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黎波 林琪
[摘要] 面臨疫情大流行帶來的國際格局變化,以及供需雙側發展不平衡等發展新趨勢,需要我們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除了要繼續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外,也要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要以有效擴大國內需求,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優化產品供給質量,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新體制,構建全球利益共同體等為重點,著力提高中等消費群體比重、促進消費升級,激發城鄉居民消費意愿、優化內需結構,以供給創造需求、以投資撬動消費,推動更高水平開放,使我國經濟更好地循環暢通。
[關鍵詞] 經濟結構調整? ?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格局? ?需求側管理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1)02-0046-06
[作者簡介] 范黎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戰略管理與跨國經營;林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博士研究生。
自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以來,工業產能利用率顯著提升,“三去一降一補”效果顯著,有效緩解了我國產能過剩、能耗過高、庫存過大等問題,經濟發展重心從數量型逐步轉向質量型。隨著全球疫情蔓延和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性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間的不平衡問題日益顯著,需求側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暴露。注重需求側管理,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中十分重要,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緊緊圍繞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進消費與投資有效結合,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一、注重需求側管理的動因
(一)內需群體規模較小的短板需要補齊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大關,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約為4億多人。盡管中國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最大的國家,但相對14億人口的基數而言,內需群體規模仍然較小,補齊這塊短板能夠很大程度上釋放國內消費需求。同時,較強的消費意愿和能力是中等收入群體的突出特征,是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能夠進一步強化中國經濟的韌性。
(二)應對國際格局變化的需要
從國際環境來看,中國的崛起,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會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以貿易摩擦、斷供等多種手段打壓中國,企圖遏制中國的發展。經濟體之間的利益分歧、立場差異,導致企業跨國投資成本過大、投資壁壘過高,戰略合作效率低下,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沖擊全球經濟,導致全球經濟下行及衰退,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
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產業格局面臨重構,其他國家基于政治利益風險控制的考慮,對中國的依賴有可能進一步降低,使國際產業鏈格局呈現區域化格局。因此,我們必須從戰略上重新定位,“統籌發展與安全”是當前的基本判斷與新的戰略重點。不能僅僅從經濟和市場角度去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必須從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等角度去理解,創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風險,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實現統籌發展與安全。
(三)需求供給兩側動態發展不平衡
1. 供給側改革需要同時兼顧需求側管理
目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三去一降一補”取得重要進展。堅決淘汰無效產能,嚴控諸如玻璃等新增產能,煤炭、鋼鐵等能源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提升,市場供求關系顯著改善;支持金融信貸、加大棚戶區改造及公租房政策扶持力度,堅持租購并舉、因城施策;通過債轉股、優化債務結構等措施,帶動企業增強自我負債約束,企業杠桿率穩中有降,中小企業融資壓力明顯緩解。同時,我國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從而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的成本。在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地質勘察等特殊重點領域的投資顯著上升,在彌補短板的同時又創造了新的有效供給。另外,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不同發展模式催生了新興業態,傳統的裝備業、制造業開始轉型;實體經濟與房地產、金融發展的結構性失衡得到初步改善。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產能過剩、優質供給不足、供需錯配等問題,增強了國內工業生產的韌性。但是,在市場經濟下,供給與需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在宏觀調控中,如果只關注單向的供給側改革,而忽視需求側管理,就有可能會使政策的邊際效益遞減,導致緊縮風險、經濟硬著陸或加劇經濟下行。因此,政策措施的著力點應側重于需求端牽引和供給端創造的雙向作用,只有供給需求雙向發力、相互配合才能使我國經濟更好循環。
2. 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0億元,同比下降3.93%;盡管202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2.5%,但相較于2019年2.9%的增幅有所下降。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2.1%,增長率同比下降6.8%。受疫情防控帶來的復工復產延遲影響,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受損,全球需求大幅縮減,需求不足的問題日漸突出。就中低收入群體而言,他們的金融資產有限,考慮到債務利息等剛性支出不得不對非必要型消費支出進行壓縮,導致需求縮減。同時,中低收入群體所從事的行業往往是住宿餐飲、批發零售、便民服務等行業,受疫情沖擊的程度最大,這些行業訂單不足、效益縮減,使得居民就業率和收入下降,反過來進一步影響居民需求。而對于高收入群體來講,盡管他們從事的職業多分布于互聯網、IT、金融等受疫情影響較小領域,收入波動并不明顯。然而,高收入群體出于對突發事件風險的規避考慮,會增加預防性儲蓄,縮減享受型消費,導致需求縮減加劇。
3. 傳統的投資和出口拉動需求增長的模式不再奏效
