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摘要】近年來,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也越來越注重于對學生各個階段的訓練,特別是在小學時期,由于他們正處在教學的初期階段,其掌握能力和承受能力都相對不足,從而必須針對其課后作業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語文為中國傳統課程,歷來是學校教育任務的重心,基于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當以正確抓住為設計重點,以科學合理的方法規范學校語文作業的設計。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作業布置
引言:在目前的小學義務教育中,作業變成了學生與家庭的矛盾問題。作業原本是學校校內教學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但由于校外培訓班的舉辦,和部分老師們布置的作業量過大、素質不齊,造成作業的職能異化,扭曲了作業的本義,最后造成校內和校外教師增負的局面,甚至造成學校教學失控。隨著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確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教育中減負問題已勢在必行。所以,筆者將小學語文作業的實際布置為切入點,進行了提高學校語文作業的實效性分析。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方向
1、注重提質增效
在教育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學校語文老師在安排作業時要注意作業的提質增效,以提升學生寫作品質,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這就要求老師要以學生為基本出發點,引導學生自主地參加教學過程[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了能力的提高和自主發展。雖然很多學校語文老師在安排作業時,都會更側重于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但這個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因為老師的教學工作并不能完全代表學生的學習工作,而老師的教學工作又不應該讓學生來承擔。所以,學校語文老師在實際工作中注意學生寫作的品質與效果、通過使用少量的寫作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加入寫作活動中、以促進他們創新能力的提高。在這樣的作業環境中,學生們不但可以實現自己的學業目標,而且還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和學業質量,由于他們在按照自己主觀意愿學習的活動中能夠投入更大的精力,所以還能提高學業質量。
2、落實查缺補漏
查缺補漏也是課后教學作業檢測的主要工作主要目標之一,在我國學校語文教育課程上,教師既可把教育課堂當成一個主要知識點積聚的主要展示舞臺,也可把課后教學活動作業當成查缺補漏的主要方法。由于師資在授課上的時候畢竟是限制的,要想進一步提高上課的教學,累積和查缺是必要的。所以老師們就能夠運用綜合性的寫作形式,帶動學生們積極地參與,進行查缺補漏和知識積累,從而推動他們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不少老師覺得雙減政策只是規定老師不得向學生布置作業,實際上這個觀點是錯的,因為學生的記憶力畢竟是有限的,若不適時進行知識點積累和查缺補漏,將無法提高學習效果。老師們不妨轉變一些作業設計方向,在給學生字詞練習時,可以把這些詞語納入一個故事中,讓學生去閱讀故事。這樣的作業形式,既滿足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發展規律,又可保證小學生在閱讀故事時對文字、詞語等有更深入的記憶,從而增強了他們對語文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
二、“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對策
1、根據不同年級段設計作業任務
近年來,由于教育雙減這一理論政策的提倡,學生的作業負擔也相應減少,不過由于這個政策的實施使得學校作業內容以及有關課后活動大大減少,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也收到了影響。針對在這一背景下的學校語文課作業設計工作,通常要求老師選擇科學合理的作業布置方法與教學內容,以使得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同時,積累課堂知識點[2]。在布置古詩詞課文《題西林壁》一課中的課后作業時,老師就必須按照課上所教內容,對課后作業加以細分,一方面布置學生進行默寫古詩和誦讀任務,另一方面也是讓每個學生在相應的句子后面明確其句意。默讀或背誦此詩之后,學生還需要對詩歌的含義加以說明,因此,根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所表示的含義及其書寫手法,要求學生將其記錄于書上或另選一處筆記,由教師在第二天對學生作出檢查和講解。
2、針對不同情況調整作業量
在布置小學語文的課后作業時,教師應注意針對學校不同狀況調節工作量,以避免學校教師因工作量過多或過少而影響教學整體質量。但近年來,由于教育雙減政策的出臺,對學校的工作壓力有了較明顯的減輕,特別是小學。不過這項規定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復習時間,但復習時間或者寫作時間的減少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老師的教學進度,所以科學合理地布置語文作業,根據不同情景調節作業數有著一定重要性[3]。在布置語文作業時,教師應認真分析生本教學的內容,將根據課文內容和詩詞內容相應調節作業。
3、作業布置體現開放性與實踐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作業布置的開放性包括以生為本正確地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合理設置完成作業的適當時機,在作業的內容上也可能是操作性作業、應用型作業、表達能力類作業、原創續寫類作業,等等較新奇但又可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作業。比如:在復習了小學六年級上冊的《窮人》這篇課文以后,就布置了學生們進行續寫,在續寫中特別注重對語言、動作、神情、心態等的刻畫,使短文更為的生動活潑和形象。也可布置學生聽一聽當天晚上的新聞聯播節目,用你的話介紹你看到了哪些事?在課文《頤和園》教學之前,往往需要學生先回家預習,將自己設想為一位導游,在上課時由學校老師以導游的身份講述這篇課文。學校老師利用這種新奇獨特的作業形式,不但訓練了學生身體的所有感覺,而且提高了對課文的認識。
結束語:雙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合理減少學校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以避免在學校了為的同時向校外增負的情形發生,這對老師來說是一種考驗。當然,由于目前學校在校教師作業布置上仍有大量的問題亟待解決,教師作業布局功利化和教學質量較差的問題也仍然必須關注。所以,在基于教育雙減政策的背景下,還需要各位教育一線工作者、教學專家等社會成員在一起的共同努力,逐步梳理出因地制宜,利于本區域的語文作業布局新制度。
參考文獻:
[1]陳建陽.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實踐探索[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5).
[2]高納琛.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有效作業的設計與創編[J].家長,2021(29).
[3]吳艷玉.淺談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布置及評改[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