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娟蓉
摘 ?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統一性,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來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主體。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具體表現為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純粹的自我價值追求;推動大學生進行自覺自信的文化理性塑造。基于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路徑為理性傳輸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思政教育資源供給;拓寬傳統文化傳遞方式,構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豐富傳統文化實踐教育,增強學生實踐感知。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時代價值 ? 實現路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與精神體現,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內在動力所在。2019年,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的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1](11-12)但由于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及市場經濟中一些逐利思想的影響,導致青年人出現了思想方面的問題。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吸取精華滋養民族精神、民族信念及民族智慧,提高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與踐行能力,使他們成為時代的中流砥柱。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統一性
(一)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來源。
文化是經過長期凝聚而來的最穩固的群體性精神特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穩定的精神追求與精神傳承,是整個民族價值觀與道德內涵的綜合體,通過民族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得到彰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可以薪火相傳且與時俱進,主要是因為核心價值邏輯的發展性與合理性。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經久不衰,并不斷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重要因素是它有超強的文化自信,并且這種文化自信的核心源自民族價值體系的完備。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文化軟實力不斷得到提升,中華文明的地位越來越高,這正是中華文明即將重現輝煌的重要征兆。在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面對西方文明的沖擊,我們更需要不斷增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在與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充分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優勢,更要在不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創新和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升華版”[2](3-6)。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了中華民族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文化基因,無論是“富國以強兵”“先富而后教”的治國之策,還是“尊民為本”“民貴于君”的為政之道,抑或是“以文化人”“育教于德”的施教之觀,都蕩滌著世代中華兒女的心靈,不斷鞭策、指引、激勵著民族的前進發展,其中蘊含的道德理念、價值品格、審美情操等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主體。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來的客觀物質財富與主觀精神財富之和。價值觀即個體或群體對于社會上存在之主客體事物持有的看法。對比兩者在概念上的延伸來看,文化范疇大大超過價值觀,內涵更豐富。習近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牢固之根在于歷經千百年傳承與積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163-164)。在社會價值觀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在特定時期特定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價值觀的意蘊總與特定的思想文化觀念相契合,成為社會發展現實需求的回應,促進社會上人際關系的和諧化,增強政治局面的穩定性。隨著社會不斷變化發展,占據主流與核心地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具有的歷史傳承性,是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煥發新風采的踐行主體。附著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源不斷的滋養補給,烙印著鮮明的文化印記,使其基于傳統思想觀念卻不止于傳統,以“棄糟粕以取精華”的精準度適當聯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的價值,把握兩者蘊含的科學性、時代性與真理性,著眼于宏觀層面新時代國內外發展局勢,面對全球化進程中可能遭遇的復雜價值觀念的沖擊,緊扣時代主題,通過批判繼承和改造傳統文化,探尋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承之路,建立起了層次豐富、與時俱進的核心價值體系,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促進了文化融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閃耀著時代光華。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在正確政治方向的引領下,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與關鍵性、全局要處下功夫,提高工作整體質量與水平,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4](26-28)。在中國夢的征途中,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精髓為人們搭建了“明史喻今”“通史曉未”的心靈之路,作為一種具象化載體,恰當、精準地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契合點,使各自的科學性、時代性與真理性合而為一。從中提煉出最優秀部分,將其改造為能夠引領人們在新時代繼續奮進的價值理念與行為規范,以此構成新時代價值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實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
(一)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純粹的自我價值追求。
任何國家的繁榮昌盛都要通過社會的發展進步實現,而社會的發展進步則依賴于當代少年人的拼搏努力。國家與社會的集體利益關乎個人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準則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訓誡,表明了優秀傳統文化在長期實踐中孕育出的思想觀念具有時代價值。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思想認知、情感認同等有效銜接,充分發揮中華優秀經典故事、傳統美德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觀引導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和力,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很有裨益[5](80-82)。隨著全球化浪潮與人工智能信息化的演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與艱巨日益凸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氣的作用,為當代大學生克服價值觀的思想迷惑提供價值參照,厘清價值思路,克服個人主義、本位主義,有助于青年樹立更加高尚的價值追求。
