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成云


[摘? ?要]高中化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是培養學生化學意識、化學能力和化學素養的關鍵時期。基于此,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化學中的滲透與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氯氣的性質”教學為例,通過“識、獲、構、用”教學四部曲,嘗試探索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以落實新課標理念,讓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真正落地。
[關鍵詞]高中化學;識、獲、構、用;教學模式;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1-0075-02
新課標背景下,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備受關注,它不僅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發現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的培養,更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并適應社會發展。高中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階段,是培養學生化學意識、化學能力和化學素養的關鍵時期。基于此,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化學中的滲透與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識、獲、構、用”教學模式,嘗試探索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為高效課堂的構建貢獻力量。
一、構架分析,建構“識、獲、構、用”教學模式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維度。無論哪個維度,都需要擁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才能夠掌握。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筆者設計建構了“識、獲、構、用”教學模式,具體如圖1所示。
該教學模式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范例教學理論、多元智能教學理論、發展性教學理論和合作教學理論等多種教學理論,力求從“識、獲、構、用”四個環節來訓練學生的思維和習慣,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了解常識、從學法指導中獲取經驗、從學習目標中完成理論構建、從能力培養中學會實踐應用,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閱讀、觀察、猜想、推理和分類歸納,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具體化、高效化,從而將素養培養滲透到一個個知識點、一道道練習題和一個個實驗中,使每一項素養都能夠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二、課堂應用,實踐“識、獲、構、用”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研究“識、獲、構、用”教學模式,筆者在匯報課、示范課、優質課等教學活動中開展實踐應用,針對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復的討論、修正和完善。下面就以“氯氣的性質”教學為例,闡述“識、獲、構、用”教學模式在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運用。
1.識:了解常識,激發興趣
“識”就是了解、認識常識。在教學中,常識的再現往往借助于情境,讓學生從熟悉、具體、可感知的情境中發現認識點,并結合“看一看”“讀一讀”“做一做”等環節促進學生對事物的變化特點或規律進行探究總結,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知識逐步被學生所了解、接受、內化、吸收,進而確保新知識體系的完整構建。
例如,在“氯氣的性質”的新課導入中,筆者播放江蘇淮安發生的液氯泄漏事件,讓學生真實地看到人畜中毒的情況,進而提出問題:當我們遇到氯氣泄漏的情況時,該如何避免傷害?
問題使學生內心產生了情感共鳴,自然會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探索中。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氯氣,明白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此時,學生的內心早已迫不及待了,他們主動探尋相關知識,閱讀資料,積極思考,有效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2.獲:方法指導,獲得經驗
“獲”就是通過方法指導獲取分析事物的經驗。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將精力集中到化學學習上,并通過觀察、猜想、推理、合作交流、分類歸納、科學探究等方式向學生滲透科學的方法和技能,使學生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思維方向,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到學生的一思一考中,真正實現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例如,學生在探究氯氣的性質時,對“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分是什么”這一問題產生了爭議,誰也不服誰。對此,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將小組中各個成員的猜想和解決方案進行歸納整理、互評辨析,并拿出最佳方案進行全班討論。最終,學生通過“對比”設計了探究性實驗。
實驗設計:(1)將干燥的氯氣通入盛有干燥紅色紙花的廣口瓶中;(2)將干燥的氯氣通入盛有紅色鮮花的廣口瓶中。
兩個實驗的先后對比,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氣。這樣的課堂,不會讓學生感到乏味無趣,同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愉悅的合作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具體細致地對問題進行探究發現和創新解決,使學科素養的培養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3.構:理論構建,實現目標
“構”就是知識的構建,科學知識體系的建立。在教學中,知識的構建不是簡單的傳遞與轉移,更主要的是學生在知識構建中所發揮出來的潛能和收獲的方法,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經驗的過程。一個章節或一節課的學習之后,學生收獲的知識大多是零散的知識碎片,不免會讓學生覺得化學知識過于凌亂與復雜。若要掌握知識并能夠熟練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科學、嚴謹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迅速匯聚知識,形成攻克問題的合力。
例如,在學習了“氯氣的性質”之后,筆者與學生共同對氯氣的性質進行二次討論,并將各個知識點進行串并聯,得出相關的思維導圖(如圖2)。
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生命個體的差異性,針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進行點撥與引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以使思維導圖的呈現更多元化,實現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有效培養。
4.用:實踐應用,提升能力
“用”就是實踐應用,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現,也是學生能力養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問題、習題練習來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學會信息處理、理性思考、建立模型、分類歸納等,讓學生在討論中不斷進行思維碰撞、知識交融,讓知識在學生的大腦中循環流轉并得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最終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例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回到新課導入時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氯氣的性質來解決“如何避免氯氣傷害人畜”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渠道進行分析討論,得出更為全面具體的答案:(1)氯氣泄漏時,應該向高處跑;(2)氯氣泄漏時,應該逆風跑,迅速躲過氯氣區域;(3)氯氣泄漏時,可用肥皂水捂住口鼻;(4)氯氣泄漏時,應該在周圍噴灑石灰水。
在實踐應用中,學生得出了很多相應措施,這都不是隨意猜想的,而是結合氯氣性質的“對癥下藥”。這一方式,有效促進了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價值,無形中滲透了“化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核心思想,向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又邁進了一步。
三、歸納反思,辨析“識、獲、構、用”教學模式
在反復的實踐教學中不難發現,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滲透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從一個個細小的知識點切入,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的學習中進行吸收、消化和提升。為此,我們應做到如下三點。首先,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故“以生為本”是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激發出自身的學習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吸收養分、努力成長。其次,教與學一定要和諧統一。教師一定要適當調節課堂的節奏,使學生能夠緊跟課堂的節拍,并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跳一跳,摘桃子”,獲取學習的快樂與幸福。最后,注重素養,培養能力。素養和能力的培養一定要落實到每一個細小的化學問題中,借助學科載體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主動由知識積累向能力提升轉化。總之,化學學習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更需要學生的創新融入,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看到更為高遠的化學天空,獲取別樣的精彩人生。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