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巧燕
摘 要: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優化教學策略,積極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從應用深度追問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習能力;深度追問;多媒體;自主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8-0056-02
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很強,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及邏輯分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從應用深度追問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等方面入手,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應用深度追問教學法
1.合理進行深度追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力,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將思維能力培養作為重要內容。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抓住關鍵節點,合理進行深度追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教學“求平均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應用圖畫,并利用“移多補少”原理理解移動個數使每一份同樣多的過程。但是,單純應用圖畫的模式進行教學,會使學習停留在膚淺的表層。這時,教師就需要進行深度追問:如何用算式對移動的過程進行表示?是否有更好的規律和方法?這種啟發式的深度追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去分析、理解數學知識,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觀念。
2.從數學的本質出發,進行深度追問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深度追問設計得是否科學,決定著課堂教學能否達標。科學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引領學生從數學現象入手,逐漸靠近數學的本質,進而形成數學思維,提高學習能力。數學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從數學的本質出發,進行問題設計和導學,推動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學習,使數學課堂更有深度。例如,教學組合規律相關內容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體會有序思考的意義,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第一,請根據圖表中的算式,觀察四邊形、三角形的公式是如何得出的?第二,能否嘗試進行連接,并寫出相應算式?第三,在學生進行初步思考后,教師追問:如果增加到5個點、6個點、7個點,算式又如何呢?第四,請同學們進行對比,能否發現規律?第五,教師繼續發問:如果用未知數n表示人數,那么組合方法有多少種?如何進行表示?待學生思考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算式:1+2+3+4+5+……(n-1)。在教師的深度追問下,學生能夠逐漸總結出相關規律,從而強化數學思維能力。在這樣的深度追問中,教師能夠從數學知識的本質出發,在知識關鍵點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并提出下一步的問題,環環相扣,推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1.開展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對于復雜的數學知識,不少學生很難通過教師的一次課堂講解就全部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反復觀看和學習,直至完全掌握為止。同時,教師可以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與合作,共同處理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們進行思維碰撞,提高學習效率,還能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例如,教學“多邊形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抓住本課的學習難點“如何把多邊形分割成若干個規則圖形”,并提前制作成微視頻。微視頻中的動態演示能夠極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微視頻能夠反復播放,可以供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在課后反復觀看,實現二次甚至多次學習,直到學會為止。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學習,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2.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傳統的“說教聽”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多媒體教學直觀性強,教師可以據此特點設置一些探究點,引導學生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學“長方體”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先向學生展示用12根小棒搭成一個長方體框架的過程,再選用不同顏色的包裝紙把這個框架的每個面都貼上,然后將長方體進行360°全方位旋轉展示,讓學生清晰地看見并理解長方體的點、線、面。接著,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長方體展開后的樣子,讓學生對展開后長方體的每一個面進行觀察,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長方體各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計算長方體每個面的面積,再將各個面的面積加在一起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一個、兩個……多個長方體疊加后變成更大的長方體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形”與“體”、二維與三維之間的聯系。在此過程中,如果有學生對知識內容不能完全理解,存在疑問或困惑,教師就可以適當地進行暫停和回放,讓學生仔細觀看。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認知長方體。學生只有對知識有足夠的理解,才能進行下一步更深入的探究,透徹掌握關于長方體的所有知識。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1.拋磚引玉,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就要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和熱情。課堂上,教師要掌握拋磚引玉的藝術,通過向學生拋設問題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引來學生更深入的問題。學生只有在對知識的深入探究中,在挖掘更有深度的知識內涵過程中,才能發現更有意義的問題。例如,教學“比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教師講解完“比”的意義后,就會有學生發現問題:“比”與除法有什么樣的聯系?“比”在生活中有哪些運用?這時,教師就可以提示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探索“比”與除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就會找到答案,從而更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在這樣的學習、提問和探索過程中,學生能夠更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2.鼓勵學生自行歸納總結知識
要想提高學習能力,僅靠單純的學習和探索是不夠的,還要養成善于歸納總結的習慣。學生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欠缺之處,就會不斷探索,使學習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學生對數學知識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也會得到拓展,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教學“簡易方程”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等式:4+2x=10、6x=12等,讓學生對這些等式進行觀察和總結,思考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學生通過觀察和歸納,總結得出:方程含有未知數,未知數就是方程的解。可見,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歸納總結知識,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結語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教學主體。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原則,不斷探索更加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應用深度追問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蔣燕.淺談如何加強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滲透和數學思維能力提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8).
[2]雷晶,靖國平.小學數學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力的策略探析[J].教學研究,2017(05).
[3]胡金雪.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6(04).
[4]梁紅秀.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探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Abstract: Mathematics has a strong abstraction, so teachers need to tak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reasonably design teaching plans, optimiz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ability and logical analysis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eachers can start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in-depth questioning teaching method,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assist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habits,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n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al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learning ability; deep questioning; multimedia; autonomous learning ha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