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愛娟
【摘要】幼兒園在開展社會活動實踐時,需要有意識地開展幼兒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這樣才能培養并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為幼兒今后交際和進入社會奠定基礎。那么,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開展幼兒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才能達到培養并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文章從活動、調整活動、活動策略和活動作用四方面入手,分析開展幼兒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的策略和價值。
【關鍵詞】幼兒;社會活動;情緒體驗式;實踐
教師想要開展高效的幼兒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則需要先進行實踐社會活動的討論,并根據討論后的實踐策略進行實踐。教師應記錄初次社會活動,并分析初次活動,思考如何解決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保持實踐活動的閃光點。隨后,調整社會活動,教師需要分析調整后的社會活動的有效性,并優化社會活動的策略,同時設定帶領幼兒進行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的目標,并緊跟目標實踐活動,這樣才能提升幼兒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的效率,并完成實踐目標。
一、分析初次活動,發現實踐問題
以教案《分別是什么》為例,在開展初次社會活動實踐前,教師制定活動的目標,并根據活動目標設計教學方案。在開展社會活動實踐時錄制活動,并按照活動方案進行活動。在完成初次社會活動后,教師播放所錄制的活動視頻,并根據所設定的目標觀看活動視頻[1],這樣可以發現初次進行幼兒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情感
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然而幼兒只能給出簡單回答,無法進行思考,幼兒無法真正理解本次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的情感。
(二)幼兒無法將情感轉換給同伴
幼兒了解體驗式社會活動的情感,卻無法將情感代入同伴身上,無法達到突破情感的目的。
(三)幼兒無法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教師只是根據教案進行教學,無法有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無法使幼兒認真持續地參與體驗式社會活動。
通過分析初次進行幼兒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存在的問題后,教師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并重新設計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但在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時,又遇到了問題:
1.幼兒情感缺失。幼兒并沒有感受過別離,這樣就只能使幼兒了解“別離”是一件難過的事情,卻無法使幼兒真正地感受到“別離”的情感。
2.生搬硬套教學。幼兒所感受過的分別,僅僅是幼兒上學時與家人分別的情況,如果以此來進行教學,或直接將拉比的情緒強加在幼兒身上,也無法使幼兒真正地理解“分別”。這樣一來,就無法達到使幼兒感受情感,并突破情感的目的。
二、調整社會活動,提升實踐效率
教師根據初次進行幼兒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的問題,調整社會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優化體驗式社會活動,從而提升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的效率,并達到帶領幼兒突破情感的目的[2]。還是以《分別是什么》為例。
(一)調整活動目標,突出活動難點
在初次社會活動實踐中,實踐策略是:說說分別——分段閱讀故事;了解分別——分開與分別的方法。調整后的社會活動策略是:故事導入——猜測拉比哭泣的原因;思考區別——尋找拉比不哭泣的方法。應用調整后的活動策略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提升幼兒參與實踐的興趣,可以幫助幼兒理解分別的情感,可以幫助幼兒區分分開和分別的含義,還可以突出社會活動的難點。以此進行社會活動實踐,可以提升社會活動實踐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教師先講出拉比哭泣的片段,并提問:“請你猜一猜拉比為什么哭泣?”當幼兒回答“拉比沒有吃飽就哭泣了”時,教師追問:“是這樣嗎?”幼兒繼續思考“拉比被爸爸媽媽罵了,所以他哭泣了”時,教師再次追問:“拉比有沒有其他原因呢?”這時,幼兒無法理解拉比的情感。教師可以提問:“你沒吃飽的時候會哭泣嗎?為什么會哭泣?”帶領幼兒分析情感。教師再提問:“你被爸爸媽媽罵了會哭泣嗎?為什么會哭泣?”并帶領幼兒分析情感,以此使幼兒體會受打擊而難過的情感。教師繼續提問:“如果你再見不到你最喜歡的玩具了,你會哭泣嗎?”以此引導幼兒分析故事中的情感,突出社會活動的難點,并提升了社會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二)調整故事內容,幫助體驗情感
教師調整故事的內容,并截取所需要的故事情節,應用截取后的故事進行社會活動實踐,將社會活動分為理解故事、總結故事和尋找不被遺忘的方法這幾個部分,可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使幼兒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同時提升幼兒理解故事的能力和效率,從而幫助幼兒體驗情感,并突破情感。
