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耿阿曼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入和普及,各行各業的發展也都多少有了些許互聯網技術的印記。互聯網為教育領域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新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課。在微課的加持之下,教師教學的難度明顯有所降低。在高中政治課堂當中,微課不光能夠降將學生的注意力短時間內集中到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來,還能夠為高中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學習環境,為高中生的政治知識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本文對高中政治課堂中微課的應用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幾點建設性意見,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微課;高中政治;高校課堂
熟悉高中政治教學的人都知道,高中政治知識涵蓋的知識面比較廣,不光包括知識層面的教學還包括一些意識形態甚至是品質等眾多方面的內容。這些知識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相對較為困難也相對較為枯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盡量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講解晦澀抽象的意識形態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實現高中政治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微課聯系熱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來說,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運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將生硬的政治知識進行更好的講解。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探索熱情。
為了解決前面筆者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制作微課課件。第一個方面是聯系生活,運用生活化的案例,引導學生探究其中包含的高中政治學知識。第二個方面就是聯系熱點,通過現階段媒體上熱度比較高的事件下手,讓學生探究出其中的政治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共鳴,提升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
以《時代精神的精華》為例,教師在制作微課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們選取一些短片小視頻,讓學生對身邊的哲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隨后再通過不同類型的勵志小視頻引導學生們參悟其中的哲學道理,例如在中國軍人在抗洪、搶險救災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等等。
通過一個一個不同的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對生活當中處處有哲學的概念理解的更為透徹。
二、利用微課歸納知識點
微課的教育教學作用不僅限于在單獨知識內容的教學中,還可以將多個知識點進行串聯。這種優勢正好將高中政治知識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問題進行了巧妙的化解。所以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中應該十分重視微課的這一點優勢,充分利用微課歸納知識點的作用,實現微課對高中政治教學效率提高的助推作用。
研讀高中政治教材之后不難發現,高中政治教材各個章節之間的設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學生想要發現這其中的聯系恐怕是困難程度極高的。所以教師在此過程中,就應該充分利用微課的作用,幫助學生探究高中政治知識各章節之間的聯系,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的高中政治知識形成一個科學的知識網絡。
以《價格變動后的影響》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制作微課的時候要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度的剖析,發現其中的聯系,諸如影響價格的因素等等,為學生構建一個思維導圖,為學生普及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并且讓學生在仔細觀察思維導圖之后,自己也制作一個思維導圖,并且分析出這些因素對價格變動后的影響作用。
通過這樣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熱情,又能夠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鞏固前面學到的知識,將前后知識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又能夠化解掉高中政治知識教學當中的難點問題。對高中政治教學大有裨益。
三、利用微課進行復習
利用微課進行復習是將課后階段納入到高中政治教學重要環節當中的表現。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雙減政策的進一步實施,高中政治課后復習和作業階段有了新任務,要求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后作業的設置過程中必須要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促進高中政治課堂高效化發展。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微課的形式,豐富作業形式,實現減負增效的雙減目標。
以《個人收入的分配》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微課設置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們總結一個表格,表格當中包含多種收入和分配形式,以及影響收入分配形式的各個因素。隨后將表格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納入到微課件當中。運用生活化的案例為學生們進行講解。隨后引導學生自己設計一道相關的政治分析題目,要求至少包含今天教師講課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因素。
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相當于將課后鞏固環節提前在課堂上進行了一次演練,學生只需要在課后鞏固環節將這些知識進行進一步應用,創設自己的問題。主要問題創設的沒問題,那么就證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到位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課堂上利用微課的形式打造高效課堂首先要運用生活化和熱點化的話題做案例,激發學生對政治知識的學習興趣。其次要通過微課對知識進行連貫式教學,最后應該通過微課來鞏固學生的課后復習,實現學生高中政治課堂高效性目標,推動高中生政治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何賀 . 高中政治微課教學探究[J]. 考試周刊,2019(91):127-128.
[2] 曹東華 . 微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新智慧,2020(2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