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賀彥鳳
摘 要:東北抗聯精神是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孕育出來的偉大的革命精神,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中華兒女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東北抗聯精神,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重要的時代價值的東北抗聯精神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東北抗聯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時代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5-0024-02
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抗戰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歷史作用。在新時代,東北抗聯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高素質人才,也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東北抗聯精神的基本內涵
東北抗聯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邏輯構成,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遺產。這一偉大的精神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其核心內涵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其中,愛國主義構成東北抗聯精神的核心,理想信念構成其重要的思想靈魂,艱苦奮斗、不畏犧牲奠定了這一精神的基礎。
愛國主義是東北抗聯精神的核心內容,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新時代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與前進的動力?!盁o數的中華優秀兒女正是在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的壯美篇章。”正是有了這種強大的愛國主義情懷的精神支撐,才會有抗日戰爭的勝利。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支柱,正是有了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革命者才會擊敗敵人,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一部東北抗聯的斗爭史,就是一部抗戰英雄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愛國史。東北抗聯,是我黨創建最早、堅持抗日時間最長、條件最為艱苦的抗日軍隊。這支隊伍在民族的危急時刻,在艱難困苦的歲月,始終不屈不撓,進行了長達14年之久的戰爭,以英勇頑強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搏斗。
二、東北抗聯精神的時代價值
東北抗聯精神作為抗戰中民族精神的體現,在贏得抗戰的最終勝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精神支柱。
1.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動力
習近平同志曾經說過:“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痹谶@一論述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作用。在戰爭中,眾多的東北抗聯將士表現出感天動地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外敵入侵的環境下,楊靖宇辭別母親、妻兒,孤身一人從河南奔向千里之外的東北,投身于抗日戰爭;周保中本可以繼續留在蘇聯學習,卻毅然投身于東北,與戰士一起出生入死、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馮仲云舍棄了大學教授的工作,毅然決然地離開妻女奔赴抗日戰爭的最前線。這些抗聯將士愛國的偉大壯舉,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展現了抗聯戰士保家衛國的使命感,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新時代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脊梁。
2.為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提供了重要的價值引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進入新時代,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不管是當年的抗日戰爭,還是新時代所面臨的新一階段的偉大斗爭,都證明了有斗爭就會有犧牲,或是犧牲個人利益,或是付出珍貴的生命??孤搼鹗坑⒂骂B強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勇于斗爭、甘于奉獻的光輝典范,為我們樹立起一座愛國主義精神的豐碑。正是因為這種不怕犧牲、舍生忘死的精神,才有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當前,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而闊步前行。在這條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還要抵御更多風險,克服更多阻力,解決更多矛盾,需要進行更多的體現出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3.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歷史教材
抗日戰爭展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涌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這對新時代更好地弘揚和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背景下,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更注重愛國主義教育。歷史證明,和平來之不易,我們應該不忘過去、銘記歷史,做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傳承者、發揚者,踴躍投身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新時代東北抗聯精神對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
當前,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東北抗聯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課程育人:將抗聯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觀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同時將愛國主義元素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币虼?,高校要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作為思政課教師,要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有目的、有意識地將愛國主義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在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相關內容,向學生講清楚什么是愛國、愛國的必要性、如何愛國、怎樣成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青年,讓學生時刻接受愛國主義的精神熏陶和感染。
2.網絡育人:用新媒體技術傳播抗聯精神,培養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現在高校的大學生多為“95后”“00后”,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進入新時代,高校也要與時俱進,利用好互聯網這一載體,打造共享愛國主義精神資源的網絡教育平臺。高??梢酝ㄟ^拍攝微視頻、編寫劇本、錄制微課、在微信公眾號發布推文、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網站、開展愛國主義網絡知識競賽、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學習等方式,將東北抗聯精神與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讓愛國主義精神在網絡上落地生根,讓學生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時刻伴在身邊,由此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實踐育人:通過實踐活動將抗聯精神轉化為大學生的具體愛國情與行動自覺
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睂τ谇嗄甏髮W生而言,愛國不應是空喊口號,而應是具體的實際行動。高??梢远ㄆ诎才艑W生前往實踐基地進行實地調研,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紅色文化基地、烈士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等。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在實踐過程中更加透徹地理解愛國主義精神,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久而久之,青年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也就能夠真正入腦、入耳、入心,將抗聯精神轉化為具體愛國情與行動自覺,成長為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松友,呂路軍.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
[2]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7.
[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Discuss on the Time Value and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of the Spirit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Federation
Wang Rui 1, He Yanfeng2
(1. No.20 Middle School of Jiamusi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0, China;
2.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Federation is a great revolutionary spirit bred in China's Anti-Japanese War, among which the patriotism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spiritual power to encourage the Chinese people to move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Federation shows the great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indomitability and self-improvement to the whole world. The spirit of the Northeast Anti- Japanese League, which has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important value of the times,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spirit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Federa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 the value of the ti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