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艷
[摘 要]文言文向來都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內容,閱讀同時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當兩者相互疊加,學生所承擔的壓力也會提升。文言文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在初中階段開展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是對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在教學講解文言文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助力學生審美意識的成長,這導致教學壓力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以及教師教學壓力的增加,使得文言文教學更加困難。如何提升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閱讀教學;有效性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夠將教學重點設置在學生的自我發展上,充分展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化。文言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堅定不移地執行上述計劃,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
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授人以漁
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貫徹落實在常用的實詞和虛詞上,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古文中的句式等,幫助學生切實擺脫閱讀障礙的限制,從而更為清晰具體地理解文言文作品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為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增強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注重講解,顯然難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形成深刻理解,具體來講,學生可能僅僅理解本篇文章,卻無法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其他古文中,這對學生的深度成長來講,顯然是有弊無利的。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師需要創造充足的自主學習機會,為學生提供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必要凸顯出傳授閱讀的策略,積極提升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閱讀能力,以此為基礎滿足其日后學習成長的需求。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捕蛇者說》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從內容到形式,而后從形式過渡到內容的教育鏈條,讓學生先行從文章的局部著手,而后感知整體文章內容,最后從中間突破,完成學習任務。教學全程都需要充分貼合對話,尤其是需要重點閱讀分析蔣氏的哭訴,通過這種方式形成對蔣氏遭遇的深刻了解,進而形成對文章內容的深刻認識。將此作為基礎支撐,縱覽全文,引導學生從結構上明確文章開頭的原因,同時仔細掌握文章的多個主體部分內容,進行對比,最終幫助學生了解蔣氏為捕蛇而慘死的經歷,為后續文章內容的講解奠定基礎。至此,學生已經形成對文章內容以及形式的充分認識,最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回歸到文章內容中,探尋文章的主旨內容,教師可以實現閱讀和寫作教學模式的相互融合,幫助學生體會什么是從形象到本質,從本質到形象,當學生明確此觀念后,未來文言文閱讀學習的困難度就會顯著降低。
二、充分利用教材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實際上,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文章內容都是具備充足美感的高質量文言文,諸如《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及《岳陽樓記》等,學生在閱讀分析此類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陶冶自身情操,而且能夠切實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與想象能力。所以,在開展古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具備的優勢,從多元化角度著手分析,尋找符合學生深度發展的教學方法以及美學元素,引導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展開想象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此種教學方法更加具備實效性及合理性,教師還可以綜合利用朗讀策略,引領學生的具象化思維,使其能夠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活動,以此為基礎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將課文中的情景內容做再現處理,深度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小石潭記》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明確本篇文章的體裁是寫景類的散文,而后便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文本來進行再創作的能力,充分把握文章的深度美。作者在文章中描繪出極為奇特的場景,為讀者提供了極為優美的意境感受,此篇文章是典型的先寫風景后寫情感的類型。文章中的近景主要包含石潭中的魚,中景主要包含水聲、伐竹取道以及全石為底的石潭,遠景則主要是不知源頭的溪流。近景、中景以及遠景共同構成完整的畫面,畫面給予學生的感受是清冷、寂靜、幽邃的,而在此背景中凸顯出的則是坐在小石潭上的柳宗元,此種情境恰巧展現出了作者本人的特殊情感。當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后,教師再為學生講述柳宗元當時的境遇,學生此時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筆下的小石潭為什么是清靜、幽邃的了,日后再遇到此類文章,學生便能夠擁有良好的理解基礎,更為有效地進行學習。
三、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增添教學色彩
在開展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切實有效地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滿足學生的綜合成長需要,教師應先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角度著手,通過科學引導,幫助學生參加到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為其深度成長提供鋪墊。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先行通過相關作者的背景故事來進行課前導入,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初中教材中,諸多文言文都出自古代著名文學家,作者通常會有些背景故事,此類知識內容完全可以成為教師開展后續教學活動的支撐。而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創設開放活躍的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課件引入相應的故事,由于此類內容是學生都感興趣的,因而往往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更為積極自主地融入到學習進程中,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后續各項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記承天寺夜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先詢問學生是否知曉東坡肉,而后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講述東坡肉的由來,這樣便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添教學色彩,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再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醉翁亭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置和課文背景契合的音樂,同時準備類似醉翁亭周邊美景的風景圖片,以此來引導學生通過圖片的方式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感悟寄情山水的樂趣,促使其形成完整的情懷意識。所以,充分貼合課文內容設計教學情境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同時還能夠促使后續文言文閱讀學習更加充滿色彩和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語文教學成效。
四、師生互換角色,重點展現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文言文閱讀更為側重對知識點的講解以及答題技巧的論述,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制定的閱讀教學方案,課堂主體地位無法被充分呈現出來,所以,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通過師生角色互換的方式來完成師生情感溝通互動,這樣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緩解矛盾,而且能夠促使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滿足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學習的整體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和學生進行角色調換,充分貼合學生的性格特征,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愛蓮說》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來為學生展示和文章內容相關的音頻、視頻和圖片等教學素材,通過結合課堂教學方案的差異性,實現對不同類別的教學素材的編制應用,充分激發學生的認知能力。在開展課前預習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充分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應視頻,以此來讓學生觀看不同階段的蓮。當學生完成對文章內容的深入閱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結合文章內容編寫相應的舞臺劇,所有學生共同合作,此舉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而且能夠增加作者和學生心靈交互的機會,有效強化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和學生集體討論文章內容,共同學習心得體會,鍛煉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行之有效地提升學生和作者的情感交互頻次。
總之,文言文閱讀教學向來都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部分教學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強化其認知能力,而且還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以及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及思想高度的提升。教師需要從環境、學生需要、情感培養以及主體地位等多方面著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林昆鵬.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20,(20).
[2]袁揚.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切入點研究[D].揚州大學,2020.
[3]金玥言.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改革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0.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