例如,幼兒在理解拉比哭泣的情感后,教師啟發式提問:“拉比是因為什么哭泣?如果是你,你會哭泣嗎?”引導幼兒說出其所理解的拉比哭泣的原因及自身的感受。運用引導式提問:“有沒有辦法讓拉比不哭泣呢?”引導幼兒思考,回歸故事,從故事中尋找拉比和他的伙伴運用的好辦法。通過提問讓幼兒了解分別是一種情緒,分別不是分開。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大家很快就要結束幼兒園的生活了,馬上就會迎來分開的時刻。當分開的時刻來臨時,你會哭泣嗎?為什么?”通過讓幼兒體驗自身感受來幫助幼兒區分分開和分別的涵義。運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情緒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既能幫助幼兒體驗情感,又能幫助幼兒突破情感,還能豐富幼兒的情感。
(三)調整引導方式,幫助理解內含
教師在制定體驗式社會活動的主題目標后,將主題目標分解為幾個小目標,將活動策略作為實踐中心點,并圍繞中心點設計多樣的帶有趣味的活動,幼兒進行情感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時,同時實踐多樣的趣味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分開不分別”的內在含義,同時達到突破情感的目的。
例如,幼兒在閱讀鴨嘴獸對分別的解釋后,讓他們說一說“分別”是一種什么樣的游戲?如果和自己最喜歡的小伙伴“分別”了,自己會怎么做?幼兒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表達想法。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有什么辦法能讓你與小伙伴分開后還記得他?”幼兒會想出很多方法,如一起做手工、一起完成繪畫作品、電話通信、視頻聊天等等。讓幼兒自主選擇自己的好伙伴,并與好伙伴一起完成繪畫作品。教師觀察幼兒的繪畫過程,在幼兒完成繪畫后,可以讓幼兒互相介紹作品內容。整個實踐活動,幼兒了解到雖然分開了,但心中還記著對方,那就不是分別。教師通過此實踐社會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分開不分別”的內在含義。
三、應用活動策略,培養適應能力
教師可以應用故事導入的方式進入社會活動,為幼兒理解情感打下基礎。可以展示拉比哭泣的音頻開展社會活動,這樣能使幼兒感受拉比的情感,并了解拉比哭泣的原因。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解決由情感產生的問題,使幼兒理解情感,并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幼師可以應用圖片向幼兒展示解決情感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結果,這樣能夠突破情感,并培養幼兒適應社會和人際交往的能力[3]。
例如,教師在開展社會活動時,可以先向幼兒展示拉比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圖片,并向幼兒講述拉比和伙伴的關系。然后教師展示拉比哭泣的圖片和音頻,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使幼兒積極思考回答。在幼兒積極提出猜測后,再展示拉比和小伙伴揮手道別的圖片,并講述相應的故事內容,使幼兒了解拉比為什么哭,怎樣想辦法讓拉比不哭,這樣引入“分開不是分別”。在幼兒理解“分開不是分別”后,教師向幼兒展示拉比和伙伴開心道別的圖片,最后引導幼兒講述《分別是什么》的故事。教師這樣帶領幼兒進行幼兒園情感體驗式社會活動,可以培養幼兒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實踐活動作用,促進素養發展
教師根據教材中的情感設計教學方案,根據幼兒的情感經驗修改并優化教學方案,能夠提升教學的效率,并達成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增強幼師教學的自信心,并使幼師重視幼兒的心理,注重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策略,從而提升幼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水平,提升幼師開展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幼師尊重幼兒的意愿實施教學,既能鍛煉并提升幼兒的思考、討論和合作能力,又能提升幼兒參與體驗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還能豐富并升華幼兒的情感,更能增加幼兒對幼兒園時期的美好印象,最終能夠達到促進幼師和幼兒素質發展的目的。
教師應用上述方式開展并進行幼兒情感體驗式社會活動實踐,不但能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素養,還能使幼兒理解情感,并突破情感,豐富幼兒的情感,并培養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能提升幼兒參與體驗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從而能促進幼兒的素質發展,并為幼兒今后交際和進入社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槐娟. 體驗式社會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 科普童話·新課堂(上), 2017(11):87.
[2]楊海娟. 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開展體驗式社會教育的實踐研究[J]. 科普童話, 2017(33):85.
[3]李超.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育活動中體驗式教學應用的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