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水

摘要:中國和意大利同為文化古國,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如今,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在融合中發展,外來文化通過傳播、適應、轉型等方式融入本土的文化土壤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近年來,隨著中意雙邊文化交流日漸增多,很多意大利經典歌劇在中國各地上演。其中,喜歌劇體裁廣受觀眾喜愛,其經典劇目《費加羅的婚禮》作為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之一,伴隨中國本土觀眾的審美需求逐漸產生演變,常演常新,是意大利喜歌劇進入中國并且融入本土特色元素的典范劇目。
關鍵詞:多元文化? 意大利? 喜歌劇? 本土化? 費加羅的婚禮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6-0159-03
一、中意兩國的歷史文化淵源
中國和意大利是東西方歷史的發源地,兩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在風雨飄搖的歷史長河中,兩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早在西漢時期,漫長的“絲綢之路”就將兩大帝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商人是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主要角色。蒙元時期,教皇統治下的意大利陸續派遣傳教士來到遙遠的中國,以推動兩國的文化交流。著名的商人馬可·波羅以及眾多傳教士東行之后,創作了多部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地理的游記著作留世,其極大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開啟了兩國文化互通的新篇章。新中國成立后,越來越多的聲樂學者遠渡重洋,前往歌劇的發源國——意大利學習與交流,涌現出一批優秀的藝術家活躍在世界歌劇的舞臺上。1970年中意建交至今,兩國在半個世紀的攜手發展中,音樂文化交流始終是雙邊關系的有力支撐,而意大利歌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與普及,更是為中國深入了解與認識意大利音樂文化打開了一扇門。
二、意大利歌劇走進中國
意大利歌劇的誕生可追溯至17世紀初期的佛羅倫薩。直到19世紀末期,經歷了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漫長發展和演變,意大利歌劇占據整個歐洲歌劇的主流地位,是偉大的文化藝術瑰寶。然而彼時的中國,長期處于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中,閉關鎖國的政策嚴重限制了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導致包括歌劇在內的眾多西方文化藝術形式無法進入中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12月,由中央歌劇院排演的意大利經典歌劇《茶花女》在北京天橋劇場上演,標志著西洋歌劇在新中國的首演。西洋歌劇在中國的首演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反響十分熱烈。秉承“文藝要為工農兵、老百姓服務”的宗旨,為了讓觀眾聽得明白,中央歌劇院將意大利語歌劇《茶花女》翻譯成中文演唱并大獲成功。我國在排演首部西洋歌劇時就考慮到讓高雅藝術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由此可見,西洋歌劇的中國本土化在其首次登上中國舞臺便開始生根發芽。隨著新中國與西方各國逐步建交、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文藝界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西洋歌劇在中國內地陸續展開首演。
三、喜歌劇在歐洲的誕生與發展
喜歌劇,顧名思義,是富有喜劇元素的歌劇,其音樂輕松明快,內容詼諧幽默,結局往往是團圓或勝利。喜歌劇盛行于18世紀的歐洲,它的最初形式是正歌劇的“幕間劇”,內容與正歌劇沒有聯系,是常以風趣、幽默的惡作劇形式進行表演的一種短小劇目。它以取悅觀眾為目的,使觀眾在欣賞嚴肅的正歌劇間隙中,情緒得到片刻放松。幕間劇通常演十多分鐘,由兩個角色和一個小樂隊組成,后來這種幕間劇脫離正歌劇,成為一種與正歌劇相對應的喜歌劇形式。第一部喜歌劇在意大利誕生,是由作曲家佩格萊西于1733年創作的《管家女仆》,腳本是由費德里科(Gennaro Antonio Federio)根據劇作家奈里(J.Neri)的短小喜劇用意大利撰寫而成。全劇只有三個角色:烏爾貝托(單身老貴族、男低音)、謝爾皮娜(女仆、女高音)以及韋斯蓬(男仆、啞角)。整部歌劇篇幅較短,時長約50分鐘左右,共兩幕。第一幕(22分鐘)包括序曲、一首二重唱、三首詠嘆調和三首宣敘調;第二幕(28分鐘)包括一首二重唱、兩首詠嘆調和三首宣敘調。樂隊配置也比較簡單,詠嘆調由小提琴、中提琴、羽管鍵琴與低音大提琴伴奏;宣敘調由羽管鍵琴與低音大提琴伴奏。故事情節雖然簡短卻充滿生趣,講述了聰明機靈的女仆謝爾皮娜是如何使用計策最終如愿成為了貴族夫人,成為了這個家的主人。整部歌劇音樂旋律生動活潑,語言風趣幽默,充滿了市井生活氣息,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和喜愛。1752年,意大利喜歌劇團訪問法國巴黎,所演出的《管家女仆》引起了著名的“喜歌劇之爭”,這場爭論最終導致法國喜歌劇的誕生。喜歌劇在不同國家均呈現出屬于本民族的特色,意大利喜歌劇用帶有民歌因素的歌曲或分節歌形式的歌曲充當詠嘆調,用說白代替清宣敘調;法國喜歌劇用對話代替宣敘調,音樂性相對較弱。喜歌劇在英國被稱為民謠劇,源于1728年在倫敦上演的《乞丐歌劇》。英國民謠劇以民歌、城市小調、流行舞曲為主,吸收了少量其他歌劇的詠嘆調,以對話代替宣敘調,用英語表演。18世紀50年代,德國喜歌劇產生,被稱為歌唱劇。德國歌唱劇采用大段德語對白,詠嘆調采用德國歌曲的旋律,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雖然喜歌劇在歐洲各國呈現出不同的民族特色,但相同之處在于歐洲啟蒙思想影響下的喜歌劇追求“自然”的藝術表現,歌劇內容不再是神話、歷史題材,而是體現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使用本國語言和突出本民族的音樂是喜歌劇在歐洲發展的主要特征。
