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文秋林,女,湖南長沙人,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財政經濟管理。
摘 要: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人民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難題。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明確疫情防控救治各方責任;財政部門結合抗疫不同階段,通過切實保障防控支出和大力扶助企業復工復產,充分彰顯了財政在現代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關鍵詞:疫情防控;減稅降費;復工復產;現代國家治理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39
2020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為切實打好脫貧攻堅戰爭,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財政支出規模比2019年有所加大。而隨著近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財政收入增長則受到一定限制。特別地,自2020年1月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后,在長達兩個月時間里,國內多數企業生產經營被迫中斷,使財政收入急劇下滑;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出則大幅增加,進一步加大了財政收支壓力。危急時刻,黨中央果斷提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首位”,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和人民戰爭,切實保障抗疫所需醫療設備設施、救治藥品、防護用品和其他醫療開支,國家先后投入數千億抗疫專項資金;同時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財政政策”,以全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重大影響。毋庸置疑,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財政是不折不扣的生力軍;為奪取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1 及時出臺政策,實行免費救治
我國正常醫保政策規定,國內參保人員患病治療費用由醫保和個人共同負擔。考慮到新冠肺炎屬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人傳人特征,為保證傳染病人能夠得到及時救治,2020年1月22日下午,國家醫療保障局和國家財政部及時出臺了《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保障的緊急通知》,明確要求各地醫保及財政部門必須確保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同時確保收治醫院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鑒于新冠肺炎確診出來的大量疑似患者同樣需要救治的現實,財政部、醫保局、衛健委又聯合發布《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保障工作的補充通知》,規定對按程序確定的疑似患者(包括異地就醫患者)發生的醫療費用,個人負擔部分由就醫地制定財政補助政策并安排資金,實施綜合保障;缺口部分由中央財政補足。同時要求各地動態調整醫保報銷范圍,協同做好疫情防控相關藥品和耗材采購的價格監測工作,建立信息收集上報制度。上述制度的調整與推行,對切斷傳染源、提高防治效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夯實關鍵環節,增強救治能力
一是兩個兜底彰顯戰疫決心。疫情防控涉及領域眾多,資金使用去向多樣,中央要求把醫療救治工作擺在第一位,努力做到科學精準。據此,財政在第一時間實行了針對醫療救治的“兩個兜底”:一是及時撥付保險基金和財政抗疫專項資金,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療費用個人負擔部分,以及疑似患者檢測、隔離所需費用,一律由財政兜底,從而確保所有確診和疑似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二是對企業生產的重點醫療防護物資實施政府兜底采購和收儲,對醫療衛生機構實施疫情防控必需的防護、診斷、治療專用設備和快速診斷試劑采購所需經費,統一由各級財政優先安排。這兩項兜底的政策有如兩顆“定心丸”,使患者和相關企業均得以消除顧慮,增強信心,確保了危急情況下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
二是千方百計增強救治能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醫療救治能力至關重要。在疫情暴發初期,湖北和武漢定點救治醫院病床和醫療設施均嚴重不足。為迅速提升救治能力,相關部門投入巨資,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建起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同時聯合社會力量建起多家方艙醫院,滿足了重、輕癥患者救治和疑似病例觀察所需病床和醫治資源,有效貫徹了黨中央提出的“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抗疫方針。據統計,在2020年2月前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方艙醫院累計收治輕癥患者1.2萬余人,在有效解決收治難題、扭轉一度極為被動防治局面的同時,也讓公共財政福利惠及所有階層,極大地提升了財政抗疫資金的使用效果。
三是多措并舉激勵一線衛士。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醫護人員是一線衛士。疫情暴發初期,由于醫用防護物資短缺,一些醫務人員在救治病人的過程中不幸被感染。為切實保障一線醫護人員生命安全,提供更多醫療防護物資和用品,財政部門加大了對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的支持,對相關企業的產品實行集中統一采購,優選滿足廣大醫護人員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出臺保障一線醫務人員經濟利益的系列政策,規定“因參加抗疫而感染新冠肺炎的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認定為工傷”;對參加抗疫的醫務人員除免費提供營養用餐外,還另外給予每人每天200—300元臨時性工作補助;湖北省(含援湖北醫療隊)一線醫務人員的臨時性工作補助標準在上述基礎上再提高1倍,薪酬水平提高2倍;相關文件還明確,該防疫津貼發放范圍必須覆蓋全體一線醫務人員。無疑,這些都是以國家財政作為后盾的。但正是由于充分調動了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使疫情防控工作得以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有序開展,并且取得了極佳防控效果。
四是綠色通道助推科技戰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尤為關鍵。自疫情發生以來,相關領域科研人員立刻依據一線疫情防控需求確定重點突破方向,圍繞診斷試劑提質、治療藥物增效、病毒索源認知和新型疫苗研發等,部署新型肺炎科技攻關專項。各地科研管理機構則配合研究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切實保障科技戰疫的資金需求。在科技戰疫中,疫苗開發又是重中之重。疫情暴發后,我國組織開展了多種技術路線疫苗研發;截至2020年11月14日,我國已有五款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候選疫苗,可謂成果卓著。誠然,這些項目的背后都是以財政科技專項為支撐;而相關成果的取得,必將在全球抗疫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人類最終戰勝新冠肺炎病毒構建安全屏障。
