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 要】本文基于體育學科的教學目標及核心素養要求,論述高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提出提高學生運動意識、健康意識、體育精神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在運動環境創設、運動形式創新、運動習慣培養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激發學生的運動主動性,促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順利成長。
【關鍵詞】高中體育 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50-02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包含體育精神、體育技能、體育能力等諸多方面,教師圍繞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需要做好充分的學情調查,在運動環境創設、運動內容整合、運動形式創新等多個角度進行創新探索,以提升教學品質。學生是學習主體,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體育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
一、創設運動環境,培養學生體育精神
高中學生對體育運動有個性追求,教師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及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推出運動任務,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
(一)明確運動目標
設計體育學科教學情境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布設,凸顯教學針對性。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的內容廣泛,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精神,這是最基本的追求。教師對學生的運動基礎和運動意識進行調查,能夠科學設計運動目標,體現教學設計的適配性,為不同群體學生設計不同運動目標,對促進其運動意識的成長有重要幫助。
培養學生體育精神,這是一個“軟目標”,因為沒有更清晰的目標達成指數,其往往被一些人忽視。體育精神有非常廣泛的含義,合作、互助、協商、尊重、健康、快樂等,都與體育精神有關。教師在設計體育運動、執行訓練任務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學生的體育意識、運動表現,特別是在設計運動目標時要適時滲透,讓體育精神培養成為學生運動訓練的重要追求。如籃球運動,這是一項具有團隊性、集體性、對抗性特征的運動,在設計比賽任務時,教師將體育精神作為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樹立友善、和諧、團結等意識。在小組比賽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運動表現做出對應評價,特別是推出一些運動典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推薦,樹立學習榜樣。
(二)推出運動方案
體育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不僅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還要對教學程序進行梳理,以提升教學的可行性、規范性。不同學生的運動基礎、運動悟性、運動興趣等都不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是教師設計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要給學生設計更多合適的運動訓練,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健康成長。將分層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相對接,體現科學的教學原則,其應用價值更高。
如長跑訓練內容,這是學生比較排斥的一項運動。因為長跑需要體力和意志力的支持,而大多數學生在這兩方面比較欠缺。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運動基礎進行教學安排:耐力跑設置不同長度,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做出選擇,鼓勵學生要挑戰自己的極限,這對其意志力也是一種考驗。學生開始做出選擇,有選擇1000米的,也有選擇3000米的,還有選擇4000米的。在學生進入長跑環節后,教師對學生運動表現進行觀察,給予學生更多激勵和指導。教師的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能給學生帶來更多支持,學生個個奮勇向前,整個操場充滿運動氣氛。教師設計可以選擇的運動項目,契合了學生的訓練心理,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做出理性安排,充分發揮了其主動性,訓練效果也會更佳。
二、豐富運動形式,增強學生體育技能
體育學科教學內容極為豐富,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根據學生運動需要進行內容篩選,確定運動目標,以有效提升其運動品質,培養其運動技能。
(一)精選運動內容
選擇體育學科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多重選擇意識。首先是教材的合理應用,能夠為學科教學提供更多合適的運動素材。學科教材具有普適性特點,教師要建立科學應用意識,對教材進行篩選。其次是借助輔助材料,或者是網絡信息平臺,搜集一些運動內容信息,為學科教學設計提供信息參數。最后是向同事請教,或者是廣泛征詢學生意見,也能夠形成適合度更高的訓練方案。
