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樞
內容摘要:滿族作家葉廣岑《黃連厚樸》中以文化尋根——文化反思——文化重建的情感取向描寫傳統文化在現代性等多個方面影響下的存在危機。通過對危機的書寫,我們得以思考如何在留存傳統文化優質遺產的同時又正視傳統與現代的不適應之處,讓傳統不至于成為社會進步的阻礙,而是找到與現代的互應點而繼續延續生命力、發揚光輝。
關鍵詞:文學尋根 傳統文化 文化自覺 現代性
自19世紀末伊始,愈漸壯大的現代化一方面帶來新的物質與思想因素的萌蘗,另一方面也呈現出文化危機的層出不窮:社會文化的變遷使傳統文化失去賴以生存的語境而逐漸隱退生命力、新興現代思想潮流帶來的人性覺醒與根深蒂固的綱常倫理形成深度矛盾、全球化時代外來思想的入侵又為中式文化的價值存疑提出新的命題。回顧當代文學歷程,現代化帶來的文化危機成為許多作家自覺的創作擔當,例如賈平凹在《廢都》中展現著浮躁社會出現精神荒原的知識分子心靈危機,又如《秦腔》,思考傳統文化在變革時代的變動……葉廣岑是一位典型的滿族作家,其正統滿族身份、豐足滿族生活記憶以及強烈的滿族歸依感賦予她對滿族文化進行深度尋根書寫的自覺,同時變革時代的文化挑戰也催生她對傳統文化處境的思索。
一.尋根立場:文化場域的還原
祖姓葉赫那拉的旗人出身使得葉廣岑對于描寫滿族生活的題材情有獨鐘,時代的更迭同時催生作者種種文化記憶的復活,葉廣岑曾這樣談到自己的寫作:“這也要歸功于時代的進步、政治文化生活的寬松與和諧,使人們的視野與欣賞層次發生了很大改變,使人們變得善良而寬容。在這些前提下,我才沖破了我的無意識、家族生活、個人體驗及老北京的某些習俗,使其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流淌出來。”①一方面是時代審美需求給作者帶來書寫文化的沖動,另一方面是大的文學環境高歌“文化尋根”指引創作目光轉向歷史與文化,由此,為滿族文化立傳便成為葉廣岑的創作自覺。韓少功曾指出:“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②,《黃連厚樸》雖不屬于嚴格的“尋根文學”范疇,但它以文化為切入點,在描繪當代傳統文化處境的同時架構系守于傳統文化規約的人性矛盾,傳遞出來文化尋根——文化反思——文化重建的情感指向,對于歷史與當下都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黃連厚樸》對這一尋根意識的延續首先體現在文章的命名上,“雪過黃連淡,風來厚樸香”,黃連與厚樸兩味尋常中藥,從解開光緒死因謎團到后續龔老太醫為一眾羸弱男性開的藥方,都離不開它,葉廣岑選用此為書名,固然是汲取黃連厚樸彌補勇氣、血性的深沉內蘊,更足顯她對傳統文化采取的珍視立場——國人的問題,依舊賴以中國文化來加以療解。文本內容則對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進行尋根式描寫,為揭露傳統文化危機建構了一個標準文化場域:從物質上來講,作者細心描繪現代城市中京韻別致的古建筑、贊賞龔老太太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堅持賞一株臘梅的高雅情致、不斷證明中醫文化仍不失療治力量,它能洞穿病理、直補人心;從精神上來講,則體現為對傳統禮儀秩序的還原,以“禮”為中心,形成了龔家這樣一個傳統大家庭,泛化為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顯示為長幼次序的分明、待人接物的規則、古道熱腸的人情和豐富復雜的人際關系;同時傳統道德秩序更是為國人的生活行事立下種種規則,指導現代男性以“儒”為訓,以“君子”為典范,但現實結果卻是不斷隱匿內心的真實面目而遁入虛偽;規訓著女性以“隱忍”為美德,相夫教子、勤儉持家。這種尋根式書寫對傳統文化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進行觀照,在還原傳統文化真實面目的同時也展現出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處境與危機,為我們進行文化反思與文化重建奠定基礎。
二.反思危機:現代性與文化陣痛
面對復雜的傳統文化,作者的態度是豐富而雜陳的,《黃連厚樸》以揭露人性丑惡為主題,展現傳統文化面臨現代性的種種危機,但來自于作者民族身份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卻又促使她在創作中對傳統文化選擇珍視立場,于是對傳統的“不應遺忘”也成為作者對于傳統的態度。作者在文中設置“黃連”與“厚樸”兩味中藥成為療治國人病疾根源的關鍵,引入一個他族形象,即外國人珍妮,通過珍妮的西方價值觀與中國價值觀進行比較來解讀中國傳統悖于人性與現代性需求的地方,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的是,西方文化只能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而進行危機癥候解讀,其實并不具有療治國民甚至將中式傳統分剝的力量,西方視角的作用是讓國人正視自我、讓傳統正視現實而發展彌新,對于傳統的拯救歸根到底還是依賴“黃連”“厚樸”——傳統文化自身的優質因子。作者也著眼到了現代性對傳統文化的發難,現代性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基于其格蒙特·鮑曼的“流動的社會”觀念,“在其中,社會成員開展活動時所處的環境,在活動模式尚不及鞏固成為習慣和常規之前便已發生變化”③,流動性是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運轉,傳統社會穩固而封閉的自給自足模式破碎,現代性顯示為變化、流失和個體對集體的剝離,倫理結構的劇烈變動和傳統文化的退縮,悠久歷史凝結而成民眾集體無意識的風俗、習慣、情感與價值認知,都被置于時代變化的考量之中。