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語文閱讀與鑒賞教學的路徑,提出精選鑒賞內容、創新鑒賞情境、升級鑒賞互動、拓寬鑒賞訓練等做法,旨在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鑒賞水平。
【關鍵詞】中職語文 閱讀欣賞 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103-02
中職語文閱讀與欣賞教學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傳統教學模式的運用根深蒂固、教學調度手段滯后、學生語文閱讀學力基礎良莠不齊且大多擁有比較突出的鑒賞慣性思維,這些都為閱讀鑒賞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桎梏。因此,中職語文教師需要有整合創新的意識,精選鑒賞內容、創新鑒賞情境、升級鑒賞互動、拓寬鑒賞訓練,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鑒賞的機會、給學生傳授更多鑒賞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鑒賞水平。
一、精選閱讀內容,設定鑒賞目標
中職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呈現個性差異化。基于學生閱讀興趣取向、閱讀悟性、閱讀基礎都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具體實際,教師要有分層教學意識,為學生設定帶有梯度性的學習目標,給不同學生群體以不同的規劃和要求,讓更多學生積極參與閱讀與鑒賞學習活動。同時,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選擇鑒賞內容。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對欣賞內容進行整合處理,對教材內容進行增刪處理,借助其他信息渠道搜集課外鑒賞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鑒賞資源。
精選鑒賞內容,設定具體的學習目標,能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思考和體驗。學生明確了學習內容和要求,學習的責任感油然而生,教師借助目標開展調動,能夠對學生形成心理沖擊,進而提升教與學的和諧度,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學生進入文本閱讀環節后,情緒被調動了起來,如何尋找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這是教師最需要考慮的問題。語言鑒賞需要精選文本內容,唯有形成情感共鳴,鑒賞學習才有更高的價值。
語言鑒賞需要篩選適合的內容,一般來說,這些內容需要有鮮明的特點。以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為例。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內容豐富、情節生動。教師與學生一起開展梳理性閱讀,給學生圈定了語言鑒賞內容:“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著門框,看花轎徐徐的走去。”學生開始閱讀這個片段,教師給出鑒賞提示:如果找不到修辭方法的運用,可以考慮典型詞語的運用式的特點或者其他寫作方法的應用。學生開始思考和討論,課堂學習氣氛活躍起來。有學生從動詞角度展開欣賞,也有學生從敘事方式角度進行分析。教師對學生鑒賞操作情況進行歸結,指出不足之處,給學生更多學習啟迪。教師為學生選定適合度更高的鑒賞內容,學生從鑒賞中獲得的學習認知更為豐富;而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自然能夠快速融入語言鑒賞環節,在不斷閱讀中成長學科認知基礎。
二、創設閱讀情境,調動鑒賞熱情
語言鑒賞是閱讀學習的核心內容之一,學生在語言鑒賞學習中有不同表現,教師借助情境設計手段做引導,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提示,讓學生自然矯正鑒賞操作方向,由此建立起來的鑒賞認知是最深刻的。文本中有太多值得鑒賞的內容,學生鑒賞學習也有不同興趣取向,教師對此做全面分析,對鑒賞內容做篩選與整合處理,利用適合的教學情境做具體引導,能夠沖擊學生的感官,順利啟動學生鑒賞思維,讓學生在深入思考和互動交流中形成鑒賞認知。
媒體助學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已經成為教學常態。在具體設計和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實際,對教輔手段做對應設計。教師投放圖片、視頻、動畫等電子信息,能對學生多種感官帶來沖擊;利用懸疑問題展開鑒賞調度,可以成功激活學生鑒賞思維;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構建,從而為學生的閱讀鑒賞提供支持。同時,教師的創新設計意識以及科學運用媒介手段參與閱讀欣賞活動,能取得更豐富的教學成果。
學生對直觀性學習情境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師借助一些輔助手段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能給學生帶來更多深度學習和思考的機會。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組圖片信息,并給學生觀察提示:這是《紅樓夢》劇照,請認真觀察之后閱讀文本并回答:你可以獲得哪些閱讀提示?如果讓你結合圖片找一段話進行閱讀鑒賞,你會如何操作呢?學生根據教師的設計對圖片進行細致觀察,并進入文本之中開展結合性閱讀。有學生找到這樣一段話:“頭上周圍一轉的短發,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越顯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這是文章對賈寶玉形象的描繪,特別是將賈寶玉穿戴進行重點推介,這與圖片很契合。教師為學生設計語言鑒賞學習任務,學生都能夠給出積極回應,在鑒賞操作中也能聯系圖片實際,形成有形閱讀認知。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信息,給學生提供直觀感知的機會,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展開對應學習,多種感官參與到鑒賞活動之中,由此建立起來的閱讀鑒賞認知更加多元且深刻。
三、創新閱讀互動,提升鑒賞效率
