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偉
摘要:從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角度來看,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現代人不合理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控制下對地球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基于我國國情,從人類發展的角度多次對綠色發展提出了要求。因此,基于建設生態文明時代的角度思考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自然辨證法;綠色發展
分類號:X2;D64
一、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基礎
1.人與自然思想
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最基本的部分,馬克思認為人類發展必須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進行探索[1]。伴隨人類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甚至損壞自然的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忽視了自然規律、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對人類社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2.“生態經濟人”思想
“生態經濟人”,就是在追求利益的同時,要將環境載荷、資源承受能力等納入考慮,以可持續的思想保證經濟和生態的平衡。
首先,人是自然的人。除了自然屬性外,人還有社會屬性,恩格斯也指出人是社會性的人。生態經濟人就要兼顧生態和社會才是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現實依據
1.生態環境惡化的考量
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的森林、河流被人類活動的痕跡支離破碎。國際社會意識到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聯合國組織了許多國家聯合起來保護生態環境。2018年9月包括天津在內的7個省發布了《中央環境保護督察轉移責任制》。
政府機構、綠色環保組織和專家學者們對生態環境惡化不斷進行呼吁和警告,黨和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環境法律法規。但是地球的臭氧層正日益受到破壞,動植物的多樣性繼續受到破壞世界各地的沙漠化正在加速,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人與自然是對立的關系[2]。人的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生態環境惡化所引發的各種全球災難的角度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參考和倡議,是人類生活最現實基礎的基本考量。
2.我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考量
我國可持續發展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納入基本考慮,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提出自然資源的開發能力要與經濟發展達到平衡才能得到可持續,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有賴于生態系統,同時也要考慮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我國經濟發展曾經經歷了一段粗獷的發展時期,因此,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提出正是對生態與經濟綜合考量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基本國策。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從國家和全局角度將可持續發展落實到實處,將循環經濟、相關法律等提上日程以保證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在這樣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高和升華,更是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三、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1.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
從習書記主政浙江期間的綠色發展思想,到擔任國家主席期間,對生態文明建設屢次提及,而在這些講話和思想中,提及最多的是理念一詞,被提及多達57次[3]。因此,我們可以將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最核心的主要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面,首先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經濟發展與自然相和諧,保護好生態就是保護好經濟。其次,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和尊重自然,那就是要將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來進行保護和調節,不能對自然發展規律和資源置若罔聞。三是要低碳、循環和綠色發展,發展是國家基本國策也是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途徑,發展的前提是要保證低碳、循環和綠色,而不能是高排放、高污染和不可循環的發展方式。
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對我國和世界來說是實踐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指導和風向標[4],拒絕野蠻、殘酷的掠奪自然,只有人們主觀地具有這種意識生態文明才能得以實現。
2.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偉大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國家和世界來說都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
是全人類要要面對的普遍問題,這也事關是生活環境中的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生態文明理念和思想的建立是必要的,只有改變我們原有的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與環境的矛盾。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客觀邏輯,從國家發展的角度提出要求,從人類發展的角度提出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也正是一種深刻體現。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人類一方面掠奪自然環境,使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5]。同時,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破壞使得環境問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可以說,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不論是對于中國發展還是世界發展來說都是具有偉大意義的。
四、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對我國綠色發展的現實意義
1.完善政府對循經濟環市場的宏觀調控機制
在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功能,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政策體系,充分利用稅收、價格、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使得循環經濟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能夠進行有效的監管和調控,不斷推經濟發展功能進行調整和改變,
真正從根本上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擴大消費稅征收范圍[6]。2015年2月,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電池、涂層征收消費稅的通知,通知說,從現在開始生產,加工涂料和電池消費稅稅率是4%,制造商正面臨著不斷上升的生產成本,改變企業在過去只是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注重生態效益和環境成本的實踐,有利于相應的替代產品的研發,減少一次性產品和消費者過度包裝等行為。我國應該嘗試征收對環境有害的產品的消費稅,如輪胎、一次性電池和其他一次性產品。此外,不同的產品和不同程度的環境損害應適用不同的稅率,以鼓勵清潔生產和產品。我國應制定減稅和免稅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并積極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的企業應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對于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再生資源加工、以及企業和個人購買可再生資源加工產品,應該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促進社會資源回收網絡的形成和有效發展。
