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娜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我國對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學生自身的個性化發展方面,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既要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還要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的求異思維。求異思維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地的完成學習任務,還能起到訓練學生思維的效果,讓學生的思維發展更具有創造性。本文將基于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針對學生的求異思維的運用和培養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求異思維? 應用研究
在當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論是學生自身或是教師對于求異思維都沒有過多的關注,仍延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在一個標準化的框架中進行,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的思維僵化,創新思維已經逐漸被僵化的教學模式扼殺。為了有效地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將求異思維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努力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主動的尋求改變、尋求創新。
一、創設課堂情境,融合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的培養不應該與教學分割開來,而是應該合理地將其與日常教學進行結合,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課堂情境,將求異思維融入其中,為學生設置有吸引力的學習場景,促進學生自主的參與到課堂中,對教師傳授的知識質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紅樓夢》的選段教學時,教師便可以為此創設課堂情境,并融入求異思維于其中。在推進學生的閱讀興趣時,單純向學生推送這樣的一本書大部分學生是沒有什么興趣的,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選段,然后根據視頻中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性格分析,在分析性格的同時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將自己對于人物的理解融入到表演中,不同學習小組的學生都在針對一些片段進行演繹,但是不同學生演繹出的人物形象還是有差別的,對此教師應該鼓勵支持,不需要設置固定的答案進行引導,因為每個人看待同一個事物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在演繹完后鼓勵學生分享出自己演繹人物的性格,讓所有學生進行分析,探究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合理。在教師的鼓勵中學生們逐漸對自己的表現充滿自信,敢于發表異于別人的看法。這樣的教學過程會讓學生們的求異思維得到有效成長。
二、組織課堂質疑,培養求異思維
新課改后的教學需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師普遍采取的措施便是師生的課堂互動,以提問為開端提一些較為開放的問題,激發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熱情,然后逐步將學生引入教師所布置的教學模式中,促進學生在過程中的思考和思維發散,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例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教師便可以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學習前向學生提出“書中的再別康橋是真的別康橋嗎?”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發散,教師可以在朗讀后對文章中的“再別康橋”進行分析。師:“文章的康橋即是指劍橋學校的康橋,也是指作者心中的康橋,也就是作者的精神故鄉,在英國待了那么多年,作者在離開時時心懷思念的,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愫通過康橋予以寄托。”對于教師的分析學生在進行一定的思考后,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認為康橋不僅僅指作者的精神的故鄉,既然他在劍橋待了那么久,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憶,這種離別不僅是遠離精神故鄉的那種不舍,更是對未來去向以及人生的一種茫然,對未來生活的擔憂。”也有學生說:“我認為其中可能也有包含對某些人的留戀。”對于學生們提出的質疑和想法教師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和指正,要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然后讓所有的學生針對這些說法尋找可供參考的依據,對于正確的要及時的給予獎勵,對于有問題的同學要讓他們自己在分析中明白出現問題的原因,營造和諧、平等的交流氛圍,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意識。
三、開展多元化教學,滲透求異思維
受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進行一些文章的分析時常常采取固定的思維套路,這樣對于思維的發散會產生極大的障礙,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實踐,在活動中滲透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發展,打破傳統的框架式思維,在多元化的思考中獲得思維的變化。
例如,在開展“參與家鄉文化建設”的活動時,在活動開展前為學生布置任務,組織學生記錄這些年家鄉的變化,同時對這些變化的好壞進行分析,并對家鄉未來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想法。對于這樣的實踐活動作為高中生是喜歡的,他們會興高采烈地參與其中去記錄家鄉的變化,正是每個學生的觀察方向不同,這也形成了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學生會從“經濟發展、科技發展、人民的生活日常、道路的變化以及人們看待變化的態度”等方面進行記錄分析,同時在展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會融合一些自己的證據。這樣的分析、求證的過程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極為有效,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山去看待發展,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信息作為支撐,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和組織,讓學生們自發地進行思維的發散,并在過程中將有效的措施記錄下來在黑板報上進行展示。這樣的課堂活動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的成長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
結語:
總之,隨著“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課堂上的求異思維會越受關注,而學生在求異思維發展的變化無疑會反作用于求異思維的進一步發展。這樣良性的循環會讓高中語文教學向著卓越的目標進步,而作為教師應該正確地看待傳統教學模式與新式思維的沖突,及時做出改變和創新,將培養新時代人才作為教育的最終方向,這樣才能促進求異思維的課堂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