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峰
摘 要: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鑒賞優秀的文學作品,在積累文學素材的同時將語言的表現方式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教師應帶領學生體會不同文章中不同的語言表現特點,了解不同文體的特色,感受表達情感的方式,從而滲透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核心素養;教學策略;文學作品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4-0058-02
在課堂上滲透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本質是培養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讓學生將學科的重點內容轉變為個人的專業技能。本文分析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以及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文學思維,并提高對語言的鑒賞和運用能力。
一、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短短的幾節課就能夠達到的,而學生接受系統化教育的時間尚短,很難在短時間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學習中更傾向于記敘性的文體,對于作者敘述的故事有著較大的興趣,但是對其他類文體的學習熱情明顯不高。而語文這門學科本身就包括豐富的文體,不同文體所呈現出的作品特點也有所不同。為此,教師應該在課上突出不同文體的特點,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面對優美的文章,學生并沒有主動積累的意識,在閱讀中無法準確概括出不同文章的主要內容,也無法深刻理解不同短語在句子中所表達的含義,在自己的作文中常常出現語句不通和錯別字等情況。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充分引導學生,學生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具體來說,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言談舉止等。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打好基礎,因此語文核心素養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鑒賞并運用語言,在應用中體會語言的不同表現形式,同時能夠在此基礎上形成基本的學科思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了解不同作品背后蘊藏的文化,并在文學素養的形成中學會鑒賞和創作。為此,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考慮這一年齡層次學生的接受水平,在完成規定任務的前提下拓展一些課外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語文教學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的策略
1.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滲透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知識,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課堂氛圍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為此,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例如,《鄉下人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應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本文介紹了鄉下的哪些景色?你對這些描寫有什么感受?選擇最喜歡的部分,深刻體會作者的表現手法。在明確這篇課文的學習思路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對于寫景類的文章,文字的運用方式是需要學生重點體會的部分。學生首先可朗讀課文,在腦海中構建畫面,從而投入到這段文字中。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理解起來可能存在困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給予學生一定的感官刺激,由此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門前的景色為例,在教學“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雨后春筍的動態畫面,讓學生覺得仿佛自己就處在這樣的場景中。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又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感受。這樣,學生就能夠總結出作者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展現筍在雨后的形態變化,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教師可讓學生用這個思路繼續分析文中的其他段落,使學生逐步掌握鑒賞寫景類文章的方法,由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的培養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進行,因此教師應通過問題使學生掌握鑒賞文章詞句的方法,從而將表現手法總結為景物描寫的知識點,由此滲透核心素養。
2.注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合作學習是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授課形式,是通過團隊之間合作與探究,使學生掌握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對具體事件的概括能力。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采用更為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完成核心素養的滲透。例如,描寫人物特點的文章是小學階段需要重點學習的內容,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不同的課文發現作者刻畫的不同人物性格,從而掌握描寫人物性格特點的手法。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專題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對人物性格特點表述方法進行學習。人物的刻畫離不開具體的事件,因此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學生首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在教學《刷子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讓學生總結這篇課文描寫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能夠總結出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曹小三觀察師傅的工作,別人都在傳師傅刷墻時不會把漆弄到自己的衣服上,但是當曹小三給師傅點煙時發現褲子上有一個白點,認為師傅并沒有傳說中那么厲害,最后才知道那個白點是師傅的外褲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衣服,由此肯定了刷子李的刷漆功夫。然后,教師再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學習和分析:作者是采用怎樣的方式刻畫刷子李的形象的?文中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通過這篇文章,你能夠學習到什么?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總結出:想要生動地描寫出人物的特點,不僅要細致觀察,還要了解描寫人物的方法,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描寫方式刻畫人物的形象。這樣,學生就可以掌握不同的描寫方法,如描寫人物會用到語言描寫或者周圍環境的襯托,還應重視細節描寫,通過細微觀察表現人物的特征。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總結出不同的寫作方法,提升了對文字的鑒賞能力,并嘗試在自己的文章中運用這些表現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從而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
3.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要求,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應用這些知識。寫作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反映了學生課上聽講的情況,但學生普遍比較排斥寫作,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相應的素材和不同的情感體驗。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合適的引導方式讓學生意識到寫作是一件輕松的事。寫作講究的是真情實感,通過實實在在的描寫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課外閱讀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并通過交換批改的方式讓學生發現他人在寫作技巧應用中的優勢,學習他人的長處。例如,在訓練學生描寫人物特征的能力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過視頻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變化,將動態的圖畫呈現到自己的文章中,增加寫作素材的積累。這樣開展寫作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滲透核心素養。
總之,教師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日常語文教學中,能使學生學會建構與運用語言,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使學生理解并傳承傳統文化。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知識積累與運用能力的培養,展現素質教育的優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田惠.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05).
[2]謝巧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甘肅教育,2020(07).
[3]張德學.讓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小學語文課堂落地生根[J].黑河教育,2020(02).
[4]秦磊.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