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艦



【摘要】通過西藏18所中學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及資源建設現狀的調研,探究教育信息化與教學融合的影響因素,提出改善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西藏中學;教育信息化;教學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教學成果獎專項課題“民族地區普通高中實施精細化教學管理的實踐探索”(編號XZJKY11720)的階段性成果。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教育信息化已經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加大中學教育信息化與教學融合力度,促進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意義重大。
一、探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過調研我區部分學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數字教學資源建設的情況,探索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學質量提升的影響因素,尋找提升的對策和建議,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和利用價值,把教師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把行政人員從瑣碎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來,有精力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研究,助力于學校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現狀調研
(一)教師信息化能力
通過走訪了解到,各校教師大部分2000年后參加工作,這部分教師在大學期間都學習過計算機課程,掌握了相關知識,對計算機操作都比較熟悉,不到10%的教師是2003年后才開始學習計算機的。大部分教師能熟練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課,但每個學校都有個別老教師拘泥于傳統教學方式,計算機操作能力弱,對多媒體教學設備不熟悉,對信息化教學軟件不會用,也不愿意學。教師經常使用的信息化軟件見圖1。
在調研中,所有教師都會使用Microsoft Office或WPS Office辦公軟件的WORD基本功能進行教案、教學設計、試題等編寫。對WORD功能熟悉程度中,非常熟悉占11.11%,熟悉且各類文字排版功能沒有問題的教師占66.67%,一般僅會基本操作占22.22%;對EXCEL基本功能會使用的占83.33%,經常用于統計學生基本信息、教學成績等資料,對于EXCEL數據分析功能大部分教師會進行總分、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等簡單操作,對EXCEL功能熟悉度中沒有教師能夠做到每個選項卡中的功能都有所了解并會用函數進行統計和分析,會用菜單中提供的快捷鍵進行統計和分析占55.56%,僅會基本操作占44.44%;所有教師都會用PowerPoint即PPT制作基本課件進行教學演示,對PPT功能熟悉度中能熟練使用PPT模版占66.67%,能夠做簡單展示幻燈片占33.33%,對于課件文本優化設計、動畫美化、圖片精度處理等技術難度稍大的操作難以實現;會用音頻軟件輔助教學的教師占50%,但對音頻能夠進行錄制、剪輯、編輯等處理的教師非常少;經常借助視頻軟件進行輔助教學的占44.44%,但教師利用視頻軟件對視頻進行編輯等加工處理的能力非常欠缺;會用錄屏及圖形處理軟件對教學素材進行加工處理的教師占33.33%,但都停留在簡單和一鍵處理等沒有技術含量的水平上。
(二)數字教學資源建設
數字教學資源是指以圖片、音頻視頻文件、文檔為主的素材類教育資源。如各類教學用微課、素材、課件、試題、教案等。教師日常使用的教學資源主要來源見圖2。教師教學使用的主要數字資源的類型見圖3。
三、影響因素
(一)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
1.教育信息化軟件建設有待融合完善
所調研的學校都是區內比較知名的中學,學校軟硬件代表區內中學的最高水平。在調研中,并沒有出現集教學教務系統、檔案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學生成績管理及分析系統、教師管理系統、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等于一身的學校,所有學校都或多或少建有信息化系統,系統大都是購買的,不能與學校教學環境相適應,使用最多的是教學教務系統,大部分學校僅用于排課,日常管理還采用傳統手段。部分學校有數字化辦公系統、購買系統和自編系統,使用率都不太高(購買系統與學校實際結合不夠緊密,自編系統優化性能弱)。
學校最重要的功能是教育教學,軟件系統缺少對學生的過程性管理的跟蹤記錄、學習成績的管理及分析系統,缺少教師教學工作的過程記錄、分析及評價系統。為了適應高考需求,大部分學校都有網上閱卷系統,所有全校性考試都采用網上閱卷,由于沒有適合西藏學情的專用數據分析軟件,閱卷系統所產生的數據缺乏詳細的分析,數據分析還停留在手工分析上,不能很好地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到指導作用。
2.數字化教學資源服務教育教學有待融合完善
在校本資源建設方面,所調研的學校都建有自己的校本資源庫,由于租用電信服務器費用高,服務器大都設在校內(2所學校租用電信服務器),資源庫內容以教案、課件、試題為主,所有資源只是簡單地積累,沒有專業的使用和瀏覽次數的記錄,都是以文件夾歸整狀態,沒有形成簡捷的目錄供教師使用,由于查找麻煩(主要是只能針對標題聯想內容,不能夠直接預覽),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大部分教師并不太愿意使用。
在網絡資源使用方面,所有學校都與網絡資源庫(如學科網、中華資源庫等)有合作,教師在該資源庫享有免費使用權,但僅停留于下載教學設計、課件、試題上。教師自己出資購買數字資源不多,大部分教師習慣從百度文庫和道客巴巴中下載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數據容量大,可選擇多,但與學生實際水平相差甚大,與所用教材的配套性不好,有的甚至與教學實際需求差距明顯,不適用于我區課堂教學,只能作為教學素材使用。教師在下載這部分資源后如果不進行二次加工,不能滿足我區課堂教學的需要。至于網絡提供的其他資源,很難與本地教學接軌,教師憑借自身能力難以制作一些教學輔助工具,如音像資源、視頻資料、微視頻等。
