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秋
摘要:運用我國優秀的傳統語文教學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但近年來,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還存在模式單一、理論性過強等諸多問題。因此,如何有效運用小學語文教學思維模式來改進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成為我國小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思維;思想品德教育;思維模式
分類號:G623.2
思想品德是一種內在修養,可以體現在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和對待他人、對待社會的態度。擁有好的思想品德可以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相應的道德標準,并且以正確的思想和態度面對所處環境,勇于擔當責任。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是關系到我國的長遠發展,甚至是民族興衰的大問題。在小學就開展思想品德學習,進行道德建設,并將其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培養小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因此,如何運用語文教學思維加強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語文教學思維的幾種特性
1.民族性是教學過程中既包含我國古代經典文章,還包括近現代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
2.人文性主要源自于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對祖國的情感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小學語文教學思維中包含的民族精神、自我尊重思想、仁愛觀念以及人格精神等,都很好地體現了人文精神。
3.傳統性是指我國文學發展中的一些經典作品,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趣味以及高水平的審美取向,還蘊藏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4.應用性是指教學不僅注重文化知識等基礎性教育,還是十分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到實際生活的應用中去。語文知識不像其他理工科等專業知識可以直接運用,一個人的品格的養成是通過知識內化,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文化修養,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
二、語文教學思維對思想品德教育的借鑒作用
1.利用經典作品為學生開展榜樣教育。現在的小學生大多不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普適性的思想品德教育,運用理論性和說教性的教育方式或許可能有效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培養他們的優秀品質,但是成果不是很顯著。而語文教學思維中的民族性可以彌補思想品德教育的這種單調模式。語文教學利用我國幾千年來積累的經典作品來對學生進行情感和榜樣教育,用深刻的民族精神觸動學生的思想,從而讓他們感受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品質會事半功倍。比如在《九歌·國殤》中,屈原就通過挽詩來悼念為國家奮戰死去的戰士,通過學習這篇作品,學生可以感受到戰士們深深的愛國熱情以及偉大的獻身精神,還可以體會到文章作者的濃烈的愛國情懷。這種民族感情會讓學生們產生情感帶入,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2.將思想品德教育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現代的小學生基本都對如何衡量道德標準,如何堅定自己的思想信念都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這就需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注重應用性,引導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具有高尚的品質,正確的對待自己的師長和朋友,尊重周邊的人和事物,用嚴格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要做到這一切,則需要一個人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建設,將所學習的思想品德理論轉化為內心堅定的信念,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能夠理性對待、勇敢面對,在面對機遇和挑戰時能保有謙遜和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從而形成良好的品質。
三、語文教學思維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應用的有效途徑
1.引導學生感受經典。語文中選擇的經典文學作品大多都是人文精神的最優載體,其文學性和形象的生動展現方式都更加有利于小學生接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作品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來感染學生,在課堂上強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時,在課下也推薦學生閱讀并欣賞我國經典文學作品,讓孩子們寫讀后感,從而達到溫故傳統文化的效果。學生可以在文學世界的徜徉中感受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艱難及偉大。引導學生用心靈去與文學作品的作者進行交流,對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世界也會有深入的了解,這樣可以增加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加清醒地面對自己及認識社會,形成堅毅的人生態度和思想品質。
2.將學生課下生活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教師應該將學生的課下生活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開展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去感受生活。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只有通過社會生活才能夠形成,并在實踐中不斷的培養提升。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節假日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并撰寫調查報告,這樣既可以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還可以促進他們用心去體會生活,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清楚的認識自己和他人,而后寫出充滿感受的好文章。例如在學習《歸園田居》時,可以讓學生去領略田園風光,感受陶淵明向往田園生活那種平淡恬靜的情感,以及淡泊名利的道德品質。在城市里中生活的孩子們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只是憑借教師的講解和學習,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這種高尚的情操。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這種實踐教育的機會,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讓他們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從而增強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參考文獻:
[1]林倩婷.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藝術[J].教育探索,2010,2:62-64.
[2]馬瑩,阮澎.建國以來高校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回顧與展望[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011,29:138-140.
[3]霍國元,馮建力.提高大學思想品德教育實效性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90-92.
[4]曾憲芳.關于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01.
(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城東學校,吉林四平 1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