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新課改的逐步推進以及深化,使得綜合實踐活動受到各教育界人士的關注,也希望以此作為突破,實現教學的創新。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和傳統的一言堂的課程是存在較大的差別的,其注重通過將知識和實踐相連接,提升學生融會貫通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快樂的體驗中掌握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小學高年齡階段的數學難度在不斷地提升,學生學習也比較困難,將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融入其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文章就綜合與實踐的概述及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的意義進行闡述,分析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構建的原則,提出小學“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構建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意義;原則;策略
一、 引言
綜合與實踐活動是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一項活動,該活動的設置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境,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但是當下小學數學教學階段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的開展情況并不好。如教師在規劃整個教學板塊時,綜合與實踐主題課所設置的時間較少,甚至未為學生在課堂中開展指導。還有些學生思想上不重視綜合與實踐活動,認為該類活動課程就是放松的課程。久而久之,綜合與實踐活動的課程作用也難以發揮,基于此,必須要加強研究“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的意義以及策略。
二、 綜合與實踐的概述及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的意義闡述
(一)“綜合與實踐”概述
在小學的新課標中安排了四個學習的領域,其中實踐與綜合應用就是一類,這是新課改提出的一個特色,也屬于一種新型的課題。這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通過自主探究或者是小組合作的模式,解決和生活中密切相關的一些高難度問題。這些問題通常都是具有挑戰性的,但是學生又可以通過已經學習的知識和不斷地探究進行突破。相比于傳統的一言堂課程,綜合與實踐活動的課堂更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的意義
1. 有利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數學本就是一個非常枯燥且復雜的學科,尤其是小學高年齡階段的數學,其難度在不斷地提升,學生學習也較為困難。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課堂,讓學生的壓力倍增,甚至產生了一種恐懼厭煩的心理。而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強調的是讓學生在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體驗生活的實際,同時利用所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就轉變了傳統的課堂模式,也提升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2. 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綜合與實踐活動是新課標中安排的一個新型的學習領域,該領域是結合其他三個領域,如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所服務的。基于所學習的知識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在活動的氛圍中解決實際的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應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3.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
綜合與實踐活動強調的是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置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去探究,繼而突破已有的知識結構,或者達到對已有知識結構的鞏固。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就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
三、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構建的原則分析
(一)趣味性原則
小學生本身就是非常好動的,其更喜歡一些趣味性的活動。而數學這門課程偏向于理論化,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覺得非常的困難。因此所開展的綜合與實踐活動,應遵循趣味性原則,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激情、有趣味性的實踐課堂。教師在設置綜合與實踐這一活動時,要以所學習內容為基礎,創設趣味性的情境或者是開展趣味性的活動。只有設置這樣的活動,學生才愿意積極地參與,生動趣味性的實踐課堂才會產生。
(二)創新性原則
在新課改中所提出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新的知識,同時在活學活用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和突破。因此在構建綜合與實踐活動時,應遵循創新的原則,盡可能地保證活動的開放性。鼓勵學生在進行實踐活動時大膽進行操作和創新,開動自己的腦筋。在整個過程中,不一定要和所設定的操作過程一致,但是需要有學生創新和探究的過程,這種綜合與實踐活動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能力。
(三)實踐性原則
綜合與實踐該類活動培養的就是學生的實踐性能力,通過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例如腦、手、口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習的知識,同時達到對所學習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因此,所設置的活動必須要有實踐性,能夠讓學生親身地參與、感受,而并非只是口頭上的一種題型設置。只有遵循實踐性原則,才能夠增強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真知,拉近學生和生活之間的距離。
四、 小學“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構建的策略
(一)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在設置之前,需要教師基于學生的特點以及所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合理地創設實踐活動的主題。設置主題開展的內容、過程、學生需掌握的能力等。在設置主題時要注重趣味性的原則,即是要保證該主題能夠充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愿意主動地參與其中,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最終的效果。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節課程時,需要學生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征,能夠了解長方體各個部分的名稱,并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在學習完這個內容后,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和長方體相關的主題活動。小紅和小明在比賽,看看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一個長為8cm,寬為4cm,高為3 cm的長方體。在這個情境的引導下,班級的學生都開始了手動實踐,在完成了這個長方體的制作之后,由學生上臺講述制作的過程,并說出哪個是長方體的長、寬和高。接著教師需要繼續引導學生,如果將這個長方體切成兩半,會有幾個面,幾個頂點?通過逐步引導,讓學生實踐并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