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入研究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分析存在的相關問題,在現有的資源、教學模式下,探索并改進教學方式,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計算機思維、團隊協作和知識技能,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計算機知識和實際操作水平。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問題;
《計算機基礎》作為各大高校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也作為一門現代化計算機的入門課程,其中所涉及的計算機操作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所需要具備的技能。通過《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各項基本操作的同時,提升大學生計算機應用技能[1]。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跨度大,授課對象差異明顯[2],一味的開展傳統的統一授課,并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求學需求。而是應當積極地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結合當今科技的發展,通過新的教學平臺,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因此,在《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中,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針對的教學方法,并結合傳統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優勢,實現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可以說混合式教學是網絡在線課程和傳統課堂教學的相互補充與結合,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優勢,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下面我們將結合實際,討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
一、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授課為主體,學生作為被動群體接受教師的講授,一般情況下,在整節課的末尾或實驗課、課后進行知識點的理解。如果我們將整個模式進行重新安排,則是否能夠期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教師需要將本次教學安排在課前與學習委員或者其他學生代表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知曉學生對哪些知識點理解較為困難,哪些操作可能需要進行反復練習。以此為基礎,對于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設計,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這個過程既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同時促進教師與學生們之間的交流,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宗旨。通過前期的了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指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根據學生目前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安排不同的課堂活動。這樣可以使傳統的教師灌輸式的單一授課模式變成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定制的授課模式,讓學生獲得參與感,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知識,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反饋掌握新時代大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最終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從被動變為主動,與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實現按需索取。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實際操作在《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學生在進入大學求學之前,能夠使用計算機的時間也各不相同,這就造成了學生的水平不一。所以混合式教學需要本著學生作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效果。以我校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目前我校共有六個教學系,可以針對這些教學系所開專業課程設計相應的教學大綱。例如:對于語言文學系的相關專業,由于平時多接觸到的是文字、圖片內容,可以對Word、PPT進行拓展教學;對于財經專業學生,可以將Excel作為重點,著重講解練習公式和函數,并結合專業課程,補充《經濟學》《會計學》等課程中所經常使用的公式和函數等等。
除了在課堂中進行教學授課之外,還可以利用學校所提供的“慕課”、“學習通”等方式進行互聯網學習。當前互聯網資源較為豐富,能夠為學生提供獨立自主學習的機會。除了上述提到的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獨立自主學習外,作為任課教師也應該使用案例教學法,通過符合當前學生閱歷的案例使學生得到啟發。無論是什么課程,案例教學法一直以來作為啟發式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不同水平學生進行分組
傳統教學模式為一對多的形式,即一位老師對應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而學生的水平不同,很容易導致對于知識點接受快的學生認為課堂內容拖沓,接受慢的學生覺得課程聽不懂。如果一味的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授課需求,最終只會令整體教學質量下降;如果為了保證正常教學進度,也會使極個別學生遺漏知識點,無法保證其學業。《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不僅僅有理論學習,也有動手動腦的實際操作,利用這一特性,可以將部分學生理論知識學習不足的問題在實際操作練習中得到解決。傳統的實際操作課堂中,往往是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很快完成教學內容,而部分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總是在某幾個問題上求助于教師,使得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往返于不同的學生之間解答重復性的問題,還可能會占用下課時間。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識別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并將其與學業相對落后的學生進行分組,由優秀學生作為小組長,帶領其他同學完成實際操作練習,提高學生交流協作的能力[3]。教師作為課堂指導者依舊承擔答疑解惑的職責,通過形成“教師+優秀學生”指導的形式,可以達到節約課堂時間,讓教師在課堂上有時間解決難度相對較高的問題。
四、多樣化的考核方式
我校《計算機基礎》考試是采取機考的方式,即通過考試系統在題庫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考題,包含選擇題、判斷題和操作題,這種考試形式與現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是類似的。對于《計算機基礎》的考核方式,筆者認為,應該針對學習積極性較高的學生,可以采取以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代替學科期末考試的方式。還未開課的班級學生如果通過自學,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獲得相應證書即可達到免修要求,直接認定相應學分;對于正在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生,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獲得相應證書即可免除期末考試直接認定相應學分。《計算機基礎》考試的目的,就是考察學生是否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并能否運用到實際中去,因此,可以嘗試這種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考核模式。
總之,在筆者近年來教學中發現,《計算機基礎》課程若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不分層次的授課,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在課堂上利用分組的方式獲得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在課后通過互聯網資源進行補充,是一種較為貼合學生實際的措施。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也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并啟發學生邏輯思維,不僅僅有助于在課堂上學到知識,也能夠更好更快的適應當下信息時代。
參考文獻:
[1]于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 17(12):160-161.
[2]覃章榮.“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改革和實踐[J].福建電腦, 2012(6):33-46.
[3]張紅梅,拓明福,趙永梅.混合式教學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9(S1):170-173.
作者簡介:通訊作者:田強(1990-),湖北省巴東人,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度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教學研究項目《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成果,項目編號,2021JY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