四、意大利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的中國本土化演變
意大利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是一部古典時期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三部最杰出歌劇中的一部,意大利語腳本由洛倫佐·達·彭特根據法國戲劇家博馬舍的同名喜劇改編而成,共四幕,講述了以費加羅和蘇珊娜為代表的智慧勇敢的第三階級人民與以阿爾馬維瓦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勢力周旋對抗,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整部歌劇充滿了豐富的喜劇元素和戲劇沖突,異性間的情感矛盾如費加羅與蘇珊娜的嫌隙猜忌,伯爵與伯爵夫人的婚姻破裂;同性間的矛盾如蘇珊娜與馬切琳娜的相互嘲諷,費加羅與伯爵的機智博弈。劇中人物錯綜復雜的關系和矛盾沖突碰撞出的火花增強了故事的喜劇性色彩,重唱在歌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刻畫人物的個性,而且被賦予了表達戲劇沖突的重任。《費加羅的婚禮》由莫扎特親自指揮,1786年在維也納奧地利國家歌劇院首演。
時隔近兩個世紀, 1983年5月,中央音樂學院歌劇系第一屆畢業生將《費加羅的婚禮》首次搬上中國的舞臺。首演采用中文劇本演唱,宣敘調減去了旋律,通過中文“話劇”的形式呈現,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此次演出打開了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走進中國的大門。雖然首演沒有采用原汁原味的意大利語劇本,然而運用通俗易懂的本國語言演唱卻讓更多中國觀眾加深了對劇情的認識,讓更多的觀眾對意大利歌劇產生興趣。其中,宣敘調的中文“話劇”形式被后人廣泛借鑒,影響深遠。隨著時代的發展,專業音樂工作者對意大利歌劇認知不斷加深,他們在以尊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原作為原則的基礎上,在場景、服裝、語言中融入中國元素甚至地方元素,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演變。以下列舉從2008年到2020年期間,《費加羅的婚禮》在中國不同地域的本土化案例及采用的本土化特色元素。
根據以上案例可見,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在中國的本土化演變過程中,出現了情景本土化和語言本土化的現象,情景本土化體現在舞美道具、服裝化妝及演員的表演所呈現的地方特色。最明顯的特征是語言本土化,即將意大利歌劇中結合歌唱與朗誦韻律的“宣敘調”改編成具有當地方言特色的中文對白。這種演變形式引發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部分觀眾認為消除宣敘調的語言“壁壘”,將經典意大利喜歌劇本土化、市民化,有利于增強喜歌劇的戲劇效果,更容易被廣大中國觀眾接受和喜愛。另一部分觀眾認為不同的藝術形式并不一定適應所有人的口味,本土化的演變形式容納太多中國元素和小品式的表演破壞了歌劇的原汁原味。
事實上,在西方社會,歌劇是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歌劇并非脫離大眾的高雅藝術,而是由于語言、音樂、審美觀念等的中西方差異拉開了歌劇與中國觀眾的距離。筆者認為,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礎上,喜歌劇的中國本土化演變是合情合理的。追根溯源,喜歌劇盛行于18世紀的意大利、法國、德國,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劇情生活化、富有喜劇色彩、采用本民族語言。但三個國家的喜歌劇擁有不同的本土特色:法國喜歌劇將歌唱、說白、表演相結合,用近似朗誦的音調唱情節;意大利喜歌劇由宣敘調和詠嘆調交叉結合,更加具有音樂的連續性;德國喜歌劇同樣采用歌唱與說白相結合的方式,然而題材和曲調風格具有本民族特點。21世紀的今天,意大利喜歌劇在中國屬于西方舶來的傳統藝術,只有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才能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在中國普及西方歌劇,首先要讓中國的觀眾喜愛歌劇,要符合觀眾的審美、走進觀眾的內心、引發觀眾的共鳴。因此,必須對意大利歌劇本身的形式進行“本土化”處理,才能符合本國觀眾的審美需求。喜歌劇的劇情貼近生活、音樂風格輕松明朗,是最適合“本土化”處理的歌劇體裁。也正因其有彈性的特點,成就了《費加羅的婚禮》在中國各地區本土化演變中呈現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獨特魅力。
“本土化”作為連接傳統意大利歌劇與現代中國觀眾審美需求的橋梁,將意大利歌劇中的音樂藝術與中國的語言、服飾、風俗、曲藝等文化元素相融合,讓中國觀眾更加直觀欣賞歌劇藝術。通過“本土化歌劇”了解音樂和劇情,會激發觀眾對原始歌劇的興趣,從而繁榮意大利歌劇在中國的演出市場。從大背景來看,“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對外來文化進行合理的借鑒并探索不同元素的融合,在嚴格尊重原創藝術的前提下對意大利喜歌劇進行“本土化”創新改造,在促進高雅藝術與人文審美相融合中推動意大利喜歌劇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久華,朱寧寧.西方音樂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曾憲林.外國喜歌劇的“本土化”演繹模式引發的思考——評意大利喜歌劇《唐帕斯夸萊》廈門首演[J].歌劇,2012(0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