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時文艷,董博奇,馮憲敏
(吉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意味著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專業課課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培養醫學專業技術人才的醫學院校,應該認真貫徹落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指示[2]。
病原生物學是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醫學影像和檢驗學等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程,包括醫學微生物和人體寄生蟲兩部分內容,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一門橋梁課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防疫知識的儲備對于醫務工作者至關重要,這不僅是對其專業知識和技術的挑戰,更是對醫護人員專業素養的考驗。而如何將課程思政與素養教育融入病原生物學教學,如何在教學中使課程思政與素養教育相互充實、同向同行,是新時代背景下,病原生物學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問題。
根據病原生物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分類整理,探討思政教育的主題和深度,確定五大思政教育主題(見圖1)。
縱觀古代文明到近現代發展史,分析我國人民與傳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斗爭的歷史,從伍連德對鼠疫的三大防控措施,到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抗瘧疾成果,陳化蘭團隊的禽流感疫苗研發,再到劉薇團隊的新冠疫苗研發,在病原性疾病的防疫史上我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以瘧疾為例,分析1949 年以來中國人民與瘧疾斗爭的歷程,經歷了重點調查及防治試點研究階段(1949—1959 年)、控制流行階段(1960—1979 年)、降低發病率階段(1980—1999 年)、鞏固防治成果階段(2000—2009 年)、消除瘧疾階段(2010—2020 年)5 個階段,并且為其他國家消除瘧疾做出了突出貢獻,引出新中國在瘧疾防控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堅定為醫學事業奮斗終生的偉大信念。

圖1 思政教育主題及內容
在人類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涌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科學家。以敗血癥為例,聯系白求恩大夫因為搶救傷員感染,最終因敗血癥犧牲的事件,并重溫毛主席《紀念白求恩》[3]。以脊髓灰質炎病毒為例,“糖丸爺爺”顧方舟和研究人員“以身試疫苗”,舍己幼,為人之幼,“我自己的孩子不吃,讓別人孩子去吃,這不太仗義”。他用一顆小小糖丸,為我國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讓無數孩子免于殘疾和死亡的威脅。這樣的大仁讓人肅然起敬,讓學生感受醫務工作者偉大的奉獻精神。以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為例,分析周恩來總理曾經感染阿米巴痢疾并發展為阿米巴肝膿腫的案例[4],重溫長征的艱苦歷程,讓學生在了解阿米巴危害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紅軍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
在教學中融入時事政策的解讀,宣傳國家大規劃,引導大學生以對全人類的寬廣胸襟,站在全球命運的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以結核病為例,我國對結核病設置專門機構進行統一檢查、治療和管理,并免費為傳染性肺結核病人提供抗結核病藥品和主要檢查。引導學生了解當前國家對疾病防治所做的工作,體現出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以寄生蟲病為例,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疾病流行特點及趨勢,在樹立防范輸入性寄生蟲病意識的同時,我國利用積累的相關防疫技術和經驗,為沿線國家提供相關技術支撐和防治經驗,加強地區間合作,共同消除疾病等[3]。將命運共同體這種理念與實際生活和所學專業知識聯系起來,既解讀、宣傳了國家的大規劃,又激發了學生的時代使命感和榮譽感。
幾十年來,我國在霍亂、鼠疫、麻疹、日本血吸蟲、絲蟲等方面的防治取得了巨大進展,乙肝病毒防控和研究顯著減少了新發感染者,并且對艾滋病、包蟲病和結核等傳染病采取免費治療措施。這得力于黨和我國政府,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只有政府的正確決策和大力投入才能提升全民生活水平與健康水平。此外,當前社會熱點新聞不斷涌現,正確引導青年大學生對相關事件進行思考,做有主見、有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近些年假疫苗事件頻發、狂犬病頻現、手足口病流行、HPV 疫苗大行其道、高校HIV 高發等新聞縈繞在我們每個人周圍[5],可以在介紹相關事件和知識點時,結合專業引入相關案例,引導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思考,使學生了解國情,洞悉民生,增強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認識。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突破了傳統醫療模式和健康理念,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通過融入一些經典案例,催生學生創新思想,有利于其科學思想的形成。以噬菌體、質粒為例,毒性噬菌體在解決多重耐藥菌感染方面有良好表現,溫和噬菌體和質粒作為載體,在科研領域中應用廣泛。將理論知識學習與科技前沿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闊視野,啟發創新性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病原生物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分類整理,探討素養教育的主題和深度,確定三大素養教育主題(見圖2)。

圖2 素養教育主題及內容
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通過鮮活的醫學人文案例,將醫學與人文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培養有醫學情懷的人,塑造有溫度的醫學工作者。以病原生物學已開展的PBL 教學為基礎,通過PBL 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與尊重他人的精神;以血源性方式傳播病原體(HBV、HCV 和HIV)為例,結合社會新聞設立一次關于病原體、職業暴露與歧視的翻轉課堂,通過查閱文獻、課堂討論的方式將課本知識的延伸內容推薦給學生[6]。通過這種方式,有意識地讓醫學生摒棄傳統的世俗偏見,為將來與患者建立彼此包容、和諧關愛的醫患關系奠定基礎。
在理論和實驗教學中,從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需求3方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以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為例,結合不同崗位需求,對護理學、臨床醫學、檢驗學和藥學等不同專業學生有針對性地強化技能訓練,分別培訓消毒滅菌、細菌分離、樣本處理、藥敏試驗等技能,加強業務技能培訓,提高職業水平。以呼吸道病毒為例,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物事跡,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使學生體會醫學事業的價值和意義,面對困難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處理衛生突發事件時,注意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道德情操。醫患溝通能力是一種職業需求和職業素養,這種能力培養始終貫穿整個專業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溝通技巧,培養耐心和細心,逐步提高醫患溝通能力。
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意識3 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以艾滋病病毒(HIV)為例,引入國內外的科技前沿,拓寬學生知識面,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以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為例,利用自建在線課程,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驗證性實驗改進為探索性實驗,增加其可行性,注重科學方法的訓練;此外,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比賽,以提高學生科學方法技能。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將社會熱點納入課堂,使教學與生活聯系更加緊密,增強學生科學意識。
病原生物學課程思政與素養教育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完善課程思政體系,還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對于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促進醫療服務質量提升、維護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