除音、體、美、信息技術外,幾乎所有學校使用部編教材的科目都訂有一套教輔資料,隨書配送與資料一致的光盤電子文檔,便于教師有選擇使用,但除公開課、匯報課等公開課外,教學時大部分教師選擇粉筆傳統教學方式。
(二)教師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
1.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急待提高
教師信息化基礎弱,大部分教師信息化水平停留在會用WORD文字編排本科目的試卷及教學資源上,針對專業科目如圖形等編輯只會復制別人現成資源,自己并不會制作;會用EXCEL統計學生成績,進行簡單的總分、平均分、各分數段的統計,不會使用函數對數據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跟蹤僅停留在感官認識上,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會用PPT制作簡單的幻燈片,能夠把視頻、音頻插入到PPT中播放,但對素材不會進行美化等編輯,PPT產生的效果有限;對于音頻、視頻的剪輯、編輯,屏幕的錄制、簡單動畫的制作完全不會。這說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僅限于輔助教學,并不能把信息化資源和工具的多樣性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應用水平偏低,要實現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信息化能力。
2.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訓效果不佳
調研中,部分教師認為有些培訓者經驗不豐富,講授內容不接地氣,有些培訓者專注于理論方面,缺少實際操作與應用,所講授內容很難實踐;有些培訓在內容方面很好,很全面,實用性強,但在時間安排上與實際教學沖突,教師沒精力沉下心來學習。調研中,61.11%的學校認為教師缺乏使用信息技術的內在動力,77.78%的學校認為教師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不足以適應現有的教學需求,61.11%的學校認為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提升信息技能,66.67%的學校認為教師是被動參與和接受信息化能力培訓,缺乏培訓自主性,61.11%的學校認為缺少可參考的教學案例或其他資源。
四、對策及建議
江衛華等在《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研究》一文中指出西藏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對策與措施應從加快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整體發展,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西藏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大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資與扶持力度方面入手,以教育信息化實現西藏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1]。李文兵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指出應發揮政府作用,更新教育觀念,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加強教師的崗前培訓[2]。
(一)建設教育信息化優質資源
1.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完善教育信息化軟件建設,加大教育信息化對學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建設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推進學校管理信息化建設,讓信息化管理為教育教學服務。
(1)用信息化管理促進學校管理提質增效。學校管理人員要擺脫傳統的管理方式,根據學校需要建立校級信息化管理系統,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對學校管理進行大數據收集處理,把教師信息、教師任課情況、教師日常工作檢查記錄、學生基本信息、學業成績等學校工作集中在一個管理系統中,不僅僅是以電子資料存檔,更要對管理工作進行數據統計,在數據間建立關聯,用專業數據分析軟件對記錄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讓數據服務于教育教學,指導學校管理,逐漸由人管理向數據管理轉化,讓信息化真正為學校管理服務。
(2)用信息化大數據分析促進學校教學準確增效。建設適合本校特點的可跟蹤學生在校行為、消費等過程性管理軟件,對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等情況進行總結,并對跟蹤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情況進行全面的綜合素質評價,為學生更好地成長提供借鑒。
(3)提升信息化大數據對教學的分析力度。升級學生成績過程性記錄、學習成績的管理及分析系統,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對具體知識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明確,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用大數據分析教師對教學的定位與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否契合,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清楚,能夠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為教師教學方向和重點提供保障,促進教與學的緊密結合。為教師提升教學效果提供借鑒,并對教師的教學結果和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鑒定和評價,在教師評優評先、職稱晉升、年度考核等評價教師過程中提供借鑒,全面公平公正公開地評價教師。
