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
摘 要:文章以生本閱讀理念下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拓展閱讀教學研究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結合當下生本閱讀理念定義為主要依據,從以線索提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問代讀,強化理解;創設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高閱讀效果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提升生本閱讀理念下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生本閱讀理念;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拓展思維
一、 引言
由于新課程的改革,小學語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并且明確表示要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基于生本教育思想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意識到閱讀教育的重要性。結合時代需求,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和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確保學生有效參與到閱讀過程中。通過閱讀確保學生真正掌握材料內涵和思想,意識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在不斷閱讀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
二、 生本閱讀理念定義
生本教育主張一切為學生,高度重視和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而生本閱讀理念就是基于此為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能力,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托付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學習,通過閱讀提出問題。理性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得學生潛質得以發揮,個性得以張揚。在生本閱讀理念下,教師要轉變以往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自主、探究和感知,從以往被動學習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模式上,從而真正解決問題。在此教學背景下,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需求和興趣開展閱讀活動。教師的閱讀對象是全體學生,為更好地推動學生發展,教師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做好引領工作,滿足學生需求,做好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工作。生本閱讀理念可以促進學生發展,實現教學目標,喚醒學生內在潛力,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使得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放飛自我,提高趣味性。
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以生命為本,確保學生這個獨立個體的生命潛力得以開發,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教師還要結合閱讀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學習環境,從而保證學生潛質得以發揮;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獨立生命個體的個性,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有效落實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教學期間還要以豐富性為基礎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充滿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將閱讀活動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總而言之,將實際生活帶入到閱讀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性的教學環境,能夠實現閱讀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 提升生本閱讀理念下中高年級拓展閱讀教學對策
(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高閱讀效果
語文學科知識是小學的基礎型課程,通過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所以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閱讀教學開展。基于生本閱讀理念下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意識到學生是主體,閱讀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為主導,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內容后開展語文閱讀活動,滿足學生需求,激發學生興趣,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過程中。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要有效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文章、重點詞匯、句子以及段落的有效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解讀,強化理解。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贈劉景文》古詩詞時,此文章是以古詩詞形式出現在教學過程中的,其中存在很多意象需要學生解讀,并包含了深刻含義。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相對困難,所以教師要耐心引導。引領學生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加強對古詩詞句子的理解。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閱讀進行示范。保證學生可以準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詞,并帶有一定的情感,通過古詩詞停頓、節奏等閱讀加強對古詩詞的理解。在生本閱讀理念下開展古詩詞閱讀活動,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和誘導,確保學生能夠在自己的努力下有效理解文章知識,為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在實際閱讀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適合的音樂,以音樂作為背景引領學生進行閱讀,讀出古詩詞句子所要表達的慷慨以及不舍之情,通過音樂的襯托使得古詩詞閱讀更有效果,并且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確保學生能夠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創設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思維過程無定向,并且思維的范圍不受任何因素限制和影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允許學生思考問題時標新立異,在方向上能夠異想天開,以頭腦風暴形式思考問題。因此,在生本閱讀理念下開展閱讀活動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善于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發現問題,將自身的思維融入不同方向上,注重培養自身思維的拓展性和流暢性。保證學生能夠從不同起點和角度以及方向上去思考相同的問題。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保證學生思維具有多維性,從而使得流暢性得以發展,為學生獨特思維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麻雀》這一課文內容時,文章主要講述了老麻雀在獵狗面前不顧自身性命保護小麻雀的故事。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結尾處“急忙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啦”,提出了自身的見解和質疑。一些學生表示,小麻雀最終還是無法自己飛回到樹上,老麻雀也叼不動他,那么遇到危險時,小麻雀該怎么辦呢?這時候,教師需要運用自身的言語加以引導,啟發學生對結尾進行想象,在學生的想象下,給予文章一個圓滿的結局。對學生的思考方向不做限制,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和方向進行思考,并注重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閱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閱讀,為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老麻雀的心情以及小麻雀的恐懼心理,深度解析文章,強化理解。通過學生的理解和設定的結局,學生再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交流,展現學生純潔善良的心靈,增強閱讀能力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閱讀獨特性。
(三)以問代讀,強化理解
在中高段語文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效果更好。在教學閱讀開展之前,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問題,通過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興趣,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過程中,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學習部編版《春蠶》文章內容時,初次閱讀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哪些段落是描寫母親養蠶的?哪些段落能夠說明母親養蠶的辛苦?在教師設置問題的引領下,確保學生能夠通覽全篇文章,有效閱讀,強化對文章知識的理解。這種問讀結合形式,可以保證學生讀懂文章,并且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會話,然后尋找問題的答案。以問帶讀,以問促讀的形式可以為高效教學課堂奠定基礎,保證學生有效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從而養成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習慣。重復機械地閱讀是不可少的,但會使學生感到枯燥,長時間將會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失去興趣。所以在學習《春蠶》這篇文章時,教師不能要求學生一遍一遍重復機械地閱讀,教師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及學生興趣,采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形式激發學生興趣。例如指名學生閱讀,分組閱讀以及分角色朗讀等形式,在理解詞語、句子基礎上進行閱讀,相信在不同閱讀形式的引領下,學生能夠對文章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