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今一個小學生一天的閱讀量,包括文字、影像、廣告等,超過十五世紀一個成人一年的閱讀量,而“微閱讀”作為獲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已經成為傳統閱讀的有效補充。開展微閱讀教學已經是當今信息教育時代的必然趨勢,而數學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數學微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而我們數學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調,教師更關注于學生答題技巧的訓練,對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的培養不夠重視,使得學生數學綜合素養水平不足以及對數學進一步研究和創作的動力不足。本文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課堂微閱讀”進行探討,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培養學生數學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微閱讀;教學策略
課堂微閱讀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的閱讀,在學生現有認知的基礎上,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圖文形式在課堂上開展簡短的閱讀,給課堂教學做有效的輔助,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培養學生數學文化素養。而數學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調,教師總認為閱讀是語文學科的事情,跟強調算理的數學學科沒有太大關系,所以更關注于學生答題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數學綜合文化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數學綜合素養水平普遍不足,缺乏對數學進一步研究和創作的動力。那么,作為一線教師,該如何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微閱讀”教學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
一、利用新技術整合閱讀素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對于兒童而言,一切愉悅的體驗都來自于趣味,兒童不可能為了遙遠的理想而學習,只可能為了當下的趣味而學習。所以教學是否能吸引學生關鍵在于趣味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思想都尚未成熟,活潑好動,基于學生在這個成長階段的典型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激發學生在數學方面學習的興趣點,而開展數學“微閱讀”教學不僅只是單純在課堂引進閱讀內容,而是要打破傳統課堂模式,利用新技術整合教材中蘊含的趣味性閱讀素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想象的空間,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以此實現寓教于樂。
整合閱讀素材,教師要從教材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幫助學生提升對學習的興趣,讓數學課堂不僅僅只是停留在答題技巧的訓練,不再只是為了教知識而教。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內容時,教材中有涉及到“黃金比”的知識,只是單純的閱讀課本內容難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教師可以整合這部分素材內容先制作成課件,再利用錄屏軟件制作成一個時長4分鐘左右圖文并茂的微課視頻。在教學這一單元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題為《神奇的“黃金比”》微課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比”這一單元知識主動探索的欲望。那么,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地將教材中有關拓展性閱讀內容制作成微課或者是動畫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聯系生活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感悟數學學習的奧秘
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有數學的貢獻?!睌祵W來自生活,最后也應用于生活。所以數學課堂微閱讀教學,教師需要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基于數學和生活的關系特征創設實際閱讀情境,讓學生以此提高對數學的生活感悟,體會數學學習的奧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材例題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閱讀情境,以此提高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實際感悟。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10以內的數》時可以介紹以下內容: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把第一名叫做冠軍,第二名為亞軍,第三名為季軍。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認識方向》時,還可以介紹生活中有關用指南針、北斗七星、樹的年輪等知識來辨別方向的內容。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克與千克》時,還可以介紹生活中常用的“斤、兩”等計量單位的知識。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時,還可以介紹生活中蒙古包的形狀之所以設計成圓形、樹根的橫切面為什么是圓形的原理等等。通過這樣將數學問題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數學視野,使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思維得到更多的發散,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實際感悟,從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奧秘所在。
三、引經據典豐富教學,讓學生體會數學文化的魅力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應當適當反映數學的歷史、應用和發展趨勢,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數學學習經常給人一種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的刻板印象,大部分學生難以感受到數學本身的魅力,所以當前很多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認知是刻板的、不健全的?;谶@種現象,教師可以打破傳統授課模式,引進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等微閱讀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數學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的內容時,關于“圓周率”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入我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研究“圓周率”的故事,整合成微閱讀內容,讓學生了解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位能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祖沖之的研究事跡進行拓展。比如,還可以引入以下內容:月球上“祖沖之環形山”的由來,祖沖之將《元嘉歷》進行改進,把《元嘉歷》每19年7個閏月改為391年有144個閏月,使每220年誤差一天改進為每1739年誤差一天,并首次提出了歷法中一個回歸年、一個交點月的觀點,曾設計并制造了計時用的漏壺、指南車、水推磨和千里船等等這些研究事跡,讓學生對祖沖之的了解更為立體深刻。
數學史是數學概念、方法、思想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也是數學家刻苦奮斗、鍥而不舍追求真理,以生命和熱情譜寫的壯麗詩篇。通過引入數學史、數學故事等微閱讀,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數學家們在數學方面的鉆研精神,還能夠引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思考,提升學生數學素養,讓學生愛數學、懂數學、用數學,培養小學生的數學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