(二)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大學生進行自覺自信的文化理性塑造。
文化理性是文化對于滿足社會需求、規范社會秩序、引導社會發展而自覺進行的功能作用。理性不是先天所帶有的,而是在后天培養中在對真理進行探索、挖掘、建構的科學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文化的理性表征在于對價值體系的規范選擇,而理性過程則是文明逐近形成的發展歷程[6](55-5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理性的外顯,蘊含了數千年來為中華兒女所認同的傳統道德思想、內含了人們引以為傲的優秀道德品質,數千年來指導著人們的實踐活動,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根據時代的變化發展,在中華文明長期發展與延續過程中,經歷的長期考驗與發展造就現有的具有文化理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文化自覺與自信的提升具有啟迪后世的價值。被賦予新意義的時代發展性和文化多樣性,代表著歷史時代的文化形態,承載著特定時代人們的生活與生產狀況、道德與價值形態、文明與風俗習慣等,使人們對于自我認知與認同在長期歷史發展時期進行建構,以對文化追本溯源的認同歸屬感激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自信,對自我身份、國家及中華文明的認同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課堂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推動大學生進行自覺自信的文化理性塑造,培養其在人生路上追求的求知、求真、求實、求是精神。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路徑
(一)理性傳輸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思政教育資源供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政治倫理、社會風俗等揭示了不同時代幾經變遷、興衰更替的真實記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充實的素材資源,但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合理而適度地融入專業思政教育大課堂,形成雙管齊下、全面融入的深度與廣度模式是當前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解決的問題。面對當前多變的教育內容、復雜的教育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思政工作不斷向縱深處發展,需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特點與課程要求,以多樣化的活動方式發揮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共通共融作用,善于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視頻,引經據典地講述新時代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理性傳輸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思政教育資源供給,從而對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正向激勵作用[7](112-120)。如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樹立民族自豪感、認同感與歸屬感等思想情感內容融入思政課堂“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專題學習中,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國家情懷;優秀傳統文化中涉及“三觀”的價值部分可以傳統文化作品鑒賞形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二)拓寬傳統文化傳遞方式,構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
當前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需借助信息技術拓寬文化傳遞方式,以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傳遞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教育全過程。針對當下大學生群體“網游一族”的特點,在具體實施中,要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借助信息技術與相應計算機、手機等硬件設備設施,以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構建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的重要作用,邀請國學專家推出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出版物,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擴大優秀傳統文化輸出的影響力;善于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制作有趣有意義的優秀文化公益教學視頻,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新時代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進行引經據典的講述,拓寬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傳遞面,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教學質量,打造高效的網絡思政課堂。同時,在網絡思政教育平臺中可劃分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模塊,如借助大數據打造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板塊、文化藝術板塊等,采用“必修+選修+額外學分”等可供學生選擇的模式,讓學生根據學業要求或需求進入不同模塊的學習,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豐富傳統文化實踐教育,增強學生的實踐感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來以“見賢而思齊,不賢自省也”的道德教育方式發揮榜樣的價值凝聚力量,形成個體看齊的標桿。基于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紙上談兵,也非理論上的照本宣科。需使優秀傳統文化貫穿社會實踐全過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豐富傳統文化實踐教育,如在課堂之余或假期之中積極引導大學生在支援服務中深入基層,走進鄉村,從而了解民生、體察民情;在承載記憶的博物館、紀念館中追思先輩崢嶸歲月等。此外,各高校需結合院校實際,以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成果宣傳推廣至校園,乃至社會的任一角落,加強學生實踐感知,使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相結合,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向激勵作用[4](26-28),培育當代大學生追尋中國夢的赤子情懷和穩定從容的社會心態,充分發揮以優秀傳統文化孕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培育大學生勇擔民族責任、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方面的重要職責。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4月3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瞿振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海峽兩岸青年的共同價值追求[J].重慶高教研究,2016,4(02).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王永明,趙丹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7).
[5]邱靜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改革與開放,2020(Z4).
[6]高小燕.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代價值與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20(08).
[7]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