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禮
摘 要: 文章通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受挫現象及其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通過體育教育教學提高學生心理耐挫力的方法與途徑,提出應充分發揮體育教學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增強學生的心理耐受力,提高學生的“三維”健康水平。
關鍵詞: 體育活動 耐挫能力 心理韌性 人際關系
1.問題提出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癥,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
近年來,國內的心理學和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國當前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小學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
所以,中學體育教育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培養學生耐挫能力的重要性
現在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期望值高,學生的家庭體系是:“4—2—1”。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心理上很容易受挫,導致孤僻、自卑、社交困難等。體育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心理治療有特殊的功效。據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消除焦慮的治療方法。在中學生中,有不少人由于挫折而引起的焦慮、抑郁、自卑、自暴自棄,通過體育活動可以得到減輕或消除。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受挫表現形式
3.1耐挫力與心理韌性
所謂耐受力是指當個體遇到挫折時,能積極自主地擺脫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為免于失常的能力。積極的心理耐受力源于個體的心理韌性。
3.2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受挫折的分析
學生心理耐受力的獲得只有經受挫折,才能習得。在挫折的磨煉中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耐受力。
4.避免學生受挫的策略
4.1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與活動素材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是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這就要求體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線,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4.2適時開展教學比賽增強學生的耐挫力
體育教學比賽在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達到的一種高度。體育競賽時刻與成功與失敗相聯系,它使學生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鍛煉。體育競賽有嚴格的紀律與規則要求,有利于培養公平競爭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多觀察、多記錄,做有心人,掌握合理的運用時機。
4.3建立人性化的評價機制
在新課程環境背景下,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學生占主體地位、教師占指導地位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們對學生的評價要科學、公平,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發展進步情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樹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建立良好的人生態度,提升心理水平。
4.4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目標、價值和學習結果的認識能力
學生明確自我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積極行動,實現目標。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多采用目標定向或目標導向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目標的制訂過程中。
4.5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調控與優化
教師要學會靈活調控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教師要時刻注意課堂上的情況,將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的教學輔助因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會學生恰當地處理人際關系,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
4.6利用歸因理論訓練學生耐挫力
歸因又稱歸屬。它表示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某種行為或傾向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推論或判斷其原因的過程。自卑心強的后進生,往往將自己運動成績的落后歸于自己的能力弱,并感到自己是能力的奴隸,導致自我無能感。為此,教師應幫助他們改變歸因傾向,把運動成績落后歸于努力程度低。例如練習時間短,對技術動作概念理解不深等。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5.1.1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以說是教育首要解決的。學生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自卑、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從表我們可以清楚認識到這一點。通過體育教學活動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定的挫折,增強學生的心理耐挫力、心理韌性,減輕或消除心理疾病。
5.1.2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目標的確立不明確,過高或過低,影響學生對自我價值、能力的認識,進而不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
5.1.3體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最密切、最直接,這為教師能設置恰當合理的挫折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處理好、使用好這一教學資源。
5.2建議
5.2.1引導學生樹立切合自身實際的學習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
5.2.2進行耐挫力教育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狀況,利用多種變數教學資源(如天氣條件、環境變化等),控制好設置挫折的難度。
5.2.3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的變化,及時進行教育教學調整。
參考文獻:
[1]季瀏等.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山東體育學院,1998(1).
[2]季瀏,等.體育與健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馬健生,王月勝.健康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蔡永紅.對教師績效評估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3).
[5]李潤洲.發展性評價:教師評價的新理念[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6).
[6]李小紅,李三福.發展性評價: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評價的基本理念[J].湖南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