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賀源 吳一孔 趙宏宇
摘 要: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勞動教育自始至終都屬于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無論何時,高等教育都不能脫離和放棄勞動教育,全面推廣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必然選擇。在新時代,強化高校勞動教育,必須深入了解其理論邏輯、現(xiàn)實意蘊與實踐路徑,把握勞動教育的育人要義,規(guī)范高校勞動教育的教學制度與評價體系,實現(xiàn)高校勞動教育在新時代的順利強化。
關鍵詞:勞動教育;理論邏輯;實踐路徑;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27
1 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有關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是十分堅實的勞動教育理論根基。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勞動實踐,它對于個人而言是人體力與智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對社會而言則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無盡源泉。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正值資本主義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他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勞動分工、社會生產等多個角度分析和論證了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直接指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之一就是要實現(xiàn)教育與勞動實踐的統(tǒng)一結合;為了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同樣也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手段。
經歷了多年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歷程之后,毛澤東對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他認為我國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那么教育的實施也必須結合生產實踐。為了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毛澤東認為“高等學校要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群眾路線;三是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毛澤東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真理,在結合中國的現(xiàn)實國情之后,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之上,極其富有創(chuàng)新性地實現(xiàn)了馬克思關于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原理的新發(fā)展。
鄧小平不斷堅持和發(fā)展著毛澤東思想,尤其是其關于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統(tǒng)一的觀點。在鄧小平看來,“從事腦力勞動的青年,也應該經過一段時間的體力勞動,這對于他們的德育、智育、體育的全面發(fā)展是必要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年以后,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yè)與世界科技革命逐漸接軌。在全球新的科技革命的發(fā)展浪潮中,鄧小平又從新的角度出發(fā),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明確的新要求。“隨著四個現(xiàn)代化的進展,大量繁重的體力勞動將逐步被機器所代替,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者,體力勞動會不斷減少,腦力勞動會不斷增加,并且,越來越要求有更多的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站立在時代的高度之上,鄧小平從宏觀出發(fā),精準闡明勞動實踐與教育活動的辯證關系,為全面推廣勞動教育敲定堅實的理論前提。
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我國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和總結出了我國勞動教育所出現(xiàn)的短板與不足,并聯(lián)系我國未來發(fā)展的實際規(guī)劃,結合了時代的實際需要,正式提出將勞動教育收納進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明確地將勞動融入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目標。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明確做出了“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這一明確的工作要求,將“愛勞動”與“愛學習”“愛祖國”放在同等的地位之上并列提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堅持推廣崇高的勞動觀,為強化我國高校勞動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2 新時代高校加強勞動教育的現(xiàn)實意蘊
2.1 新中國“勞動教育”政策的演變進程
在1954年全國中等專業(yè)教育行政會議上,毛澤東就對思政工作做出了要求,他要求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愛勞動當作思政工作的任務之一。在中央的指示下,有關部門多次印發(fā)各類相關的文件,不斷擴充和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與涉及范圍,多次強調其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各級各類高校圍繞著教學活動,開設與之相關的生產勞動課程。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同樣十分重視勞動教育,認為社會主義教育是涵蓋“德、智、體、美、勞”五個教育維度的教育體系,并將勞動教育納入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目標之中。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在2020年4月發(fā)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教育部等八部門明確指出:“為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思政工作體系包含著眾多細化體系,其中既有管理服務體系,又有日常教育體系,勞動教育又包含于日常教育體系中。教育部之后又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點明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強調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面向師生開展勞動教育。
