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莉 袁文剛
摘要: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體現了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但兩者又存在層次上的差異性和功能上的互補性,這為我們研究兩者之間的互動功能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文章明確了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互動的目標導向、參與共建和統籌管理等三項原則,并從主體、客體、方法三個方面對兩者互動作用進行構建嘗試,為推進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獻策獻力,以求有所突破和有所建樹。
關鍵詞:高校 意識形態 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 互動
引言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的共同目的是在于“立德樹人”目標,因此引導和推動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兩者互動關系研究及其當代啟示分析,既是促進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發展的需要,又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和較為深遠的歷史意義。
1.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互動可行性分析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能力培養實踐兩個要素之間的價值表述,既有著內容交叉的共性層面,又存在著互不相關的個性層面。其內在機理具體表現為:目標取向方式的一致性、層次運行方式的差異性和功能呈現方式的互補性。
1.1 目標的一致性
意識形態,是一種理解力和表達力的想象,是上層建筑在觀念層次方面的綜合。在高校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意識形態領域是建設工作,決定著一所高校的辦學治校理念。如何適應這個情況的新變化,幫助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落實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是擺在高校教育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道難題。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它與思政課教學以及課程思政教學一起共同組成了當代高校“質量為先”和“特色競爭”的教學體系。無論是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問題,還是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工程問題,在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過程中,兩者肩負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該如何提升高校人才核心素養能力和切實提高當代我國高校“育人”質量。
1.2 層次的差異性
盡管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有著共同的目標追求,但兩者中的各自要素對大學生的滲透方式和影響機制卻有著不同之處。從表面上看,無論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還是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都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精心組織的顯性教育手段而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任務。但如果細致分析來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立足于學校這一層面而做出的頂層設計和統一部署,其滲透方和影響是通過面對面的方式。相對于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直接顯性教育,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則表現的更加明顯。它是立足于班級這一層面而做出的有序組織和具體安排,其滲透和影響是通過面對點的方式,鼓勵當代大學生塑造完美的創業人格,做好其職業生涯的規劃。
1.3 功能的互補性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雖然在層次運行方式方存在著一定差異,但它們卻蘊含著在功能呈現方式上能夠互補和相互促進的一面。一是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為當代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提供了方向指導;二是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在某種程度上又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某種啟示和引導。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屬于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一個板塊。大學生作為社會有力的后備軍,應投身于全民創業浪潮之中,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順利轉型的力量源泉。
2.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互動原則
2.1 目標導向原則
改革開放后,誘生出諸多見利忘義和金錢至上行為,這些都給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困擾和阻礙。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強制性的灌輸,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讓青年學生群體在個人成長實踐過程中去體驗、領悟和認同。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互動過程中,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高校大學生核心素養為抓手,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的,全面建成一個融課堂教學、文化引領、艱苦創業、敢于擔當、品牌一流為一體,具有高校特點和學校特色的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和創業能力培養實踐體系。
2.2 參與共建原則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的互動,需要學校多方參與。參與共建原則,強調人的主體參與共建意識。具體地說,就是要以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為統領和以建設創新創業型高效為目標,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力量,圍繞播撒創新精神種子和設定創業遺傳代碼兩個維度,將高校所有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并形成特色鮮明和重點突出的、體現全面融入、全員覆蓋、全程遞進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教育體系,構建以高校特色建設為中心的意識形態和創業教育文化符號系統、以高校教師價值實現為中心的師資能力提升系統、以學生生涯成人成才為中心的教育課程系統和以社會經濟發展為中心的項目集成系統。
2.3 統籌管理原則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的互動工程,會涉及到很多部門和諸多人員。目前,縱觀省內外多所高校的具體實際,其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分屬各自不同管理部門,基本處于彼此孤立和幾張皮之下,其實踐運行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問題的實質和歸因,是源于文化自信的缺失。沒有文化自信,何來的文化自覺。同樣,沒有實踐層面的文化自覺,何來的路線層面上自信。因此,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要實現良性互動,需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加強統籌管理,強化責任分工,協調推進。
3.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互動模式構建
3.1 促進觀念轉變,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互動,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誰來組織、誰來協調和誰來參加。尤其是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相結合后而形成互動,由那些部門和那些具體的人來分管及部署、跟蹤和評定。目前,高校未能將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互動起來,具體的原因有很多。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最直接原因就是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分別隸屬于不同的部門管理。不同主管部門基本上是處于彼此孤立和各行其是的局面。分管意識形態建設的部門,雖然經驗較為豐富,但卻脫離了班級管理工作的第一線。分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部門,在主抓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過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實施方案,但卻缺少把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融入到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中的經驗。因此,要使兩者有機結合而又形成良性互動,需要統一思想和做好頂層設計。
3.2 促進文化融合,形成“主題”鮮明
高校遺傳基因和社會外部環境之間保持動態平衡,才能形成更好地適應、服務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校形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要實現有效互動,要搭建一個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可供互動的“重疊區域”,這是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的破冰之處,也是我們高校開展工作和創新工作方法的融冰之處。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應在融合傳統文化、區域文化、紅色文化、和創新創業文化框架內,高校根據自身實際、辦學特點和具體需要,確定一個旗幟鮮明的“主題”。創新創業文化,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意識再現。2015年5月,國務院印刷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提出:“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正是對這一政策的貫徹和落實,這也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的實現提供了價值引導、任何養成和素質鑄魂等育人功能。
3.3 促進載體創新,形成“平臺”搭建
互動“平臺”搭建與互動模式創新同等重要,在解決了上述互動目標和內容問題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研究互動載體創新和互動“平臺”搭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表現為學科交叉、知識融合和技術集成。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自我提高,成為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為此,高校要高度重視載體創新,利用新時達和新發展這一契機,開拓“微”社交平臺和“微時代”網絡傳媒載體,不斷推進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互動平臺的搭建和創新,推進高校大學生的知識復合、能力復合和思維復合。
基金項目:2019年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視域下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以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探究為例(GFSK2019B004)的階段性成果;2017年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雙創”背景下的高職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SK2017A0731)的階段性成果;2016年安徽省質量工程重點教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jyxm100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余維臻,劉鋒.創新型創業研究框架的構建與展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4):37.
[2]倉明.意識形態視角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國際公關,2020(12):20.
[3]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趙翠萍.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11.
[5]習近平.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8-0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