6]李晨光,鄭強國,等.新商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創新人才培養探索: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7).
注: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三融三協應用型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2021JGB429)
【作者簡介】劉紅紅(1984— ),女,漢族,陜西銅川人,碩士,高級經濟師,工商管理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為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