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
摘 要:中職教育應立足于立德樹人,以培養具備過硬的技能本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在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電機電器制造與維修專業實施“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內容為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動手實踐為方向、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一體化課程體系,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學中做、做中學”工學交替,同時把職業素養提升和德育教育貫穿全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關鍵詞:工學交替 人才培養模式 中職教育
中職教育教學要求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近幾年來,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電機電器制造與維修專業教學團隊積極探索并實施“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即“一個目標、兩個基礎、六個結合、三個對接”,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
1 創建“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1.1 人才培養目標及崗位定位的確定
通過對電機電器制造與維修專業社會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分析,行業的人才結構現狀、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狀況,確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定位如下:培養在生產服務一線從事電子產品及電氣、制冷設備的生產、裝配、調試、維修、維護等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崗位定位為電子產品及電氣設備和制冷設備生產裝配、調試、維修、維護、銷售及工程設計、施工人員。
1.2 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
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具備過硬的操作技能、優秀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通過采用“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做中學、學中做”,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能力。
1.2.1 確定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教學領域
本專業畢業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電子產品的生產、銷售、研發、安裝、維修及售后的各種維護工作等項目,根據這些典型工作任務,我們可以得知學生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技能,需要采用何種方式去教導他們。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尤為關鍵,這對學生畢業以后的社會生存能力和職業發展前景有著深遠的影響。
1.2.2 工學交替的教學過程設計
本專業教學實施采用“2.5+0.5”的模式,即2.5年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最后一個學期即0.5年安排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學習。校內教學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開展實訓,增長技能。校外實訓課程中,讓學生接觸社會實際工作,提前適應社會,并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工作。
1.2.3 在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職業道德和素質教育
電子電工行業的工作極其考驗人的耐性,技術水平和工作態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礎,合格的從業人員應該具備以下素質能力:一是要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二是過硬的技術水平和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三是較強的創新思維和拼搏精神。本專業構建了“厚德精技、立德樹人”的職業道德與素質教育體系。
2 “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
為提高教學質量,使我們培養的人才更接近企業的需求,結合本專業實際情況,全面推行“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即“一個目標、兩個基礎、六個結合、三個對接”,并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具體分述如下:
2.1 瞄準一個目標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即瞄準“培養在生產服務一線從事電子產品及電氣設備和制冷設備的生產裝配、調試、維修、維護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一目標,根據企業崗位需求情況,由本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制定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根據企業對崗位能力的要求,選擇相應課程模塊,共同開發教材,讓學生在學校和企業雙重環境交替下進行崗位能力培養,利用暑期每年安排2-3個月參與企業生產,學習企業管理規范,培養職業能力;利用實訓課程中開展的社區便民維修服務,讓學生準確瞄定目標。
2.2 鞏固兩個基礎
以人文素質和職業素質培養為基礎,開展社區便民維修服務,開展職業道德論壇,加強職業道德和職業文化教育,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待人處事、團隊溝通、協作配合的社會能力,端正學生的職業心態。
2.3 探索六個結合
在教學和實操訓練中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技能培訓相結合、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結合、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相結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
2.4 實現三個對接
開展學生與企業員工的交流活動,實現學生思想意識與員工素養對接;開展日常行為與職業規范討論活動,實現學生日常行為與職業要求對接;開展學生技能訓練與行業標準對接的討論活動,實現專業訓練與行業標準對接。
3 實施“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3.1 構建以提升與崗位工作任務相適應的職業素養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構建與電子、電工、制冷方向崗位工作任務相適應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管理能力等素質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科學開展教學活動。對《電子技術基礎》、《電工技術基礎》、《PLC》、《單片機技術應用》、制冷等課程以社會應用為基礎、結合實際情況開展課程教學標準修訂,根據相應的崗位設置真實的工作任務,使教學內容更貼合社會現用技術,操作流程更符合真實工作要求。結合電子、電工、制冷資格證書要求、各級技能比賽要求、企業實踐工作要求,促使課程內容與相關要求實現無縫對接。
3.2 鼓勵師生積極參加技能比賽和企業實踐活動
近年來,本專業注重任課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素質能力提升。鼓勵教師主動積極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和任教能力,積極開展以老帶新、外出學習提升、參加企業實踐培訓等活動,開闊任課教師的視野,了解行業的新動態、新技術,及時對原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有效調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內部教學交流深入且頻繁。任課老師積極參加教師技能大賽,通過與同行同臺競技,了解自身的不足,明確改進的方向,為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本專業在新生進校后即開展專業培養目標、培養過程講解,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師資配備情況、專業方向、就業前景、已取得的成效等,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在中職三年里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情、學什么知識,做好學習成長的規劃。
在技能比賽方面,本專業每年開展兩次各專業課程技能比賽,學校在每年的十二月舉行本校的文體技能競賽周。在每年的10月-12月選拔優秀學生進行訓練,參加梧州市中職學校技能大賽,本專業承辦梧州市級技能大賽制冷與空調設備組裝與調試項目比賽賽場組織工作。每年的2月-4月,選拔并指導選手訓練參加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通過層層選拔的過程,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良好效果,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技能水平。
我校每年安排學生進行2-3個月的企業實踐,學生通過參加企業實踐活動,深入了解企業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適應企業管理,熟練操作技能,認識社會和客觀評價自我,提高綜合職業能力,為順利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本專業發揮自身優勢,每個月分批組織師生到社區開展義務維修活動,為居民維修損壞的家用電器。學生通過這些活動,驗證了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也讓他們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存在,更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力。
4 “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成效
自從本專業實施“126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以來,本專業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教師團隊的執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從2014年以來,本專業學生先后在國家級、省級、市級技能比賽中屢獲佳績,其中獲得國家級三等獎3人次、省級一等獎1人次、省級二等獎8人次、省級三等獎5人次,制冷與空調設備安裝與調試項目聯系5年包攬梧州市級技能比賽前三名。本專業教學團隊多名教師在國家級、省級、市級教師技能大賽中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通過幾年的努力,本專業建立了一直教學能力突出、新老銜接順暢的充滿活力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教師團隊通過參觀學習交流、企業實踐,錘煉實踐技能,增長實踐經驗,提升技能水平。教師團隊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定期開展聽評課、教學探討會等活動,開展課題研究,5年來,共完成6個省級課題、8個市級課題和5個校級課題的研究工作,所有課題均順利結題。
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積極參加新興社區定期開展的義務維修活動,參加市委組織的服務日活動,充分發揮本專業的人力資源優勢、技術優勢,獲得市民的高度贊譽,更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為了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本專業學生企業實踐的地點均設定為本地企業,為本地企業高素質人才。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從未低于98%,畢業生就業前景光明。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電機電器制造與維修專業群研究基地(項目編號:CXZC2019-J3-01695-SYHZ)。
參考文獻:
[1]鄭燕華,龍京紅.“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導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