3 巧用財稅手段,促進復工復產
一是巧用政府補貼鼓勵企業復工復產。疫情暴發的頭兩個月,為嚴防交叉感染提升防控效率,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實行停工歇業。企業停工勢必造成居民和企業收入減少,現金流中斷,大批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因而讓企業盡快有序復工刻不容緩。對此,政府依托積極財政支撐,通過對企業和居民發放各種形式補貼,使大部分企業得以在3月份恢復正常運營。具體而言:首先是進行異地返崗補貼。利用政府包機、包車和對企業自用交通工具產生費用進行補貼等方式,幫助企業解決員工路途感染的出行難題,使員工盡早順利到達就業崗位。為切實避免復工聚集后可能發生的交叉感染,地方政府還為重點企業員工提供預防中藥和其他防疫用品,同時實施嚴密監控管理。其次是給融資困難企業提供貸款利息補貼,推動金融政策落地,更好發揮財政杠桿效應。再次是針對疫情期間旅行社因組織境外旅游包機承擔的空載損失,按其實際損失給予一定比例的損失補貼,每家企業最高可享受50萬元。在此基礎上,采用政府購買方式,通過發放一定額度的餐飲消費券、鄉村旅游消費券、工會消費券、特困群眾消費券和購車補貼等,幫助啟動居民消費;對2020年全年的政策性福利也實行提前發放,以帶動居民正常消費行為。毋庸諱言,巧用政府補貼這一積極財政政策手段,對疫情防控后期推動實現企業有序復工和穩定就業、恢復產能,具體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落實減稅降費幫助企業輕裝上陣。減稅降費是各國慣用的積極財政政策手段。我國在2019年進行了較大幅度減稅降費,但還存在一定空間。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沖擊,通過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使企業輕裝上陣,盡快恢復正常運營更加必要。事實上,還在疫情發生初期,我國就充分利用稅收手段,優先保障了疫情防控重點企業增加產能。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擴大產能新購置設備,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實行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對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和其他相關稅費。在疫情防控后期,為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又有針對性地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包括階段性減免小微企業增值稅;部分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延緩或部分減免企業社保繳費;進一步加大所得稅優惠力度等。上述各項政策的落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政府收入,但對企業恢復正常經營十分有利。據測算,2020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政策為市場主體減負將超過2.5萬億元,有力支持了市場主體紓困和發展,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4 圍繞提質增效,強化財政管理
每當遭遇重大突發事件,短期內投入大量資金,資金使用的有效性都將受到挑戰。為確保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資金得到合理有效使用,國家財政部明確要求各地區各相關單位必須建立健全“疫情防控資金臺賬”,切實避免擅自截留、擠占、挪用或改變資金用途;同時要求及時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利用網絡、電話等多種方式受理群眾舉報,嚴肅查處一切違規問題。有關部門對陜西安康中心醫院違規發放補貼事件的查處,就是嚴格實行資金監管的體現。該院在早期執行對新冠肺炎一線疫情防控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政策時,由于對政策理解和執行不到位,導致“院領導抗疫補助高于援鄂一線人員”。相關部門對此事及時進行了查處,對該院負有主要領導責任的兩位領導予以免職,并給予行政記過處分;對負有監管責任的市衛健委主任予以誡勉;對其他責任人員按照干部管理權限交有關單位處理。為確保相關政策執行不再走樣,衛健委還會同財政部、人社部,對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更加明確界定了一線醫務人員范圍,強化政策執行中審核、公示程序,避免違規發放、虛報冒領等行為再度發生。在此基礎上,要求進一步強化各級財政部門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切實形成監管合力,推動提升財政抗疫資金使用效果。
2020年“兩會”上,中央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新情況,明確提出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提出了以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出發點的“更加積極有為財政政策”具體方案:收入預算下降5.3%,支出預算增長3.8%,財政絕對赤字3.76萬億元,赤字率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創下3.6%的新高!這還只是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如果加上1萬億特別國債和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的3.75萬億地方政府專項債,實際財政刺激規模超過8.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8.2%。
筆者認為,這種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非常及時和十分必要。短期看,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出臺的疫情防控保障和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等“實招”,有效減弱了疫情的不良影響,使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長期而言,這些應急政策應當隨著國內外疫情形勢轉好逐步退出,并將積極財政政策著力點回歸到培育經濟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來,通過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培育優質財源,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為經濟長期穩增長提供支撐,更好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參考文獻
[1]侯建斌.最大限度擴大稅收優惠覆蓋面[N].法制日報,2020-03-04.
[2]盛利,王海濱.抗擊疫情多地開辟科研項目“綠色通道”[N].科技日報,2020-02-07.
[3]王永.抗“疫”期間,如何打好穩就業“戰役”[N].中國勞動保障報,2020-02-22.
[4]閆坤,劉誠.特別國債的時期、用途及預算管理[J].中國財政,20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