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曄
【關鍵詞】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職教改革;建設途徑;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2-0023-05
自2019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和培育建設單位名單以來,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大亮點和重點,各層面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紛紛上馬。那應該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呢?現對教育部印發的《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進行以下解讀。
一、實施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意義
(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對教師隊伍建設更加重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并作出了“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和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的科學論斷;提出了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在以往“高素質、專業化”基礎上提出“創新型”的要求??梢姡瑒撔履芰Τ蔀樾聲r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任務。
(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進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階段。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實施1+X證書制度,彰顯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課證融合、育訓結合,全面推動1+X證書制度實施;開展“三教”改革,實施課堂革命;建立學分銀行,構建國家資歷框架,打造職業教育和培訓一體化體系等。這一系列重大改革不僅需要教師具有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而且要求以團隊的形式整體推動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從經濟社會發展來看,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要求,人類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新知識、新科技、新業態、新模式、新范式不斷涌現,迫切要求職業教育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教學模式。
(三)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
近些年,國家、地方和職業院校均加大了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示范引領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職業院校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叭獭备母?,教師是首位,凸顯教師是第一要素,也是關鍵要素。“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多年來一直注重個體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但主要是針對教師個體“雙師”能力的提升,缺乏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的優化和提升。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直接、最密切,隨著產業變遷和技術變革,需要經常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這往往是教師個人難以駕馭的,需要發揮團隊的力量,通過團隊的力量整體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形成共識并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共同提升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落實好“三全育人”的要求。
二、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內涵與任務
(一)內涵
多年來,教育領域的創新團隊一般指科研創新團隊,很少提及教學創新團隊,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提法是一個創舉。教學團隊創新能力需要建立在教師個體教學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教學創新能力是指教師在具備一般教學能力的基礎上,能更新教學內容,創造優質高效的教學方法,建立符合教學規律的新理論的能力。職業教育是跨界教育,隨著產業和科技的變化而發展,課程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因此,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是指教師在具備一般教學能力的基礎上,適應產業更新和科技變化,能夠及時把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規范引入教學,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根據專業特點創設優質高效的專業教學方法,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建立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的新理論的教學能力??梢?,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提供具有教育功能和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的能力。
團隊建設有其自身的理論基礎,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提出:團隊其實是一些追求同一目標、負有共同責任且能力互補的少數人員的集合。教學團隊是由以教書育人為共同的遠景目標,為完成某個教學目標而明確分工協作,相互承擔責任的少數知識技能互補的個體所組成的團隊。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立德樹人為共同的遠景目標,基于德藝雙修、知行合一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圍繞某一教育教學改革任務開展工作,由共同負責、分工協作、責任明確、能力互補、創新發展的專兼職教師共同組成。與傳統的教研等其他形式的群體相比,團隊具有“可以迅速組合、解散和重組”的特點;與一般教學團隊相比,教師創新教學團隊重在創新,而并非單純基于簡單的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某一教學任務。
(二)主要任務
“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基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而提出的,團隊需要圍繞當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問題開展工作。
1.踐行好國家教學標準。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進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階段。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何談質量?為此要落實好國家教學標準。目前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標準體系不完善,許多方面還沒有出臺相關標準。比如“雙師型”教師標準、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標準、專業教師標準等,需要加大在這些方面的實踐探索力度。二是一些標準在實踐中落實得并不理想。我國許多標準是自上而下形成的,絕大多數標準還處于試行階段,有的甚至落實得很不到位,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完善。為此,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首先要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帶頭落實好國家教學標準,并在實踐中進一步補充、完善標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標準。
2.加大職業教育課程開發。
課程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2004年以來,我國學習以德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為主的國外職業教育課程,實踐中結合中國國情形成了理實一體化課程、項目課程等。但總的來看,由于企業參與度不足,仍然是基于學校教師的理念和認識來開發課程。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智能制造的發展,對傳統課程提出更大的挑戰,需要加大探索力度,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比如課程思政,各類課程如何結合課程特點融入思政的內容;1+X證書制度的實施,需要X證書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加強企業實踐與交流,及時將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規范納入課程等。課程開發要基于產出導向理念,在明確畢業生職業能力結構分析的基礎上,開發模塊化課程,明確每個模塊課程承擔哪些職業能力的培養。每位教師要承擔最擅長的模塊,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目標。作為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要扎根中國大地,在多年學習國外職業教育課程實施經驗的基礎上,加大中國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制度,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資源等方面形成一套具有國際化水準的中國方案。