2.構建適合本校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
在原有校本資源庫的基礎上,對資源庫內容進行梳理歸整,擴展重建。
(1)整理資源方便查找。組織教師對現有資源進行整理,形成簡捷的目錄,使其條理清晰,更方便教師查找和使用。目錄的確定根據學校實際和教師查閱喜好,可以按年級分類,如高一年級-語文-必修2-第二章-第1節;可以按學科分類,如數學-必修1-第一章-第3節;可以按資源類別分類,如課件、教學設計、單元測試、課堂訓練等;也可以按資源類型分類,如微課視頻、音頻素材等。無論怎么分類,一定要讓資源查找容易,使用方便。
(2)建設校本化優質資源。不論是學科資源還是媒體素材,對于早期教師收集不需要再進行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比較好的資源,直接歸入資源目錄;對于可以使用但與學校切合不太緊密的資源,鼓勵優秀教師對當前資源進行加工,按學校實際進行修改,在教學實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形成適合學校實際的優質教學資源,再納入資源目錄,成為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校本化優質資源。
(3)建設區域優質資源。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資源平臺建設推進力度,解決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常規“備上批輔考”各環節用時多,自行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精力少,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助力少的問題。當前自治區珠峰旗云平臺在國家平臺資源的基礎上正在開發本地資源平臺,但還需要加快推進速度,注重質量,早日為區內學校提供更多適合本地學校教學的優質資源,為提升教育質量服務。
(二)提升教師教育信息能力
1.提升教師教育信息化思想
張波在《教育信息化對教師基本功的新要求》一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師具有自覺學習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的基本功,教育信息化賦予‘三字一話基本功以新內涵。”當前,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是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和學校重點關注的對象,教育信息化建設不僅是學校的形象工程,更要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緊密融合,改變教師對于教育信息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形態,教學中要改變“一支粉筆話春秋”的狀況,改變由于信息技術能力欠缺,操作不熟練和不會操作,不僅沒有體會到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減少大量重復的工作量,為教法研究、學情分析、學法研究提供時間保障和技術支持,還認為使用信息技術使其工作更加繁雜和難懂的思想。因此,樹立教師教育信息化思想,讓教師真切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教學工作帶來的便利至關重要。
2.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各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層次差距大,有的教師大學期間就接受過信息技術課程教育,計算機操作能力強,信息化技術知識接受快,提升快,有的教師畢業之后才接觸計算機,有的教師對計算機一竅不通,信息化技能僅停留于Office辦公軟件WOED和EXCEL簡單的輸入操作上,思想保守、封閉,對信息技術學習無欲望。因此,分層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至關重要,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在“國培計劃(2016)”——西藏自治區林芝、那曲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網絡培訓中,從信息技術應用理念與方法、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能力、信息技術專項能力、規劃持續發展四個方面對全區教師進行了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應用技巧涉及編輯文檔、制作演示文稿、處理聲音、處理視頻、加工圖像、制作動畫等多方面多個技巧;互動交流能力涉及利用即時通訊軟件實現在線交流、電子白板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協同備課的組織與管理、思維導圖及軟件在教學中的應用、Edmodo網絡教學快速入門、簡易多媒體環境中內容呈現的技巧等。內容非常實用,培訓時大部分教師沒有認真學習其中的內容,但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一直保留著培訓內容,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隨時組織再學習。
中學通過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升教育質量,需要強化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這樣才能夠發揮出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突出其價值。除參與上級部門組織的國培、區培計劃外,各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強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
【參考文獻】
江衛華,胥建,蘇肖萌,等.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11):54-58.
李文兵.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