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昕
摘 要:《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屬于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組織者,體育教學的開展需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因此,高中體育的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合作學習的開展,以促使學生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基于此,文章主要對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進行分析,并提出合作學習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高中體育;合作學習;教學;應用;策略
一、 引言
合作學習主要是開展分化教學,通常是將復雜化班級分為不同的小組開展教學與學習,且每個小組人員分配的狀況都是通過縝密分析、科學斟酌的。高中體育的具體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運用,能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對教師大包干、全包圓的傳統教學狀況進行弱化,以實現學生之間互助共贏的體育活動開展,并通過小組為單位,設置小組合作的學習目標,從而為學生營造合作互助的學習氛圍。合作學習作為順應新課改與素質教育逐漸發展而來的理念,體育教師在具體教學時,不僅需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而且還需充分尊重學生,加強對學生的理解,以形成和諧平等的新的師生關系。同時,體育教師需注意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性,注重合作學習中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并在課堂的教學中,為學生留足空間與時間,從而實現教和學的過程優化。
二、 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其更適合高中體育教學的開展,體育教學和運動一般是群體活動,這就使得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更加凸現。在教學領域,合作學習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理論依據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實現共同進步與發展。合作學習的實施,可基本滿足馬斯洛需求的層次理論當中所提及的自我實現、尊重、社交等需求。而體育教學中,其有許多的運動項目,如籃球、健美操等都需進行合作學習。
其次,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理論,該理論是巴班斯基所提出的,其表明集體教學、個體教學、分組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構建最優的教學過程。一般來說,當教學的內容較為簡單時,體育教師只給予一般的輔導就可以,而教學內容比較復雜的時候,就需注重集體與個別的教學互動,進行分層教學。因此,在體育教學的相關活動開展中,體育教師需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區別對待,選擇良好的組合方式。
最后,因材施教的理論。根據當前的體育教學狀況,對學生的體育能力提高的影響因素通常有兩方面,即個體體質與智力。體質差異通常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某個程度上,學生自身的差異存在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機體的潛能開發的程度不同造成的。而合作學習的運用,更注重合作學習中的競爭合作,以此使學生的差距得到有效縮短,并實現學生潛能的開發。
三、 合作學習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科學合理分組
分組的科學合理通常是學生實施合作學習的基礎。在具體教學時,高中生的身體素質、體育基礎、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有較大的差距。因此,體育教師需注重分組的合理性,并對學生的具體狀況實施綜合評定,注重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明確組內成員的分工,以此使學生在合作當中學習,并實現合作學習。例如,體育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將學生分為4人的小組,并確定組長,讓組內成員輪流擔任小組組長。組長則負責組內的相關管理工作,其他的學生則負責收集資料,撰寫報告。通過該模式下,學生就可以積極參與到合作活動中,以促使合作學習的效果與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對立定跳遠開展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制定相應的合作學習的目標,以促使學生實現互幫互助。在具體教學時,每個學生都對立定跳遠具有不同的把握,此時,體育教師需引導水平較強的學生積極幫助能力弱的學生,以促使學生更快地掌握相關動作要領。除此之外,根據教學內容,需對分組模式進行及時調整,以促使合作效果提高的同時,使學生實現自身能力與整體素養的全面提高。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
體育教師在對教學計劃進行制訂時,需將新課改作為核心,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設計,以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高中體育的教學中,不僅需促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體育知識以及技能,而且還需注重學生自身身體素質的提高,以促使學生的身心實現健康發展。合作學習中,需注重引導作用的充分發揮,積極督促學生在體育課上對各項任務進行完成,并在課下主動踐行相關體育精神,多活動、勤鍛煉,以促使學生實現健康的生活與學習。同時,教學目標需注重學生凝聚力的增加,調動學生的團結一致的學習斗志,并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與愛好,為體育課增加趣味性,如開展多重障礙接力跑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為學生設計相應的特殊跑道;又如有欄的地方需跨過去,有沙坑的需跳過去,有低網的需爬過去等,如果沒有真實的道具使用,體育教師也可通過在地上畫標記的方式代表障礙。通過游戲鍛煉的方式,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團結與協作精神,而且還能鼓勵學生勇于戰勝障礙。同時,體育教師需時刻關注目標的設置是學生的動力,而不是羈絆,學生如果只是為了完成相關體育任務而合作,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默契度培養,而且還無法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精神本質。
(三)體育活動的開展
高中體育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雖然為學習活動當中的主體,但是,在具體教學時仍需教師進行科學指導。體育教師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鍛煉中,為學生營造友好、活躍、探索的競爭氛圍。因此,體育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活動特點進行細心觀察,對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角色進行分析,并根據體育知識,對學生的長處進行充分發揮。例如,籃球教學的時候,部分成員的心思較縝密且顧全大局,通常更適合控球,而部分成員則更合適外圍投籃,部分成員自身對抗性比較強,則適合擔任大前鋒等,教師通過學生自身體育特長的發展,給予其耐心指導,以促使學生自身的運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從而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