3.深化教材教學改革。
好的課程還需要落實到教學上,抓好課程實施環節。實施好課程,教材是載體,教法是靈魂,教師是關鍵。因此,《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倡導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新式材料。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緊密、結合得最直接。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業態、新技術、新規范、新職業不斷涌現,職業院校專業課教材要突破以往的“課本”,需要及時將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等體現在教材中。與理實一體化課程相對應的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比如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法在教學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的探討可以說永無止境,要結合新的教學理念、課程教材以及課程實施的條件,不斷加大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力度。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快了教學方法的改革,轉變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式越來越重要,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討講練結合、翻轉課堂、理實一體、工學交替、虛擬與現實結合、線上與線下混合等新的教學模式。
4.完善教育教學相關制度。
職業教育不缺理念缺制度。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制度建設滯后,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和完善相關教育教學制度。比如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目前有多種表述形式:每5年到企業時間6個月,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究竟多長時間合適,或許對不同教齡的教師應有不同要求。又如,聘請的新教師須有3年企業工作經歷,這在落實過程中需要有哪些保障條件或政策。再如,職業院校聘請兼職教師已成常態,但仍存在聘用渠道不暢、作用發揮有限等局限性,真正落實國家要求還需要哪些制度保障等。雖然這些內容不是直接的課程教學改革的問題,但國家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同時,有能力有義務對這些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相關制度加以探討。
當然,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主要集中在課程教學改革上,但職業教育是跨界教育,其教育教學改革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同時,國家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不能局限于一城一池,而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把教育教學改革與國家標準建設相結合,把教育教學改革與完善教育教學制度相結合,并努力朝著建立中國標準、中國模式、中國方案、中國制度的目標邁進,形成一批有效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標準、模式、方案、制度。
三、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途徑與運行機制
(一)建設途徑
1.依托高職院?!半p高”計劃建設任務來開展工作。
一些首批國家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所在院校是高職院?!半p高”計劃建設單位,創新團隊成員也是“雙高”計劃項目建設的主力軍。因此要把二者統籌起來,通過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來提高“雙高”計劃的建設水平,通過“雙高”計劃項目經費的支持和項目的實施來提高教學團隊創新能力,形成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
2.依托專業群建設來開展工作。
《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指出建成一批覆蓋骨干專業(群)、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職業院校要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加強骨干專業群建設;同一專業群的不同教學創新團隊需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完成骨干專業群的標準化建設,讓這些標準成為同類專業群的標志性成果,引領全國職業院校的發展。
3.解決瓶頸問題,聯合攻關來開展工作。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一些重大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比如專業教學標準、教學質量標準、技能等級證書與課程融合、教學資源庫、學分銀行、國家資歷框架等。各教學創新團隊要結合自身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重點在某一方面開展攻關,重大問題可以多個創新團隊聯合攻關,切實解決制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問題。
4.基于既有教學改革成效的提升來開展工作。
首批職業院校國家教師創新團隊的評審基于已取得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各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所在學校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教改成果,但這些成果主體上局限于本校實踐,既缺乏在全國試驗推廣的實踐,也沒有站在國家層面來進行審視。通過不同創新團隊的交流研討,結合新時代的要求,要進一步對原有成果進行完善提升,以便在更大范圍內推廣使用,并爭取成為同類專業中引領全國職業院校發展的成果。
5.基于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成果來開展工作。
配合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教育部實施國家“工匠之師”創新團隊境外培訓計劃,成建制、分批次選派團隊負責人和教師出國培訓和進修。每年組織1000名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員到國外去學習,每個教學創新團隊選派出國人員必須是團隊中的主要核心成員,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分工協作進行系統學習,在回國后對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成果開展本土化研究,并轉化成能夠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用的成果。
(二)運行機制
1.各團隊的運行機制。
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創新能力取決于團隊自身建設的水平,而自身建設水平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能力上的互補機制,二是工作上的激勵機制。能力互補是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基礎,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人員,因此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必須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不同工作任務選擇最合適的人員。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是整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核心。教學創新團隊經費有限,只能滿足項目研究工作,為此國家應給予入選創新團隊成員應有的榮譽。創新團隊所在學校要充分考慮教學創新的勞動價值,在成果獎勵或評優評先甚至職稱評審中給予一定的傾斜。只有多方面的政策到位才能充分調動創新團隊成員的積極性。
2.創新團隊之間的協作機制。
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明確指出專業領域課題由各協作共同體重點課題承擔單位牽頭負責經費分配和協調管理工作,也就是說重點課題承擔單位是同類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牽頭單位。除此之外,教育部還在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中遴選了18家本科院校作為團隊培訓基地,負責對協作共同體成員的培訓工作。牽頭單位需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來協調共同體工作,其難度可想而知。這需要探索建立共研、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機制,使其成為真正的共同體,并努力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