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青年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只有準確認識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才能立足于在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增強歷史使命,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貢獻磅礴的青春力量。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矛盾 轉化 歷史使命
中圖分類號:F016.3;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10-020-02
當代青年大學生滿懷抱負,關心時政,愛黨報國,體現了強烈的現實關懷意識和指向。但是許多大學生缺乏對新中國不同時期社會矛盾轉化的系統理解,又在認識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方面缺乏必要的現實感和歷史感,更少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宏大視野來全面思考問題,難免流于就事論事。如果當代青年大學生能夠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理論聯系實際,深入地理解和認識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將會更加有助于全面提升他們對現實關切的青春之韻,增強歷史使命。
一、正確認知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五四運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1]同時,建國后各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和實踐要求,也彰顯了新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開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黨中央正確分析了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矛盾,即對外主要是新中國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對內主要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面對兩種社會基本矛盾,廣大人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一方面出色地完成了東南沿海的地區抵御蔣匪軍騷擾斗爭、平息西藏叛亂、抗美援朝等重大作戰任務,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安全,保衛人民勝利的果實,為國內的和平建設創造了一個安定的環境;另一方面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大潮當中,尤其是在黨的農業合作化基本方針引領下,廣大農村青年積極穩步地推進農業互助合作,完成了中國幾千年的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的歷史性改變。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確立,開啟了從一個落后農業國逐步變為先進工業國的現代化進程。隨之,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人民開始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根本變革了幾千年來中國的階級關系。但是,對于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需要有一個不斷探索、發展、完善和鞏固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內部矛盾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廣大勞動人民希望徹底改變近代以來國內工業不興,導致外國商品充斥國內市場的局面,渴望自豪地用上自己生產的工農業產品,徹底擺脫“洋布”“洋油”“洋襪”的“洋”字商品時代。但我國是一個傳統的大農業國,生產力水平低下,絕大多數人從事農業勞作,工業基礎很薄弱,并且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在許多工業領域甚至還是空白。1956年黨的八大,針對當時的國情,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我國社會矛盾的新變化,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如何擺脫新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逐步實現從落后的農業大國成為先進工業強國的歷史性轉變,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努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全國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熱情掀起了轟轟烈烈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中國青年憧憬著美好未來的希望和滿懷“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顏”的“戰天斗地”動力,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勤儉建國,開始了建設現代化偉大實踐探索。涌現出了以雷鋒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英雄模范人物,和大慶、大寨等艱苦創業的英雄集體,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黨中央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當時糧票、布票、油票、肉票、副食本、自行車券、收音機券等票證體現的供給不足,嚴重困擾著人民群眾生活,解決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只有通過改革開放,努力提高社會生產力來解決。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下,廣大青年發自內心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發揮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涌現出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中國當代“保爾”張海迪,努力拼搏、一往無前、永不言敗的中國女排姑娘等一大批優秀青年代表,他們樂觀向上,心系祖國的發展,緊跟時代前行的步伐,忘我地學習工作,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勇挑起歷史的重擔,唱響了改革開發的時代最強音。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長期作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緊緊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埋頭苦干,促進了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有效地推動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經過40多年來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然悄然發生變化:而今,我國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前列,人均年收入逐年提升,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和實際國情,黨的十九大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修改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地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短短的70載砥礪奮進中,我國已經成功實現了從“數量短缺型”初級供需矛盾演變為向中高層次的“優質不足型”矛盾轉變,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中華民族復興“強起來”的偉大轉變,2020年我國貧困人口徹底實現整體脫貧,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發展不夠平衡,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影響了全局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只有清醒認識到各地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個凸顯的問題,下大力氣解決,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終實現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富裕。所以,滿足人民對美生活的需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是當代廣大青年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二、青年大學生在正確認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增強歷史使命
青年大學生只有準確認識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把握當代中國的發展律動,深切感知當代中國凝心聚力,立足于實際并著力破解當代社會主要矛盾,勇擔時代重任,才能跟上新時代的發展步伐,為新時代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準確認識新時代的主要矛盾,需要科學認識和解決我國物質文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當代青年大學生應當充分認識到,從積貧積弱到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前進中的一次自我辯證否定;從供需結構失衡、城鄉發展失衡等的不平衡發展到平衡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前進過程中需要的又一次自我辯證否定。新時代中國已經高效解決了從貧困到發展的關鍵一步,現在又在著力解決非常關鍵的均衡發展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戰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戰略等一系列經濟發展戰略正是新時代中國對社會主要矛盾的主動回應。青年大學生應當充分認識到,敢于徹底自我革命恰恰是中華民族內在的精神,青年大學生也應當直面現實發展不平衡的不足和問題,發揮聰明才智,尋求破解問題之道,才能真正涵養青春之知。
準確認識新時代的主要矛盾,需要科學認識我國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當代青年大學生應當充分認識到,在一個國家發展中,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是更加深刻和持久的追求。對中國而言,要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絕不僅僅是建設一個滿足人民群眾物質需要的社會主義大國,而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但表現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還凸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落后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不平衡、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上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建設落后的地區往往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當代,青年大學生應當立足于時代,扎根于基層,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踐行者。樂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努力推動當地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倡導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豐富其青春之智。
準確認識新時代的主要矛盾,需要科學認識我國制度文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當代青年大學生應當充分認識到,制度文明有著根本性特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明代表著當代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方向,但是,思想觀念是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反映,由于生產力的多樣性、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我國社會階層逐漸在發生著變化、新社會階層與新社會組織不斷產生,各行各業中的利益分配方式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中國在向著“橄欖形”社會轉進,與此伴生的引爆輿論熱點、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的醫藥、食品和教育等問題,暴露出我國制度文明與市民文明同步建構的需要;并且,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不均衡,使得制度文明與市民文明之間的契合成為社會建設很長時間內存在的一種現象。當代青年大學生應當立足于文明的全面發展,思考建構適合當代中國需要的文明振興之制,才能綻放更加絢麗青春之花。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3]當代青年大學生有幸處于中華民族發展的黃金時期,正是不辱使命,發揮聰明才智,建功立業大展身手的大好時刻。2021年是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歷史節點,面對國家的關懷和對祖國的發展的美好期待,青年大學生理應準確認識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勇擔偉大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在推動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為實現“中國夢”貢獻火熱的青春。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大思政視域下獨立學院“協同育人”機制研究》(編號:2019GJJG632)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8,2.
[2]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41.
[3] 毛澤東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466.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 河北保定 071051;韓國大真大學 韓國漢城)
[作者簡介:宋赫天(1995—),女,河北石家莊人,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教師,韓國大真大學教育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育學。]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