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鍵
摘 要:對于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中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現象,并不是強調性別的刻板差異,而是青少年體質普遍下降的問題,所以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男孩子不健壯,女孩子不健美。過去的三十年里,針對體質下降現象,采取了種種政策措施以及具體執行手段,上到全國性質的陽光體育運動,下到區域性的特色體育項目及課程。進入新時代,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要做到精準測量,精準分析,精準干預,借助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實時監控。
關鍵詞:男性女性化;青少年柔弱化;體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2-000-01
對“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問題,可能有不一樣的理解。現實中“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傾向,僅僅是一種典型的行為表現,“陽剛不足”是冰山一角,隱藏在冰山之下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多年以來中國青少年學生體質持續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整體上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水平提高了,但是,問題依然長期存在。青少年身體長高了,體能水平卻下降了。中長跑成績下降,代表心肺能力下降,所以跑不遠;短跑成績下降,代表快速移動能力下降,所以跑不快。青少年身體體重增加了,但是,體形體態不良情況也在增加。肥胖增加,代表肌肉成分減少,所以顯得臃腫、笨拙;含胸駝背增加,代表久坐時間增加,所以未老先衰、沒有活力。
因此,表面上是“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行為問題,實際上是青少年體質狀況持續下降問題。從本質上講,是兒童青少年身體柔弱化、缺乏陽光活力問題。事實上,是體質下降才導致男孩身體柔弱,所以在行為上男孩子看起來像女孩,陽剛不足、缺乏青春活力。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問題成為議論熱點,被引導出性別問題、女權問題、霸凌問題等,都離開了問題的實質,偏離了科學的本質。所以,準確的表述是:男孩子不健壯,女孩子不健美。
因此,要改變所謂“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傾向,關鍵在于普遍增強學生體質。
當然,要普遍增強學生體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十年來,社會各界,尤其教育部門、體育部門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如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陽光體育活動、校園足球運動等,在提升學生體質上有進步、有成效。但是,由于個體情況不同,引起體質下降的原因復雜,所以,新時代需要從精準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干預,同時需要借助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實時監控。
站在普遍提高學生體質的角度來思考改變學生行為問題,除了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們也需要更新思維,要有更廣泛的視野,采取綜合手段,使得促進體質健康的工作更有效。
第一,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要有“強制”手段,解決體質下降問題。受歷史文化影響和高考制度影響,“唯”文化科目考試成績為依據的高校招生制度設計要改變。體育學科,小學要重視,初中升高中要考試,高中升大學也要考試。要以制度體系改革扭轉不重視體育的“沉疴”。
第二,要從機制研究的角度,揭示體質不佳對行為影響的原因和規律。有人說,“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傾向與男孩子的成長環境和社會風氣有密切關系。比如,對孩子行為影響最大的教師群體,女教師比例太多,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有重要影響的音樂、美術風氣、“偶像”形象等引導不當,影響孩子行為,等等。從心理學來講,這叫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學研究認為,這些因素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筆者認為,社會文化現象不是根本原因。重要的原因是男孩子的肥胖影響了他的行為。所以,遏制兒童青少年肥胖才是解決男性女性化行為的重要手段。
第三,對兒童青少年的過度保護是提升青少年體質的重要障礙。要改變運動中學生一旦發生運動傷害時,將一切責任歸咎于學校、學生的做法。要利用最新頒發的《民法典》中“自甘風險”條款,制定可以施行、可以解除教育家長、校長和體育教師的非責任風險和責任。
第四,要教育家長對孩子施行營養配餐。家長要改變無節制滿足孩子攝取非營養食物的要求。在家庭中,要保證膳食平衡,保證孩子成長中的營養需求,但要堅決遏制過度營養、過度節食兩種不良傾向。對于飲食的干預,學校、教師只能起到引導、教育作用,主要的責任者是家長。
第五,要培育健康的社會方式。久坐不動、作息紊亂、過度飲食、偏食厭食等,對于孩子而言,是影響體質健康的重要原因。因此,鼓勵兒童青少年體育運動,養成鍛煉習慣,形成健康社會方式才是糾正不健康行為、培養充分活力青少年一代的最重要手段。
(中國教科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