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珍
內容摘要: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積攢下一大批優秀的傳統文化,在21世紀的新時代,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越來越智能化的先進技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在初中的古詩文教學中,僅僅只局限于理清古詩文字面意思,進一步就是會背會默寫,應付考試而已,并沒有達到教育部門開設古詩文學習的目的。在初中語文課本中開設古詩文教學,主要目的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得到發揚和傳承。
關鍵詞:傳統文化 語文教育 古詩詞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富含了無數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最早,中國傳統文化從原始社會的文化發展到封建時代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富含了中國中原地區和邊境地區的文化,當前,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古代傳統文化篇目,如先秦諸子散文、唐詩宋詞等。在古詩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我國初中年齡的學生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1.樹立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欲先行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朗讀這些朗朗上口的語句時,不僅能夠認識更多的漢字,更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弘揚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了良好的人文素質和道德品質。
我國優秀深厚的傳統文化能夠為中學年齡段的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積攢的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種多樣,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沉淀才形成了至今的文化底蘊。學習與弘揚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就需要有善于學習的能力,現如今傳統文化的學習尤為重要,在當下社會,為人處世,性格培養,待人接物,習慣養成等諸多方面,都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借鑒之處,來供我們參考學習。另外今天的深厚文化底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的發展而衍化來的,要保留并大力弘揚好今天的傳統文化。學習和正確作用好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生活的便利,小到生活習慣的養成,再者學習好傳統文化,可以從古詩文中汲取優秀的品德并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大到治理國家,學習好傳統文化尤為重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深入解,對我國古代的理政治國之道有深入認識[1]。對我國現代的治理也有借鑒之道,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來的經典之作,對當今社會的發展也有著不可缺失的重要意義。但是我們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要注重抓住優秀文化,舍棄落后文化,對現代生活發展有益的文化,應該加以繼承和發揚,對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應該及時拋棄。
弘揚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提高全民素質的必要行動之一,也是對現代青少年學生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初中學生的教育,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元素,并且結合實踐賦予新時代的意義。
另一方面而言,在初中古詩文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培養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富含了豐富的現實意義和辯證精神,可以對青少年在生活中,學習中,精神上提供各方各面的幫助。由于中學生年齡尚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并且自我認知受外界的干擾較小,能夠充分的掌握傳統文化教育的精髓。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理論基礎豐富語文教學體系,使得語文教學不僅僅作為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傳播文化的渠道和手段。另一方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提高同學的民族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并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來講,使得比較乏味無聊的課堂多了幾分生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相輔相成,積極性的提高有助于老師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教師和學生形成了良性循環。思想意識不健全,因此通過在古詩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阻礙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的確值得學習,但是受到當今國內社會環境的影響,缺少傳統文化的氛圍和環境,并且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并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于介紹和弘揚傳統文化上面,沉重的教學壓力和學生的成績使得老師不得不把教學重點放在古詩文的詩詞大意和段落講解上,應試教育下,分數就是最大的,所以,老師不得不把古詩文中考點和重點拿出來單獨講解,通過死記硬背,記住考點,為的就是能拿下高分,從而形成了避重就輕的形式,違背了讓中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初衷。
第二個方面,由于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夠,教學素養低下,教師本身的知識儲備量不足。現在大部分學校的語文教學過于刻板,語文古詩文的教學方式太過單一,語文古詩文講解的課程內容就是分析語法,名詞解釋,語句講解等,但是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使古詩文變成了機械化的模式,失去了古詩文原本的生機和活力,教師在對語文古詩文的講解中,大多數只是對古詩文內容意思的細節講解,大到古詩大意,小到名詞意思,都是圍繞著考試大綱為中心,但是有很多學生并不對老師講解的內容感興趣,因此,教師的文學素養要進行深層次挖掘,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要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推陳出新,教學思想要與時俱進,才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2]。
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太大,許多學生熱衷于看日本漫畫,穿韓式衣服,過外國節日,卻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古詩詞,精美的剪紙畫,國粹京劇,中國節日不感興趣。以上就是在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受到的制約因素。開展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對弘揚傳統文化和傳承民族精神也具有重要作用。針對在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3.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
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學,老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是聽眾,教師通過板書將知識傳送給學生,學生只需要豎起耳朵聽就可以。在中學古詩文教學中,普通模式下教師會首先介紹作者,將作者的生平經歷給學生復述一遍,接下來就是對古詩文的內容進行逐一講解和分析,學生的參與度極低,這也是大多數學生不喜歡古詩文的重要原因。教師大部分都是這種教學模式,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宜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應該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進課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可以通過任務型活動,在正式講課之前,將作者生平經歷,主要代表作,生平重要事跡提前準備好,正式上課時由學生講解給老師聽,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并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任務,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引導學生主動對古詩文產生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真正的讓學生融入到古詩文中,切身的感受作者所處的文化氛圍和歷史背景。舉一個離子來講,在學習中學古詩文陸游的《示兒》時,可以通過讓學生提前準備,了解詩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背景,在上課的時候,通過播放南宋時期的電影片段,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作者所處時代的水深火熱,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朗誦比賽,讓學生充分的在詩歌朗誦的過程中體會南宋時代的生活環境之惡略,同時,進一步聯想到自己所處時代的優越性。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一件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有信心,有能力進一步去完成。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設計一些新穎的,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圍繞活動展開學習,圍繞活動進行交流。在學生交流完成后可以對學生的交流心得進行總結分析,以學生的主要問題所在為中心展開古詩文的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提高聽課效率,對老師講解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比較具有成效的方法有任務導入型,情景再現型。其中任務導向型的關鍵在于對學生任務的設計,學生任務的設計既要讓學生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復習,同時也要對新課進行復習。另一種方法是情景再現方式,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游戲環節,或者進行場景模擬,通過情景模擬,可以讓學生有很強的代入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的進行。另外一種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古詩文中的作者事跡等等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初中年齡段的學生,正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時期,并且他們對各種新穎的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多添加一些故事元素,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融入古詩文內容的講解,同時可以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5.提高教學的課外延伸性,讓傳統文化融入生活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不應該以考試作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以真真切切地用傳統文化中的待人處事方法去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業可以多與學生互動,在學生產生錯誤或者有壞習慣的時候,通過具體古詩文例子,讓學生透徹的理解古詩文中的含義。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非常豐富的內容。尤其是民俗和節日,不僅給人們帶來快樂,更是一個地域的標志。學生在學習了解這些風土人情后,對于將來融入社會,尊重多樣文化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在學校組織的秋游,春游等集體戶外活動時,帶著學生去到各種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走走看看,不僅可以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還可以學習到許多與城市相關的政治,經濟,藝術,地理等知識。教師也可以利用節日教給孩子制作傳統禮品,比如制作月餅、麻糖和面人等禮物,既讓孩子體會到樂趣,又對這些傳統節日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在古詩文的學習中,聯系生活激發興趣,反復朗讀,結合背景理解古詩文,切勿死記硬背,把握精髓。
在中學生古詩文教學中,充分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來幫助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傳統古詩文文化。與此同時,語文教學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不斷的改進,利用創新來改善教學質量,從實質上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趙曉娥.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運用——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科技資訊,2020,18(13):176-177.
[2]張晶.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探討[J].文學教育(下),2017(05):55.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新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