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判斷力即正確判斷社會現象、個(群)體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的能力。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價值導向,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者應聚力提升學生明辨是非、正確判斷的能力。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深入挖掘區域內文化場館的教育資源,開發“場館話題”,通過知、思、行三個步驟循序漸進,探索提升小學生道德判斷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教育資源開發;道德判斷力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4-0050-03
【作者簡介】徐妍,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南京,210018)德育主任,一級教師,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德育優秀青年教師。
一次,帶學生參觀總統府,無意間聽到兩個學生之間的一段對話。
學生A:“看,那個游客在偷偷抽煙,我們一起去提醒他吧。”
學生B:“別管那么多,我媽媽說了,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就行,別管其他人的事情。”
學生A:“啊,南京不是我們大家的家嗎?剛才講解員還介紹了‘天下為公的含義,不應該是守護公德,人人有責嗎?”
學生B:“別多管閑事啦!又沒礙著你,快走吧!”
學生間簡短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思考。兒童的道德認知不全面,經驗和閱歷不足,辨別能力較弱,容易出現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困難的現象。道德判斷能力是道德認知發展的核心因素,它是道德主體實施道德行為前的重要心理過程。“一個人的道德判斷水平與他的道德行為基本一致。只有成熟的道德判斷才能產生成熟的道德行為。”學生道德判斷力的提高是實現個體品格發展的重要保證。
南京市長江路小學位于南京市長江路,長江路是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歷史文化街區,1800米的長街上坐落著諸多文化名苑。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江蘇省美術館、梅園新村紀念館、南京圖書館等歷史文化場館,是六朝文化、紅樓文化、民國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文明等多重文化的空間聚合。不同的文化場館承載著不同的教育內涵和價值,對兒童品格養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與各文化場館簽訂合作協議,充分利用區域教育資源,挖掘文化場館中關于道德判斷的資源,精心開發合適的場館話題,如總統府的“天下為公”、梅園新村的“愛國敬業”、江寧織造府的“創新傳承和文化認同”等,通過活動體驗提升小學生的道德判斷力。
一、知話題,明是非
“知話題”就是讓學生在場館參觀和體驗中了解不同場館話題的道德內涵,從而明確立場,初步建立正確的是非觀。下面,我們以總統府場館話題為例,談一談如何引領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認知。
1.游覽:做一名游客走一趟。
單向灌輸的德育,學生較少帶著“問題”聽報告、看圖片,缺乏個體在特定情境中的經歷,他們對道德的認知是概念化的,無法感同身受是最大的癥結所在,在這樣的基礎上想實現學生道德的內化是十分困難的。在總統府場館話題開發利用中,我們要求學生先查閱歷史資料,了解場館話題的時代背景。“天下為公”出自孔子的《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為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為公”是指天下是大家共有的,所以與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接著,我們充分利用場館資源和家長資源,主動邀請對民國歷史有一定研究的家長作為志愿導師,帶著學生走進總統府進一步深入了解場館的文化與歷史,深入了解場館的教育話題。
2.融入:做一名導游講幾場。
參觀了解后,我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學習了解的知識,結合現有的總統府場館資源,設計一份導覽圖并配上解說詞。什么是“天下為公”?什么是“”博愛精神”?孫中山先生為了民族獨立付諸了多少心血?一代代共產黨人是如何逆風啟航,推翻蔣家王朝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用最真摯的語言描述他們眼中的大愛故事,動情的表達常常能打動參觀的游客。學生們根據自己對歷史的解讀,向參觀的游客介紹總統府的故事,在解讀過程中不斷提升“為公還是為私”的道德判斷力。
二、思話題,會判斷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還未完全發展起來,雙重視角下的求同思維訓練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方式。
1.研究:做個課題想一想。
我們圍繞場館話題提煉出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在江寧織造府,我們一起研究“傳統織布機的優勢在哪里”“傳統手工織造技藝會不會被現代化的生產機器和數字化的生產工藝淘汰”“南京云錦的前世今生”;在梅園新村,我們一起思考“紅綢賀禮的意義”。小課題研究加深了學生對場館話題的深度理解,發展了學生的道德品質。
2.體驗:選個角色演一演。
現如今的學生可以將道德規范背得滾瓜爛熟,能將不道德的行為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卻無法最終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對道德的認識只停留在認知層面,缺乏深入的道德體驗,沒有激起情感上的共鳴。
我們嘗試利用特定的學習場景,將抽象的道德規范還原到學生的生活場景中,用兒童喜歡的方式進行體驗。我們請專家依托史實編寫劇本,為學生私人定制總統府文化舞臺劇,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走進革命先賢的內心世界,了解“天下為公”的時代意義。舞臺劇表演激發學生真實的道德情感,促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做出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
3.辯論:大家都來說一說。
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思辨意識,學校結合場館話題,通過辯論賽激發學生表達自我觀點的勇氣,讓他們在與他人的觀點碰撞中形成正確的自我判斷。例如:我們結合總統府話題,組織學生辯論“人活著是為公還是為私”。學生們在討論、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到應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判斷當事人的道德行為。他們通過全面、深入地思考,實現了一次次的思維轉變;通過恰當的語言表達,產生一次次認知上的飛躍,而這正是場館話題學習的實踐樣態。
三、用話題,會行動
在道德判斷中,除了確立善惡的標準,還必須研究行為主體的動機、意圖、手段、效果及其關系等。當學生面臨一定的道德情境時,要能夠迅速對情境中的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判斷,并采取正確的行動。如何讓學生在知道德、思話題的基礎上做好判斷,我們嘗試從三個維度指導實踐。
1.行在校園。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也是學生集體生活的主要場所。在“天下為公”的話題思辨中,學生對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道德判斷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校園,我們創設“文明監督崗”,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和互相監督進一步提升其公德意識。文明禮儀監督崗由三到六年級民主推選的五名監督員組成,采用值周制。監督員及時提醒與勸阻同學中的不文明現象,同時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學生自我管理機制是提升學生道德判斷力的最好的校園實踐。
2.行在家庭。
結合江寧織造博物館話題開展的辯論,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認同感。為了延續和擴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我們協同家庭的力量,持續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利用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重要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引導學生向上向善、敬老愛親。在活動的過程中,家庭既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是重要的推動力量,家校協同一致,讓文化生根,促“文化自覺”。
3.行在社會。
梅園新村的“紅綢賀禮”,讓學生對禮物背后的含義有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在學校開展的“紅領巾手拉手送溫暖”活動中,學生們不再攀比送給困難地區小朋友禮物的貴重程度,而是能從小朋友的實際需要、個人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量力而行。在和四川綿竹天河小學的“手拉手”活動中,我們的學生除了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還主動與四川的小朋友書信往來,交流學習心得、志愿夢想,相互支持,共同奮進,共圓夢想。
總之,學校的德育工作既要重視“知”對“行”的先導作用,又要通過“行”來提升“知”的程度,進而在“行”的過程中實現“知”與“行”的統一。我們借助場館話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而且提升了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行動力,為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郭雪華.擴展思維視角,提高道德判斷力——以“品德與社會”教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5(4):74.
[2]陳永慶.反思判斷力與道德的感性學——對康德《道德形而上學》之感性學理論的解讀[J].道德與文明,2020(6):101-109.
[3]魯明.用“道德兩難法”提升學生道德判斷力[J].中小學管理,2010(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