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性閱讀鑒賞活動,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和幫助,也讓學生對合作性學習有了更高的期待。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訴求展開教學設計,為學生準備豐富多彩的合作互動學習任務,讓學生在集體討論、演繹、辯論、對比驗證等活動中形成鑒賞共識,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學生最為青睞的角色朗讀、課本劇創編演繹、鑒賞辯論、信息搜集等鑒賞活動,助學效果最為顯著。
另外,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課本劇的創編演繹活動,讓教學適配性更高,教學調度效果更好。學生通過課堂演繹和角色體驗開展語言鑒賞活動,閱讀認知內化更順利。而學生對演繹性學習非常感興趣,教師適時推出團隊演繹活動,能帶來更多鑒賞契機。學生進入鑒賞操作環節后,鑒賞性學習得以順利跟進,角色人物得以形塑,完善的閱讀認知體系得以形成。
以《雷雨》話劇節選為例。學生對這樣的文學形式并不熟悉,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讓學生找出一些經典描寫片段自行開展語言鑒賞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觀察。為了讓學生形成嶄新的閱讀感知,教師給學生布設課本劇創編演繹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片段進行演繹。期間,組長要做好角色分配,小組集體要研讀角色性格特征、對動作表情進行相應設計、做好參與班級展示活動的各項準備。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環節中來。這時,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的排練情況進行指導,確保了課堂演繹活動的順利推進。教師利用課堂演繹展開閱讀欣賞活動,給學生帶來立體感知機會,促使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對人物形象展開深入探究,自然形成閱讀鑒賞認知。學生對課堂演繹活動有特殊情結,教師對應設計非常成功,閱讀鑒賞價值得以呈現。
四、拓寬閱讀訓練,促進鑒賞內化
閱讀鑒賞訓練設計時,教師需要有拓寬閱讀訓練的意識,即讓學生借助豐富的課外信息資源展開鑒賞操作,幫助學生形成更為深刻的學習觸動。學生運用網絡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教師可適時發動學生搜集課文閱讀信息,讓學生開展對比性閱讀,給學生布設語言鑒賞任務,形成嶄新閱讀鑒賞契機。如果有需要,教師還可借助網絡互動平臺開展閱讀鑒賞,讓學生利用互動平臺討論和交流鑒賞心得,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鑒賞效果良好。
學生有延伸閱讀的要求,他們渴望從課外閱讀中攫取學習營養,因此,教師拓寬鑒賞訓練域度,給學生內化學習認知創造條件,對學生鑒賞學力基礎做評估,給學生提供更多鑒賞操作的機會以及多樣的鑒賞思路。具體來說,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具體設計和組織,為學生提供教輔材料、圖書館、網絡等,幫助學生合理利用多種課外信息閱讀資源,再作出具體指導,將學生帶入到課外閱讀環節中,鼓勵學生在鑒賞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閱讀訓練強調課內課外資源的對接和融合,教師不妨做出針對性推介,讓學生多角度搜集素材,在自由性閱讀和鑒賞中建立語感。在教學《邊城》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學生搜集文本中的典型經典描寫案例并展開閱讀欣賞,體會文本人物塑造的精巧設計。學生根據教師布設展開行動,很快就找到了相關典型案例,如:“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忽然會有一只草鶯‘噓!’”學生在具體分析時,均能聯系上下文進行解讀,特別是對一些關鍵詞進行重點感知和體會。而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欣賞品質,教師還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外閱讀鑒賞的任務:沈從文的作品眾多且構思特點較鮮明。請從課本之外搜集沈從文先生的其他作品進行閱讀,深入觀察和揣摩這些作品的寫作特點。學生根據教師的設計展開延伸學習,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展開相關操作,很快就有了一些收獲。在課堂展示環節中,很多學生都找到了大家比較熟悉的沈從文先生的作品,如《老實人》《春燈集》等。接著教師對學生的欣賞情況進行專業點評,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啟迪。與此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相關閱讀鑒賞線索,讓學生賞析沈從文作品的寫作特色,給學生規劃清晰的操作路線,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感觸,加快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閱讀思考和討論活動進程。
閱讀與欣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注意整合教學內容、創設鑒賞情境、創新互動訓練,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條件,讓學生在閱讀、分析、體驗、歸結等學習活動中形成鑒賞力。閱讀鑒賞是一個常學常做常新的過程,教師要主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束縛,吸納先進且適宜學生成長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教學效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林小玲.中職語文閱讀與欣賞的有效教學[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1(12).
[2]周細梅.中職語文閱讀共同體的構建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
[3]賴赟.淺談中職學生課外語文閱讀[J].中學教學參考,2021(12).
[4]王婷婷.四驅共進 共讀經典:中職語文經典閱讀教學提升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0(47).
【作者簡介】謝莉穎(1978— ),女,河北威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河北省威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主要從事中職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