2.2 強化勞動教育的現(xiàn)實意蘊
社會主義教育的教育精神在全面推廣勞動教育的征程中得到了深度落實。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我們把握了關系到勞動者精神風貌與技能水準的重要維度之一就是勞動教育。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建設過程中,勞動教育確實使一大批青年群眾熱愛勞動、積極勞動、尊重勞動,并取得了十分可觀的勞動成果,但也不可否認仍存在相當一些數量的青年學生或群眾輕視勞動、放棄勞動、抵制勞動的現(xiàn)象。社會主義教育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奉獻者,而不是遠離勞動、逃離勞動的寄生蟲,勞動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不容忽視,以問題為導向的基本思路是在新時代落實高校的育人理念必要堅持。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人才,就需要專注于短板弱項,有針對性地打擊“不勞而獲”的落后思想,指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正確人生導向。在社會主義教育中全面推廣勞動教育,既全面貫徹了黨的教育方針,更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先進性。
勞動教育同思政教育互相地吸收融合是拓寬資助育人內涵的現(xiàn)實需要。“扶貧先扶志”,社會主義教育所培養(yǎng)的學生必須要樹立通過自我勞動實現(xiàn)自我扶貧的志氣,不能存在依靠資助體系不勞而獲的思想。當前,許多高校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除了原本由國家和學校發(fā)放的助學金、獎學金,還增加了許多企業(yè)與社會人士的幫扶項目,比如“曹德旺獎學金”“光華獎學金”等,還有學校后勤部門、學工部門開展的“勤工儉學”等助學活動。原本專門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已不再只是簡單的發(fā)錢發(fā)物,而是將勞動與資助并行,以勞動增加收入,使學生同步獲取勞動經驗與資助錢款,實現(xiàn)了從單純的保障型資助到綜合型、發(fā)展型的助學。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同時結合資助育人的實際要求,開展勤工助學工作,以工代助,推動發(fā)展型資助體系建立,以勞動教育扶志,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自我勞動的精神意志。
3 強化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3.1 結合實踐教育,敲定合乎高校具體狀況的勞動教育教學制度
從教學的基本形式角度看,課堂教學的形式過于單一化、片面化。學生只在課堂上接受勞動教育,學習與勞動相關的理論知識,并不能將教育成果付諸實踐活動,教學成效甚少。在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成本較高等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下,通過課外實踐的教學形式來進行勞動教育的高校并不多,但這不能說明課外實踐不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形式。課外實踐能夠帶領學生擺脫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親身參與到勞動實踐中,使其接受更直觀、更具象的勞動教育,擺脫其對勞動教育的抽象觀點,深化對勞動實踐的認知,不能讓學生只懂“勞動理論”,不懂“勞動實踐”。因此,對于高校來說,確立“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的教學形式具有很強的必要性。
從教學的基本內容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作為先導教育。要使學生不抵觸勞動教育、自覺接受勞動教育、自我深化勞動教育,就必須引導學生接受馬克思勞動觀,并不斷強化學習和體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不斷提升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將思政教育貫穿于高校勞動教育全過程之中,以正確思想引導高校學生從實際出發(fā),自我提高勞動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要根據時代發(fā)展需要,重視對與勞動相關的社會知識內容的擴充,比如,加強對學生現(xiàn)代社會精神的教育,促使學生適應現(xiàn)代社會,了解和學習職業(yè)規(guī)劃、勞動與仲裁相關的法律、勞動效率等相關知識,培養(yǎng)能夠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熱愛勞動的新時代大學生。
3.2 吸收各方經驗,構建符合高校實際情況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前已有部分高校進行了勞動教育的嘗試,并制定出相應的勞動教育評價制度。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引導和推動下,上海部分高校結合學生所學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帶領學生開展校外實習、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勞動教育實踐,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并把勞動教育實踐作為必修課程納入學生的課程管理之中。吸收上海市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經驗。高校要構建符合本校校情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也可借鑒其他高校的合理經驗,完善本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與治理。
高校需要分析自身發(fā)展的特殊性,探究并結合本校勞動教育的實施狀況,明確本校教育的未來目標、總體要求,加快構建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多方位的評價體系。《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里面提到了“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這項規(guī)定就要求高校必須要實現(xiàn)對本校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精準管理。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必須能夠精確反饋學生思想水平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同時要求其考核結果必須客觀、準確、真實、有效。因為其考核結果是學生評優(yōu)評先、畢業(yè)就業(yè)的重要指標之一,這樣可以激勵和敦促學生自覺主動地接受勞動教育,積極樂觀地參與勞動教育,如此才能體現(xiàn)勞動教育評價結果的具體價值。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論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2.
[2]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1.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9.
[4] 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0-10-14].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