2.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發達國家在國內有著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而中國的法規還仍不健全,對產品的綠色環保要求標準低,生產技術落后,企業為降低產生產成本,一般都按照法律法規的最低標準進行生產。在產品加工過程中由于生產、檢驗設備相對落后,導致一些污染源,比如廢水的處理、產品農藥殘留的處理等問題沒有被徹底,及時的解決。所以,這便要求我們要著眼世界標準,在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要提高環保意識。要使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有法可依,就必須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既要立足于我國的發展現狀,又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模式和實踐經驗。眾所周知,德國為實現綠色發展,在法律、法規和指導方針補充了經濟法。1994年9月,德國頒布了《循環經濟與廢物清理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循環經濟法[7]。日本的的相關經濟立法,包括基本法和公共行為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根據不同性質的相關產品定制的法律法規,包括《家用電器回收法》和《食品回收法》。目前,中國已建立了綠色發展相關經濟法律,目前在我國已經發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濕地保護條例》、《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節能條例》等,以促進綠色發展。為了更好地實現我國綠色發展,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相關綠色經濟法律法規,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和探索,建立完善的經濟法律體系。
3.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只制定法律法規是不能夠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有效轉換的,公民生態文明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也至關重要,只有形成促進公民廣泛參與的機制才能夠使生態文明落到實處,在建立公民參與的生態文明機制中,有必要對相關對象的各項職責和義務進行明確,首先是要對信息披露制度進行完善。公開企業的部分生態信息對于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政府要公開相關企業、地區的生產方式和產品,只有公眾了解了政府的決策等相關信息,才能準確地對相關決策進行評估,并給出有價值的意見。同時,企業環境信息透明,不僅可以使公眾行使環境保護權利,更好地實現企業環境責任。其次,應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對于政府、企業或者個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不作為行為,導致對環境產生損壞的,其他公民、企業可以對其提起訴訟。
4.大力推進生態技術創新
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技術支持體系[8]。一是污染物處理技術,其特點是在生產過程的最后階段控制污染,凈化廢棄物,不改變生產系統和工藝流程。主要用于工農業生產中各種廢物的控制和凈化設備,如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水污染防治技術、固體廢物自理技術和噪聲污染防治技術等;二是廢物回收技術,即按照循環經濟的思路,對廢物進行回收利用,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如廢紙回收技術、廢塑料回收利用和加工成汽油或柴油技術;三是清潔生產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實現產品的綠色化,保證廢棄物處理過程不造成環境破壞。
5.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從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角度來看,為了實現綠色發展,必然要減少降低能源消耗,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相比,其發展需要更多的能源,同時第二產業對環境的破壞程度也更高,因此,要合理調整一、二、三產業結構,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積極發展低能源。遵循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優化農業布局,加強多功能綠色產業發展。合理調整種植業農產品的區域布局,既要關注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基地,又要加強蔬菜水果基地建設。建設畜牧業基地,肉類、乳制品深加工,增加畜牧產品出口;增加人參、食用菌、林蛙等特色產品的開發和栽培。合理控制農藥化肥用量,盡量減少土地污染,積極發展綠色無污染農產品。綠色食品應按照標準化組織生產,嚴格按照綠色無公害食品的生產工藝生產技術,同時,選用優良品種和生物農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不斷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開發和創新進行研究和提高,減少農業灌溉、生產和加工對資源的消耗,不斷發展農業循環種植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五、結語
古今環保問題不僅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而且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借鑒。與此同時,它留給我們的創造一個美麗的山和河流艱巨任務?!睙釔郗h境不是人類的天性。破壞它才是人類的天性?!睘榱颂岣呱钯|量,人們本能地使用自然資源,砍伐樹木污染水源傷害動植物。因此,綠色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本文首先從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的角度對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和現實基礎,然后闡述了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與偉大意義,進而提出了綠色發展在我國的相應對策,包括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促進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等,旨在以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促進我國乃至世界綠色發展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袁霞. 析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及現代啟示[J]. 求實, 2009(07):6-8.
[2]唐小芹. 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意義[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9(006):8-11.
[3]陳俊, 張忠潮.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義、價值、實踐路徑[J].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6.
[4]崔青青.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20, 000(002):18-22.
[5]郇慶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學意蘊[J]. 人民論壇, 2017.
[6]宋獻中, 胡珺.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7]周光迅, 楊夢蕓.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價值[J].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 2019(1).
[8]黎明輝, 王經北.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善美特質[J]. 理論導刊, 2020.
(云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昆明 6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