全球經濟低迷,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短期內難以實現突破性改革,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全球政治安全的不穩定性導致我國出口貿易受阻受損,跨國投資企業基于風險規避考量實施跨國業務收縮,導致國內與國外需求同時縮減。疫情暴發初期,物流中斷、疾控措施實施、跨境貿易限制使我國出口貿易與跨境投資進一步惡化,國內某些領域制造業、旅游業近乎停擺,外貿企業普遍存在新單簽約困難、已簽定訂單取消等問題,需求一降再降。盡管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企穩向好,企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然而疫情的全球傳播迫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斷,跨境投資不確定性增強,跨境防控措施使得進出口效率和數量降低,諸多外部因素依然導致需求持續走低,傳統的投資與出口“兩駕馬車”對需求增長的有效性不足,亟需新的破解思路。
二、需求側管理的主要方向
(一)有效擴大國內需求
需求側管理,旨在對不適應新發展階段的需求側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完善,進而能夠有效引導消費、儲蓄、投資,降低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流通服務的壁壘,優化政策支撐體系。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的重心應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驅動,提升內需體系的完整性與協同性。事實上,“十三五”以來,消費需求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了60%,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超大規模消費市場,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收官、逐步向高收入國家群體邁進,國內消費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張。同時,以互聯網和新經濟模式為載體的創新型消費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國內消費需求熱情,使我國消費潛力進一步增強。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同時對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進行相應必要的支持和引導,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引導、鼓勵更多有效投資,保障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品牌,釋放更多有效的出口需求。
(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優化產品供給質量
消費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美國3億多人,每年的消費總量是6萬多億美元;而中國14億人口,消費總量約為5萬多億美元。另外,2020年美國GDP總量為206814.94億美元,人均GDP約為6.34萬美元;而同期中國GDP總量約為147250億美元,人均GDP約為1.05萬美元。由此可見,中美不論在GDP規模上還是在消費規模上均存在一定差距。這個差距至少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中國消費增長潛力巨大,二是消費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盡管我國目前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但在復雜國際環境及疫情雙重重壓下,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6%;從主體消費結構看,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6397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1%,其占人均消費支出比(恩格爾系數)為30.2%,同比上漲2%。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居民收入以及消費結構仍存在較大改善的空間。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優化消費結構,引導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轉型,是我們發力的重點方向。因此,我們應更加注重國內供需結構的均衡優化,優化產品供給質量,構建供需高水平動態平衡。首先,提高居民吃穿住行等基礎性需求的質量,如溫飽之上更應關注居民飲食健康、遮風避雨之外更注重生活起居配套設施等。其次,加快交通通信、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生活服務、休閑娛樂等服務的全覆蓋,進一步釋放享受型的中端消費需求。再次,鼓勵并引導居民對家政、養老、養生、健康、文化等服務性消費的需求,創建并優化新興行業的高端消費需求。
(三)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新體制,構建全球利益共同體
全球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一定的市場自發性特征。它會出現兩個基本走勢:第一可能是顛覆性上行,第二可能是內卷化或者退化。政府干預或者非理性的攔腰折斷可能會影響其走勢或者進程,而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利益。
因此,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中國最好的戰略對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全面開放并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水平,力求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新體制。對外開放不僅讓我國實現了與世界標準和規則接軌、營造更有前景的競爭環境,且有助于吸收并利用國際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資源,倒逼中國商業模式、生產效率、管理理念等關鍵要素的創新性提升,有效促進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同時,擴大開放能夠滿足西方企業的利益訴求,建立在戰略合作、命運相通基礎上的利益獲得有助于降低自由貿易保護、不公平貿易等貿易壁壘,有效避免或化解西方“脫鉤”的威脅。因此,中國的進一步擴大開放仍必須堅持互利共贏的主基調。只要中國開放型經濟能夠穩步上行,FDI(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先進管理技術引入、出口疲軟等問題就能夠有效解決或緩解,從而加快促進中國的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
三、推進需求側管理的戰略思路
(一)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促進消費升級
中等收入群體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壓艙石,是影響消費升級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持續優化居民收入分配結構。在初次分配中,有序增加勞動報酬的比重,完善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在確保主體消費力量的中等收入群體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提高基數龐大的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完善救助與再就業培訓,增強其再創業的信心。同時,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在二次分配中,應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核心,提升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方面的調節準確性,增強公共服務支出效率,減輕中低等收入群體的稅收負擔。