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 王珊
摘要: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兒童常見的顱外惡性實體腫瘤之一,該病起病隱匿、惡性程度高、進展快、病死率高。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對NB研究的深入,NB的診療方法不斷補充,低危組患兒的預后明顯改善,但高危組預后仍不理想,本文就目前NB的診療現狀進行總結。
關鍵詞:神經母細胞瘤;治療;基因
【中圖分類號】R2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225-01
神經母細胞瘤好發于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系統,常見的轉移部位是骨骼和骨髓,其次為肝臟及皮膚。目前,低中危組5年生存率可達90%,但高危組5年生存率不足40%,改善高危組預后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現就NB的診療現狀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1.發病機制
1.1胚胎學說 NB的發病與胚胎發育異常密切相關,NB起源于交感神經系統的原始神經嵴細胞,系原生神經嵴細胞在遷移和分化過程中殘留下來異常發育形成的。胚胎發育過程中神經嵴細胞沿脊柱旁自頭至尾延伸形成交感神經鏈,故NB可以發生在遷移過程中的任何部位,以腎上腺髓質和腹膜后居多,其次為縱膈、頸部等。
1.2基因學說 目前多認為N-myc基因擴增與NB的發生關系密切,N-myc擴增的患兒往往預后越差[1]。同時N-myc基因的擴增,會引起NB細胞中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的改變,ALK基因表達會增強N-myc的致癌能力。
1.3染色體異常 1號染色體缺失是常見的染色體異常之一,發病機制可能與該區域存在腫瘤抑制基因或控制NB分化的基因有關[2]。1p缺失的患兒復發及進展風險高,且易伴有N-myc擴增[3]。11號染色體缺失也是NB預后不良的指標之一,文獻報道N-myc未擴增的骨髓轉移的NB患兒,11q缺失提示預后不良[4]。此外17號染色體獲得也是NB預后不良的指標[5]。
2.診斷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乳酸脫氫酶(LDH)、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尿香草扁桃酸(VMA)、高香草酸(HVA)等。尿VMA及HVA的增高往往提示預后不良[6]。LDH反映全身腫瘤負荷,LDH測值越高后越差[7]。相關的影像學檢查包括超聲、CT、MRI、PET-CT等。
3.治療
3.1手術治療 手術是NB治療的主要手段,應盡可能完整切除腫瘤并清掃受累淋巴結。與次全切相比,腫瘤全切的3年及5年死亡率顯著降低,腫瘤全切可有效改善患兒預后[8]。對于不可手術切除的患兒,可給予新輔助化療后擇時手術。
3.2化療 NB是一種胚胎性腫瘤,大多對化療敏感。化療強度取決于年齡、分期、腫瘤危險度等[9],應避免低危組患兒接受過強的化療而增加毒副反應,高危組患兒接受過弱的化療影響預后。
3.3放療 NB對放療高度敏感,局部放療可降低NB原發灶的復發風險。研究表明,原發灶及轉移灶放療對于高危NB的疾病控制效果顯著[10]。
3.4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包括13-順勢維甲酸、GD2抗體等,免疫治療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高危患兒的生存率。但大部分免疫治療方案仍處在實驗階段,且治療過程中可能伴隨神經疼痛、骨痛等副反應[11],對于NB的免疫治療仍需不斷探索。
3.5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主要用于難治性NB,常用自體骨髓移植。移植前需通過化療、手術、放療,待病情完全緩解后再行鞏固化療,通過骨髓移植重建患兒的免疫及造血功能。
4.小結
隨著人們對NB的深入研究,NB的預后得到很大改善,低中危組患兒獲得良好預后,但高危組總生存率仍不足40%。隨著未來多學科聯合診療的不斷發展,NB診療方案的不斷優化,高危NB的生存率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賴祥萍,賴天霞,廖偉.神經母細胞瘤中N-myc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7,23(05):926-930.
[2]趙倩,張大偉,李蓓,等.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染色體分析[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14(5):250-253.
[3]王彬,岳志霞,趙文,等.伴有染色體1p36缺失的高危神經母細胞瘤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鞏固治療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17,22(3).
[4]岳志霞,邢天禹,高超,等.11q23缺失在無MYCN基因擴增的骨髓轉移神經母細胞瘤中預后不良[J].癌癥,2020,39(03):129-138.
[5]于萌,朱育焱,楊春明,等.神經母細胞瘤惡性進展相關基因初步篩選及驗證[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2,41(02):148-150.
[6]王寶平,張泓,余紹兵,等.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檢測在小兒神經母細胞瘤診治中的應用價值[J].癌癥進展,2019,17(07):837-839.
[7]孫艷麗,成曉君,劉穎,等.神經母細胞瘤患兒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J].現代腫瘤醫學,2013,21(06):1359-1362.
[8]閆煥,楊正兵.神經母細胞瘤患兒原發腫瘤手術切除程度與生存預后的關系[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3):280-283.
[9]李勇.神經母細胞瘤首次化療誘發重度骨髓抑制影響因素分析[D].廣西醫科大學,2018.
[10]周宇晨,蘇雁,蔣持怡,等.Ⅳ期高危神經母細胞瘤患兒局部放療療效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9,28(4).
[11]田永帥,陳鳳蓮,劉婕,等.神經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0):1973-1976.
作者簡介:馬越(1995.03.23-),女,山東煙臺,本科,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兒腫瘤外科。
*通訊作者:王珊,女,籍貫:重慶,博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小兒腫瘤外科。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 重慶 4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