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疫情防控;簡單生活;教師;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5-0019-02
【作者簡介】張冬梅,江蘇理工學院(江蘇常州,213001)心理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常州市未成年人指導中心“團體心理輔導應用研究”工作室主持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咨詢。
“疫情什么時候結束啊!每天備課、上課、管理學生,提醒他們戴口罩、吃飯保持距離已經很累了,還要花時間填報學生體溫,對工作越來越不耐煩。”
“周末就待在家里,哪里也去不了,感覺自己都要發霉了。”
“疫情導致經常加班,又沒有加班費。學生都放學了,教師還要在教室里消毒,真是太累了。”
疫情對中小學教師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疫情防控常態下,面對工作的壓力及生活的局限性,教師難免會產生焦慮情緒。他們時常抱怨、指責,不僅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與家人及周圍人的和諧相處,影響工作效率。“簡單生活”團體輔導創建一種安全、支持性的團體氛圍,旨在幫助中小學教師面對疫情下的壓力與生活的不便,積極改變生活方式,調節焦慮情緒,提高自我掌控感,在疫情常態下內心平靜地工作與生活。
一、理論基礎
“簡單生活觀”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梭羅提出,他借鑒了中國儒家儉樸生活的思想,提出以回歸自然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崇尚物質簡樸、精神富足。梭羅倡議人們節制物質需要,盡可能簡化物質生活,減輕對生態承載的壓力,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豐富精神生活。簡單生活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消費、工作、人際交往等。簡單生活并不是要過貧窮的生活,而是過更有目的的生活,在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滿足中達到平衡。
二、簡單開場
團體暖身活動采用成員互相訪問的形式進行,要求每位成員在團體里分別找3個人進行交流:“你認為簡單生活是什么?”這個活動也是一個團體社會測量,給成員相互了解的機會。
接下來進入主題活動,輔導者介紹簡單生活觀產生的歷史背景,講述簡單生活的理念,小組討論生活簡單化的意義。然后小組成員順時針輪流分享在金錢、時間、工作、健康、人際關系等方面簡單生活的案例。發言人右手邊的成員給予正向回饋:“我聽到你在……的簡單生活,我很欣賞你!”
沒有哪種生活方式是完美的,成員是否愿意過簡單生活,由其價值觀、人文素養、內在精神世界以及對自然界的理解等因素所決定。輔導者要引導成員接納、尊重他人對簡單生活的不同觀點,不要批評、指責那些與自己持不同價值觀的人。
三、優化時間
團體活動的目的是幫助成員優化時間管理,學習簡單化地解決問題。疫情防控給教師增加了許多工作量,導致教師沒有多少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如缺少時間睡覺、沒有時間陪自己的孩子等,這個部分主要是讓成員學習優化時間。要求每位成員按照重要程度寫下一天中最重要的、必須完成的5件事。小組成員討論:(1)一天中最重要的5件事是什么;(2)在實際生活中,哪些事情本來可以拒絕,但最后還是去做了;(3)自己優化時間的有效辦法有哪些。輔導者要引導成員積極面對挑戰,分享彼此的成功經驗,學習創造性地優化時間。
四、回家吃飯
團體活動的目的是幫助成員建立居家吃飯的理念。很多喜歡交際的成員因為不能外出與朋友、同事相聚,感覺生活太憋悶了;還有些成員因為吃不到餐館誘人的美食而心情不佳。小組成員討論:(1)回家吃飯有哪些好處;(2)疫情常態下如何與朋友保持聯系。輔導者要強調回家吃飯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聯系,引導成員思考,以簡單的方式和家人一起吃飯,不僅可以降低物質消費,還可以加強與家庭成員的聯結,有助于培養家庭成員的親密感、安全感,獲得家庭的感情支持。在疫情常態的情況下選擇與友人在網上聚會,不僅能夠保持信息與情感的交流,而且能夠在彼此關照的互動中擁有更高層次的滿足感。
五、簡化生活
團體活動的目的是幫助成員尋找有效的簡單生活方案,改變個人消費習慣。小組成員記錄自己每天花費的詳細清單,然后與其他成員分享:(1)是否明確自己是如何花錢的;(2)是否有理財計劃;(3)在疫情防控常態的背景下,是否愿意改變個人消費習慣,接受簡單的生活。簡單生活不僅指對物質的要求少,還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輔導者要引導成員思考:金錢意味著什么?對你來說,什么事情是值得放棄金錢也要去做的?
六、親近大自然
團體活動的目的是幫助成員融入大自然,尋找放松身心的方法,豐富精神生活。在疫情常態的情況下,每天都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久而久之會產生疲憊感及厭倦感。人們需要像過去一樣運動,愉悅身心,緩解焦慮情緒;人們渴望摘掉口罩,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自由地呼吸,感受自然的節律。小組討論:(1)喜歡的安全運動方式有哪些;(2)堅持運動的成功經驗有哪些。
輔導者要創建一種公開交流、相互支持的氛圍,建立不斷發展的支持性團體,促使成員在團體輔導結束后可以繼續探索簡單化的生活方式。簡單生活沒有固定的模式,希望中小學教師能夠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簡單生活方式,更負責、更自覺、更滿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