學生對一些趣味性運動有比較大的參與興趣,教師要對學生運動心理有一定了解,以提高運動指導的針對性。如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滲透和引入,能給學生帶來更多運動選擇。教師鼓勵學生搜集傳統體育運動素材,尋找運動需要的器材,從而發揮其主動性。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借助生活材料開展傳統體育運動展示活動,學生都能夠主動響應。有學生玩陀螺,也有學生踢毽子,還有學生自制了高蹺進行展示。學生不管是參與展示的,還是觀看學習的,都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對這些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有了全新認識。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操作展示,成功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學生對這些運動形式比較有感覺,其運動主動性更強,訓練效果也會更好。
(二)創新運動形式
運動形式眾多,教師除了要精心選擇,還要對這些運動形式進行創新,以提升教學適切性。學生對形式新穎的運動參與興趣更高,其訓練效果也會更好。運動形式創新要注意打破常規思維,對傳統運動形式進行規則調整、形式變換、內容融合,這樣可以獲得更多運動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運動服務。學生參與意見也很重要,教師對學生的設計意見進行梳理和總結,往往能夠帶來全新的教學啟迪。
教師在進行運動形式創新設計時,可以參考網絡信息和結合學生生活進行設計。如韻律操運動,教師先借助網絡搜集一些視頻,組織學生集體觀摩學習,并對一些關鍵動作進行詳細解釋,讓學生自行學習和訓練。學生對這樣的運動設計很感興趣,都能夠主動訓練,逐漸愛上韻律操,并利用課余時間主動訓練,這對培養其運動習慣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再如野營訓練,這是比較新穎的運動形式,學生對這樣的運動更為期待,教師根據學校相關規定,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進行設計,為學生準備一些小范圍的拉練活動,讓學生有濃厚的參與興趣,并學習救助、求生等知識,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
三、延伸運動維度,增長學生體育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這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要對學生的運動訴求有一定的了解,以提升運動設計的合理性。
(一)培養運動習慣
學生是學習主體,在運動訓練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運動情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運動指導和教育,以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高中學生大多有自己的運動喜好,對運動形式有自己的選擇,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運動需求進行設計,借助一些運動任務,培養學生自覺運動的習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
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平時難得有機會運動,其運動習慣培養大多存在問題。面對這些現實情況,教師要客觀思考,對學生的運動行為展開調研,及時進行應對設計。如立定跳遠訓練,教師為學生準備了長期的訓練任務:每天每人要做50個立定跳遠,而且有專人監管,定期總結,對目標達成情況隨時通報。任務下達后,學生大多能夠積極響應。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定期進行信息公示,促使學生建立運動自覺,逐漸養成運動的習慣。教師推出運動任務,設定具體目標,對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的自律性有待提升,教師需要展開科學設計,唯有激發學生運動的主動性,其訓練效果才會自然呈現。
(二)強化運動實踐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開展延伸設計,以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特別是貼近學生生活的運動,學生感覺更為親切,訓練效果也會更好。如參與社會性體育運動,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范疇。教師從學生運動實際需要出發設計訓練項目,其適切性和訓練價值更高。
學生對社會性體育運動有參與熱情,教師應開展相關調查,組織學生參與喜歡的運動,形成運動技能。如學校組織的越野比賽、籃球聯賽,以及機關團隊組織的運動會和專項比賽活動等,都是很好的運動契機,學生即便不能成為運動者,也可以成為觀摩者,這對其體育素養的培養有積極作用。學生有不同的運動取向,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集體運動或活動,也能夠形成一定的激勵作用。學生自發開展運動訓練,其內驅動力更為強勁,訓練成效更為顯著。如籃球興趣小組,教師鼓勵學生骨干發揮組織作用,成立籃球運動團隊,主動參與學校舉行的相關活動,其訓練效果更為突出。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運動取向進行規劃和設計,組織學生開展針對性訓練,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體育學科教學中,教師圍繞學生展開運動設計和組織,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角度展開教學,能夠滿足學生運動訓練的實際需求。學生的體育精神、體育技能、體育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短板,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教學設計,能夠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成長。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教師要有創新精神,以提高培養成效。
【參考文獻】
[1]廖偉.高中體育教學中定向運動的訓練途徑[J].中學教學參考,2021(27).
[2]樓文亮.高中體育“學,練,賽,評”課堂教學模式建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7).
[3]王芬.“問題導學”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教育,2021(25).
【作者簡介】張 浩(1980— ),女,江蘇泰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江蘇省姜堰中學,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