其次,著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體系改革,保障中低收入群體“生老病居教”的基本民生需要,從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改革入手,降低消費成本,提高消費質量,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只有切實補齊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公共教育等公共產品短板,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才能減弱中低等消費群體的后顧之憂,使消費者敢于消費、放心消費,有效提升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再次,優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做強城市群,推進新型城鎮化布局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量。在中國經濟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和城市(鎮)化這四個趨勢中,城市(鎮)化是最核心也是最復雜的命題。因為城市(鎮)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市場化的平臺和國際化的舞臺。通過城市(鎮)化,驅動農民工融入城市,成為市民,這是消除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出路,也是擴大國內需求的關鍵所在。因此,政策的著力點要確保農民工能夠享受同等的城市化福利,破除資源待遇不平等等諸多制度與體制約束。在城市(鎮)化進程中,要保障城鄉經濟發展的雙向聯動,實現以工帶農、以農補工的發展機制,增強農村農業活力,實現域內城鄉發展的新動能。
(二)激發城鄉居民消費意愿,優化內需結構
第一,充分挖掘不同層級消費市場。我國中低等消費群體規模龐大,充分釋放城鄉居民的消費潛力對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平臺經濟的普及,使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逐步增加,但當前城鄉地區的物流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制約著優質服務的進一步完善,商貿流通企業難以下沉服務城鄉。一方面,加速電商向城鄉區域滲透,打通商業“最后一公里”,打通城鄉雙向聯動銷售渠道,有效降低流通成本。鼓勵線下產業和線上平臺相結合,支持新業態向城鄉市場延伸,鼓勵城鄉居民擴大文化娛樂、通信交通等消費,支持新業態模式進入城鄉市場。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大農業農村的財政支出比例,推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將商貿物流與農業、鄉村旅游、產品加工等有機結合,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同時,加大城鄉水電路氣、信息、區域供暖等方面的民生設施建設和改造力度,優化服務環境,促進消費升級。城鎮中等以上收入群體更注重生活質量,對健康、文化、體育等的需求更多,但是目前我國高質量的服務非常有限且仍有待提升。進一步擴展中高層級的消費需求,需要著力拓寬高質量服務覆蓋寬度,進一步完善健康、文化、體育等領域的服務內容并提升相應的質量。建立標準化服務體系與質量監督測評體系,培育服務創新性與專業性,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的供給能力。
第二,改善消費環境,優化基礎建設。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使潛在需求轉變為即期需求,需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配套設施完善,促進高質量服務升級。一是積極推進中低收入地區的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5G網絡、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二是推動商業網絡規劃建設。對于城鎮地區商業而言,加強社區商業的滲透程度,提升商業區域的配套設施和服務能力;對于農村地區商業而言,強化商品流通市場的培育,構建大型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農產品合作社多方共同參與的農產品合作網絡,建立農產品直采基地,實現城鄉經濟發展的雙向聯動。三是構建城鄉物流配送體系,推進村鎮快遞投放點、智能快遞柜等“最后一公里”物流設施建設。四是積極搭建生產廠家、銷售企業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機構的合作平臺,構建健全舊家電、舊家具、舊設備等舊貨交易市場,開展“以舊換新”“收舊換新”等促銷活動,促進家具消費品的升級換代。
第三,鼓勵大額傳統交易,發展創新型消費模式。疫情期間,以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為核心的新型消費業態發展發揮了巨大的增長動能,在穩定消費市場繁榮、帶動復工復產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發展新型消費模式、強化消費便利性仍是強化內需的重要途徑。在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方面,積極強化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程度,支持實體零售轉型和跨界,鼓勵發展智慧商場、智慧超市、智慧餐廳等新型商業模式,鼓勵發展在線下單、無接觸配送等消費模式;開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三年行動;推廣綠色消費,創建綠色商業、企業;培育體驗消費、定制消費、健康養生消費等新熱點。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線上線下消費模式融合廣度與深度的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驅動力就會從企業端逐漸轉移向客戶端。因此,企業的經營戰略方向應從產品導向向客戶導向轉移,以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倒逼企業產品精耕細作,從而釋放更多消費需求。在鼓勵傳統大額交易方面,我國擁有巨大的汽車消費潛在空間,但局限于城市形態與規劃造成停車位、充電樁短缺等問題,導致無法釋放更多的汽車消費。而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能夠帶動全產業鏈乃至多個行業的消費潛能,對經濟復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應合理推進車牌、二手車交易等制度的改革,消除相關制度障礙,鼓勵個人汽車消費;合理規劃充電樁、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進一步堅持“家電下鄉”政策,促進家電消費品的升級換代。在新型消費模式監管方面,地方各級政府應支持并鼓勵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的發展,著力優化制度并強化監管力度,明確運營權責邊界,為相關經濟主體間的資源整合、供需對接、協同創新提供更廣闊、寬容的平臺。同時,清晰界定經濟主體在知識產權保護、質量管理、信息管理、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各項責任及義務。積極促成政府部門、相關組織機構、企業以及消費者共同參與消費生態體系的治理與監督。
第四,健全消費政策體系,鼓勵引導消費群體。全面提振消費市場、擴大內需,需要培育健全的消費政策體系,通過鼓勵、引導等措施推動重點消費領域的健康發展。一是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合理提高個人所得稅額起征點,合理增加專項附加扣稅,推進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同時,對健康、家政、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服務給予稅收優惠政策。二是合理擴大信貸消費領域,規范發展消費信貸,將居民潛在消費變為即期消費的同時,也要考慮居民信貸消費的風險承擔能力,合理控制消費信貸杠桿率與信貸規模之間的關系。三是實施現行刺激政策,依托主要商業區、加油站、重點支付平臺開展各系列優惠活動,針對餐飲、出行、購物等即時消費領域采用發放消費券、金融補貼、滿減優惠政策等直接補貼方式,激發居民的消費意愿和傾向。
(三)以供給創造需求,以投資撬動消費