文章深刻表達了作者對于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面臨淘汰之時的遺憾與擔憂,當于連舫與張悅約定在茶館見面,臺上正在唱的蓮花落本是傳統戲曲文化的一處精華,現狀卻正處于幾近失傳的尷尬境地;又如中醫這一意象,由于時代的變更和西醫的日漸強盛,中醫漸漸成為歷史和記憶,龔家的唯一傳人龔曉默遠赴美國學習西醫,中醫技術接近無人繼承,甚至還得到過外界的輕視和冷語,如此情況下就連龔老太醫也心知肚明:“上百年的輝煌已經到了頭”;更深刻的是浮躁社會里傳統美德的遺忘: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位肥頭總裁形象,他沉迷于酒色、瘋狂縱欲,致其身體發恙,腎衰體虛,性格夸夸其談,蔑視他人也蔑視中醫,為身體上的病疾又增添了一份“心死”,不過幾日便命亡,肥頭總裁的一系列行為無非如今許多現代人的真實寫照,他們面臨浮躁的社會并不能自制。文章所要表達的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并非一文不值,其中實在留存許多現代人不應遺忘和丟棄的因素,既定的文化構成已在現代性的挑戰下千瘡百孔,新的道德尚在建立過程中,轉型的過程中隱含的是文化的創傷與陣痛。種種事實都指向一個追問:如何正視傳統文化的優劣,讓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積極存在。
三.重建傳統:文化自覺式彌新
費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其中包含三層內蘊,:對“根”的找尋與繼承,對“真”的批判與發展、對發展規律把握與持續指引,這是在對文化規律的深刻認知基礎上如何發展中華文化的指向所在。為應對現代化語境下的傳統文化危機,《黃連厚樸》所表現的,也是這種文化自覺式考量傳統文化,思索傳統走向的立場。
首先是對“根”的找尋與繼承,《黃連厚樸》處處彰顯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根,它是以“中醫”意象凝聚的中華人民的智慧結晶,能夠直達人性的精神內核來治病除疾,又是泛化于日常生活起居,成為普通平民衣食住行中無意識秩序的美好禮儀道德,成為現代人面對浮躁社會之時不應遺忘的精神異質,甚至于在在對中國男性劣疾批判的同時,也著眼到了的尚存于儒道人性中的沖淡與平和,這些都是是已然逝去的舊社會廢墟里升華出來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它們也因自身的光彩和魅力而有了永恒性,不容輕易的遺忘與抹殺。其次是對“真”的批判,面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是否認對于傳統的盲目自戀,分辨傳統文化中“真”的部分,改造傳統讓傳統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所以作者在文中安排了肥頭總裁的形象,揭示在完全背棄傳統人格后的慘淡后果,又安排珍妮的西方視角,以現代社會的人性觀念來審視傳統文化重那些不順應人性發展的因素,而得以對傳統去偽存真,延續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最后是對發展規律的把握與持續指引,當下文化發展規律籠統來說無外乎現代化與全球化,為適應現代化,理應刨除傳統文化中那些不適應與現代社需求的部分,例如對于傳統道德人格的取舍,堅持美德固然是應有之義,但盲目堅守道德便會像龔曉默、張悅這一眾男主角一樣,為了求得表面的“君子”而不惜以真誠的愛和他人的幸福為代價,遁入虛偽的下場,傳統和現代都有優質的因素,我們所要做的便是讓傳統與現代各留優質,找出互應點,而利于文化和人類的發展;另外是處身于全球化語境之下,要求以全球化的視角來改造傳統文化的故步自封、盲目自信,將傳統文化引入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中來審視自我、發展自我。珍視傳統不是意味著文化自戀,只有抱以批判的態度,正視傳統文化的優點與劣質,主動去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使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步伐中得以彌新,在失落的文化危機里重拾民族的力量。
四.結語
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面臨的是來自方方面面提出的難題,現代性致使傳統文化被遺忘丟棄,新的人性要求又顯現出傳統的確不適應于現代的因素,而外來文化更是迷惑人們對傳統的認同,同時這些挑戰也為我們提供了眾多思考傳統的視角,例如人類對于愛的自發追求讓我們看到傳統綱常不過是為了維持某種典范而實則悖乎人性,西方視角的引入讓我們得以與傳統拉開距離而審視傳統。傳統固然在現代性社會中有種種不適癥候,但我們并非要簡單對傳統加以批駁而拋棄。留存傳統文化優質遺產,正視傳統中的劣質因素,讓傳統與現代找到互應點而讓傳統繼續發揮其光輝并為現代發展提供力量,才是應對文化危機的應有立場。
參考文獻
[1]葉廣岑.琢玉記[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
[2]韓少功.文學的“根”[J].作家,1985(4).
[3]其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生活[M].徐朝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4]葉廣岑.風也蕭蕭與也蕭蕭·走出北京《代后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注 釋
①葉廣岑:《琢玉記》,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
②韓少功:《文學的“根”》作家.1985.(4)
③其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生活》徐朝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