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歌
摘要:變態反應性鼻炎的發病機理十分復雜,在當前的研究中表明,主要和細胞因子、白介素、炎癥介質等有密切關聯;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藥物治療為最常用的選擇方式。本文現就近年來變態反應性鼻炎發病機理和治療研究展開綜述,為后續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變態反應性鼻炎;機理;治療
【中圖分類號】R76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223-01
變態反應性鼻炎在臨床中十分常見,據研究表明,當前全球罹患變態反應性鼻炎的患者占總人口的10%~25%,而在我國有超過3000萬的人患有此病[1]。通常而言,變態反應性鼻炎可分為季節性和常年性兩類,發病時的具體癥狀表現為鼻癢、噴嚏、鼻阻塞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的影響較大。因此,在臨床中需要選擇新的方式改善患者癥狀,以此來提高其生活質量水平。本文就近年來變態反應性鼻炎的最新發病機理和藥物治療方法展開綜述。
1變態反應性鼻炎的發病機理
1.1性介質作用
在當前大量的臨床研究中證明,變態反應性鼻炎的發病機理屬于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2]。通常由于抗原物質經鼻吸入后刺激人體的免疫功能,產生新細胞性反應素IgE體,然后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結合,使cAMP濃度降低,促使細胞膜和細胞質失去穩定性,當這些介質作用于效應器官,將誘發鼻腔毛細血管擴張,最直觀的表現為噴嚏、鼻癢、鼻腔內分泌物增多等特征。
1.2細胞因子作用
T細胞異常激活和釋放的多種細胞因子在過敏性鼻炎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細胞白介素IL-2和細胞白介素IL-6屬于活化T淋巴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因此其中IL-2具有雙重調控免疫應變的功能,IL-6則是一種促炎癥反應。因此,當人體發生炎癥反應時,會促使炎性細胞聚集、活化和釋放[3]。在張曉明[4]等人的研究中也指出,變態反應性鼻炎患者在患病期間,細胞因子的濃度顯著上升,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以此作為療效的評價標準,對于最終治療方案的規劃具有指導意義。
1.3IL-17A的作用
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外周血Th17細胞可分泌IL-17A,此物質能夠促進組織的炎癥和激發天然免疫,促使中性粒細胞在炎癥部位聚集,從而誘發慢性中性粒細胞炎癥。柴若楠[5]等人在研究中發現,過敏性鼻炎患者血漿中的IL-17A水平顯著升高,而且該指標濃度和臨床癥狀與藥物使用量密切相關。
2藥物治療進展
2減充血劑
變態反應性鼻炎在發病時,鼻腔充血屬于十分常見的癥狀,而且此癥狀危險性極高。在藥物選擇中,減充血劑可以有效緩解鼻充血,并減輕鼻腔阻塞癥狀。在臨床中常用的減充血劑包括麻黃素、偽麻黃素堿、去甲腎上腺素等,不過此藥物的用藥安全性有待提升。陳杰[6]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應用減充血劑治療過敏性鼻炎時,導致患者病發藥物性鼻炎,尤其在應用超過一周時,反跳性引起鼻腔充血和水腫的幾率較高,由此可見,在減充血劑應用時,時間應控制在五天以下,這樣能夠有效降低藥物副作用發生。
2.2皮質激素類
在炎癥發生早期時,癥狀主要表現為炎癥介質組胺釋放;晚期階段時,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浸潤鼻腔粘膜[7]。對于此炎癥反應的過程,選擇皮質激素治療最為有效,用藥后可有效降低患者上皮細胞的通透性,并減少對膽堿刺激的反應性,有利于緩解血管緊張度。
2.3抗膽堿藥物
在臨床中用于治療變態反應性鼻炎的抗膽堿藥物主要有異托奧等。在選擇異托丙能夠有效收縮鼻粘膜血管,從而抑制鼻粘膜分泌形成,有效降低鼻腔分泌物形成。但是此類藥物在Meyburg J[8]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無法改善患者鼻充血、鼻癢等癥狀,并且用藥后會出現鼻腔粘膜干燥等不良反應。具體分析時可能與使用劑量有關。所以在應用抗膽堿藥物治療變態反應性鼻炎患者時,對于藥物的使用劑量一定要嚴格管控,并且開具藥物后告知患者不可隨意變動劑量,這是提高治療安全性的關鍵所在。
2.4抗組胺類藥物
在治療變態反應性鼻炎中,抗組胺藥物的應用范圍最為廣泛,而且在臨床中應用頻率極高,此類藥物能夠有效改善鼻癢、噴嚏、鼻漏等不適癥,但是在諸多研究中證明,抗組胺藥對于鼻充血幾乎無治療效果[9]。除此之外,在用藥后患者容易出現嗜睡、口干等不良反應。雖然在第二代抗組胺藥物研發后,副作用得到有效降低,但是價格昂貴的特征仍然對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不友好。
小結
變態反應性鼻炎當前在治療中主要以預防癥狀發生為主,在用藥后也要告知患者避免接觸過敏原,因為當前來看,藥物只能緩解炎癥發生癥狀。在諸多藥物中,皮質激素類藥物無論價格還是療效均在可接受范圍內,可列為當前一線治療藥物。在研究中發現,皮質類藥物聯合抗組胺藥物使用時,兩者能夠發揮協同效果。但是對于部分復雜難治性鼻炎患者,可選擇免疫療法,治療時仍然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這樣對病情的治療才更加具備針對性,療效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于蕾,劉凱,劉艷,等.表觀遺傳在變應性鼻炎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1,56(02):182-186.
[2]李君.枸地氯雷他定聯合鼻內鏡手術對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變態反應嗅覺功能改善作用分析[J].河北醫學,2020,026(005):731-735.
[3]劉婷,陳仁杰.手術治療腺樣體肥大合并變應性鼻炎相關原理[J].河北醫學,2020,v.26;No.287(05):176-178.
[4]張曉明,文新.穴位注射治療變態反應性鼻炎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2020,v.33(03):123-125.
[5]柴若楠.鼻部過敏性疾病診斷評估及過敏原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20,v.14(05):102-104.
[6]陳杰,毛弈友,陳卓,等.Ⅱ型炎癥在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中的作用機制和治療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0,55(10):993-997.
[7]陳布衣,袁浩展,欒衛紅.鼻淵合劑對糖皮質激素抵抗型慢性鼻-鼻竇炎治療作用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v.17(09):87-89+93.
[8]MeyburgJ,RitsertML,TraubeC.膽堿酯酶和抗膽堿能藥物在兒科術后譫妄中的應用[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21,28(02):158-158.
[9]張云飛,許政敏.抗組胺H1受體藥在兒童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9,034(003):205-208.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