目前我國正處于消費升級階段,對高端制造和優質服務的需求正在增長,但供給端依然存在著優質商品和服務不足的問題,且在民生建設、信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新興消費制度體系建設等多個層面都存在短板,需要重視投資對供給側的優化作用,進一步彌補并完善供給端的不足。
第一,優化投資結構。目前我國新基建屬于新興事物,盡管與傳統老基建投資相比規模較小,但新基建覆蓋了更廣闊的領域,不僅能夠為新興企業創造更多有價值的參與空間和機會,兼具短期穩增長和長期增動能的雙重功效,而且能夠創造新的需求,釋放更多有效消費,符合我國經濟轉型的需要,具有非常顯著的正外部性。因此,我們應加強信息基礎設施技術,集中力量推動5G、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植入傳統基礎設施中,以創新性技術融合促進傳統基建的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新基建實施準則,以中央統一部署為核心,結合地方區域發展條件實現有效投資、精準投資。
第二,拓展投資空間,以更大力度、更精準投資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加大科技創新、高端制造、應急能力建設、養老、教育等方面的投資力度。著力加強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投資,提高技術自主安全可控水平;聚焦新能源、智能機器人等高端制造產業,加大投資力度推動高端制造產業升級,促進傳統設備的更新與改造;以數字化應急管理為落腳點打造更安全、更具韌性的智慧城市;結合財政支持與社會力量,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養老醫療服務;加強科技人才專業化培養的力度,加快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快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速度,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四)推動更高水平開放,構建“雙循環”有力支點
國際經濟貿易形勢日趨復雜化,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演變,長期以來歐美主導國際事務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正在崛起,甚至在某些領域已趕超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盡管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嶄露頭角,經貿摩擦加劇,但基于長遠發展的角度,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全球經濟的互聯互通,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合作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方面,國際合作與競爭共存的局面具有長期性,應遵從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強化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經濟發展的韌性和穩定性。堅持推進與周邊國家和主要貿易伙伴間的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與協定;積極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快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的投資布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深度參與國家經濟事務,貢獻中國智慧與聲音;妥善處理好與主要大國之間的雙邊關系,拓展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堅定維護并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深度參與多邊貿易體制改革,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積極促成更公平、更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相對穩定的發展空間。此外,由于疫情的影響,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將會呈現明顯的區域化趨勢,危機已從供應端向需求端擴散,僅僅依靠個別國家的單方面疾控措施無法消除疫情帶來的全球影響。因此,有必要也必須全球共同攜手聯合抗擊疫情,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進而帶動全球經濟復蘇。全球經濟社會的復工復產有利于國外需求的增長,有助于以國際市場反哺國內需求,實現我國經濟的循環暢通。
[參考文獻]
[1] 范黎波, 屠新泉. 中國應對貿易摩擦增發的策略[J]. 宏觀經濟研究, 2005, (8).
[2] 范黎波, 施屹舟, 鄭偉. 加強對金磚國家直接投資: 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支撐[J]. 全球化, 2013, (1).
[3] 范黎波, 施屹舟. 理性看待和正確應對“逆全球化”現象[J]. 新華月報, 2017, (9).
[4] 范黎波, 楊金海, 黃鑠婷. 社會保障提升能有效促進居民消費嗎?——基于分位數回歸與反事實分解方法的研究[J]. 華東經濟管理, 2017, (3).
[5] 霍建國.“十四五”外向型經濟發展:形勢和任務[J].開放導報,2020,(2).
[6] 劉鶴.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N]. 人民日報, 2020-11-25.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Effectively Promoting Demand Side Management
Fan Libo, Lin Q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pattern brought by the pandemic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s such as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we should not only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but also lay stress on the demand side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Demand side management should be proceeded by effectively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promoting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 supply, building a higher level of new open economic system, building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 so as to raise the proportion of medium consumption group, promote consumption upgrading, stimulat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willingness,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domestic demand, increase demand by supply, stimulate consumption by investment, which aims to promote a higher level of openness and better circulation of our economy.
Key words: Econom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Demand Side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21-03-10? 責任編輯:羅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