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蓮,謝書萍,楊洪霞,蔣勝群,高自清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蚌埠 233003)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席卷全國,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學校延遲開學,積極開展線上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1]。但是如何有效開展線上教學,保證教學效果,是一個新的挑戰。雨課堂作為清華大學研發的一款基于微信的應用程序,創造性地把當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學工具PPT 導入微信,利用互聯網在線課堂、大數據分析等優勢,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了教學手段的革新[2]。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以問題為中心,通過課前預設問題和任務、課上討論總結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3]。眼科學作為一個“小專業”學科,在本科教育階段僅僅安排了30學時左右的理論教學,但眼科學專業性極強,涉及的疾病種類繁多且操作復雜精細,導致本科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工作時往往一知半解。怎樣利用有限的課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眼科疾病,探尋新的教學方法十分必要。本研究以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為契機,將雨課堂與PBL 教學模式相結合,以期為眼科學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選取蚌埠醫學院2017 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90人,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5 人。實驗組采用雨課堂結合PBL 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PPT 講授式教學模式。研究對象年齡19~21 歲,平均(20.2±0.4)歲。經分析兩組年齡、性別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同時為判斷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有差別,選取前期外科學成績做對比,實驗組為(83.16±6.73)分,對照組為(82.38±5.42)分,分析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眼科學》教材(9 版)為參考用書,選取結膜病、白內障及青光眼3 部分內容進行對比教學。兩組由同一名教師授課,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直接講解青光眼相關章節PPT。實驗組采用雨課堂結合PBL 教學模式,具體如下。(1)教師通過微信創建雨課堂,讓學生掃描二維碼加入,課前3 天向學生推送問題和病例。如學習青光眼章節時,課前推送內容包括眼睛基本解剖結構、房水的循環途徑、有關青光眼的臨床病例。(2)教師通過雨課堂及時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查閱相關文獻,分組制作PPT。(3)課上學生分組匯報,用PPT 展示相關病例的診斷依據、鑒別診斷等知識點,然后教師負責引導學生討論,并對結果做進一步總結。(4)課后教師通過雨課堂展示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方便學生復習,同時發布課后測驗。學生完成課后測驗,并通過雨課堂反復復習[4](見圖1)。

圖1 眼科學教學中雨課堂結合PBL 教學模型
1.3.1 課后測驗 由本科室未參與授課的高級職稱教師出題測驗,兩組學生60 分鐘內完成相同的試題,包括40 道客觀選擇題及2 道主觀問答題。客觀題每題1 分,主觀題每題10 分,共60 分。
1.3.2 教學滿意度 課后發放問卷調查,將教學滿意度分5 個等級:5 分表示完全同意,4 分表示同意,3 分表示中立,2 分表示不同意,1 分表示完全不同意。調查內容包括本教學模式是否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是否活躍課堂氣氛和增加互動性、是否適應線上教學需要、是否能培養學生循證醫學思維、是否愿意繼續接受本教學模式。發放問卷90 份,回收有效問卷90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課后測驗成績比較,實驗組為(51.09±4.13)分,對照組為(48.02±4.4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
調查發現,實驗組教學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s,分)

表1 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s,分)
項目 實驗組4.02±0.96 4.13±0.84 4.09±0.82 3.87±0.95 4.07±0.69 P是否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是否活躍課堂氣氛,增加互動性是否適應線上教學需要是否能培養循證醫學思維是否愿意繼續接受教學模式對照組3.22±1.01 3.24±0.88 3.56±0.81 2.93±0.89 3.18±0.81<0.001<0.001<0.01<0.001<0.0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5]。新形勢下,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在本科臨床教學中,眼科學一直處于一個矛盾的地位,一方面是壓縮的學時,另一方面是專業性極強的學科知識。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眼科學知識,是教師需要解決的難題。本研究將雨課堂與PBL 教學模式相結合,探索其在眼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近年來,雨課堂被應用于多個學科教學[2],在眼科學教學中同樣有積極探索。比如,文春艷等[6]在眼科護理教學中發現,基于雨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更加牢固;胡亞光等[7]在眼科見習教學中引入雨課堂,學生出科考核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成績顯著提升。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推送相關課件,學生提前預習,課上可以與教師線上實時互動。同時雨課堂具備強大的記錄和數據收集功能,學生可以在課后反復學習,教師也能通過對教學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教學效果。PBL 教學模式以問題為中心,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關問題或假設,讓學生分組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通過PPT 匯報并互相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3]。我院臨床醫學專業有多年PBL 教學經驗,有專業的PBL 教學教室,但是疫情期間面對面教學無法開展。通過雨課堂提前推送學習資料,更方便學生隨時查閱,不受周圍環境及網絡的限制。此外,線上教學的最大難題是難以監督學生的學習效果,利用雨課堂教學可以隨時設置測驗和提問,顯著提升課堂效率。
從本次研究看,疫情期間將雨課堂與PBL 教學模式相結合進行眼科學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對眼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雨課堂互動頻繁,相關操作較多,占用了部分教學時間,教師需要注意控制教學節奏,不能顧此失彼。而且雨課堂結合PBL 教學模式過多地占用了學生的業余時間,加之醫學專業學生專業課多、學習任務重,合理安排各學科學習時間十分必要。因此,建議可以在眼科學部分疑難章節推廣該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