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如松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4-0115-02
Explor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hinese Composi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JI Rusong(Anyi junior middle school,Baoying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Composition teaching is the key conten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Writing essays can not only exercis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compose words and sentences,but also enhance students’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narrative abilities,which is of great benefit to future Chinese lear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current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composition teaching,discusse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composition teaching,and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educator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Composition teaching;The status quo;Optimization strategy
在初中語文作文學習中,不少學生對寫作文的興趣不高,要么寫作時存在內容空洞、蒼白乏力等問題,要么作文的質量差強人意。初中語文教師應著重關注學生寫不好作文的原因以及如何能讓學生寫好作文。本人結合自身多年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分析
(1)閱讀積累不足
在當下的初中語文寫作中,時常發現學生在寫作時,有內容空洞、蒼白乏力和行文潦草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缺乏閱讀積累與寫作素材,導致寫作時無物可寫、無話可說。并且,部分語文教師更側重于對課文內容的講解,在閱讀方面的積累,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引導,導致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讀得少、積累少,自然就無法習得優秀文章中的寫作技巧,無法構建成熟的寫作風格和思路,寫出的文章也就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和可讀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想寫出好的作文,積累素材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寫作的時候,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覽前人所寫所得,并深入學習不同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技巧,摘抄記錄閱覽文章中的一些優美詞句和題文素材,并運用到實際寫作當中,在提高寫作能力的同時,豐富內心情感表達,拓展思維眼界,積累寫作素材。
(2)寫作缺乏生活氣息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寫作亦是如此,作文來源于生活同樣高于生活。要想讓學生寫出好的作文,就應加強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將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融入行文,透過生活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還能增強行文的邏輯性和真實性。然而很多學生疏于記錄與觀察個人的生活經歷,行文時與生活閱歷聯系較差,致使其寫作邏輯性較弱,文章缺乏可讀性。
(3)缺乏系統的寫作指導
在語文寫作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有著豐富的寫作素養和豐富經歷外,還要求學生具備遞進有序的寫作邏輯,特別是在行文思路和內容組織方面。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指導普遍差強人意,缺乏個體化的靈活教學,多為被動式的填鴨教育。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就必須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想象與實踐空間,在激發寫作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多樣化的寫作技能,綜合提高寫作能力。
2.優化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1)重視閱讀積累,豐富寫作語言
豐富的知識積累是開展語文寫作的必要前提,而要想積累大量的語文寫作知識,就必須廣泛地閱讀課文作品。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多樣的課文題材,學生通過閱讀和理解,可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并在個人寫作中靈活地選擇與運用這些寫作素材,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在廣泛閱讀積累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知識也將得到鞏固與提高。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時,筆者便可鼓勵學生通過通篇閱讀本篇課文來積累寫作素材。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記錄文中的優美詞句,如“訓誡”“迂回”“骨瘦嶙峋”“心驚肉跳”等詞匯;如“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這個時候,再回頭看,就會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驕傲……”等。在學生大致了解本文的內容后,可通過引導學生畫出重點段落,來分清閱讀層次,加深閱讀感受,同時在教師的帶領下,解析與探究作者的寫作手法,以此掌握課文中的比喻、形容和情境敘述等方法。最后,筆者圍繞課文提出相近的習作題目,如設立“你曾經怎樣通過努力克服了眼前的困難”為題目,引導學生圍繞“在自己的生活中,你經歷了哪些困難,你又是通過怎樣的努力去克服困難的”進行思考,展開寫作。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學生大量閱覽與教材相關的課外文章,或是閱讀自己感興趣的作者的文章,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誠不欺人,要想寫作內容豐富有料,必須廣泛地閱覽前人所寫所得,從而歸納總結,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學識和理解,運用到個人的寫作當中,不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還能幫助其養成善于積累和探索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后續寫作與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活用生活資源,豐富情感表達
當下,許多初中學生在進行語文寫作時,普遍存在與現實生活脫節的情況,這也是導致其感覺寫作困難、內容枯燥無味和缺乏真情實感的主要原因。為改善上述寫作情況,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時,應遵循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認識到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鼓勵學生仔細觀察與記錄個人的生活經歷,通過在寫作中引入真人真事和真實感受,來充實寫作內容,豐富情感表達,進一步增強作文的可讀性。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一課時,筆者充分利用這篇課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歷相結合,展開作文教學。首先,筆者帶領學生閱讀一遍這篇課文,了解到白求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何值得我們去紀念,并從中引申出了一種怎樣的精神,使得學生明白白求恩是一位無私奉獻、敢于犧牲、心胸寬廣的國際民族主義者,他在我國的抗日戰爭中,無怨無悔地付出,無視國籍的差異,奔赴在戰爭的前沿救治傷者患者,最后壯烈犧牲在自己的崗位上,得到了無數中國人民的懷念和敬佩。緊接著,筆者以此為引子,讓學生回憶和討論一下,有沒有誰是自己非常想要懷念與紀念的人。在筆者的循循誘導下,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有的學生懷念起自己的爺爺,因為他為人很慈祥,樂于幫助別人;有的學生則懷念袁隆平老爺爺,他不僅解決了我們中國人吃飯的問題,還為世界糧食安全生產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
總之,在開展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充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展開習作。自古以來,文學藝術創作,皆是源于作者對生活的“有感而發”,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不枯,泉水自然涌流不歇。”寫文章就是在寫生活,而唯有親身經歷了生活才有真情實感可抒發,只有親身體會才有豐富感受可書寫。
(3)鼓勵自由表達,激發潛在能力
教師在開展初中作文教學時,不宜為學生的寫作編織框框架架,這不但會削弱其寫作興趣,還會使得作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不利于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升。對此,教師應從學生的寫作興趣出發,鼓勵學生踴躍表達個人想法,積極開展自由創作,發揮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此調動學生的寫作激情和靈感,激發其文學創作的潛能。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這一課中,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傻里傻氣的國王穿著一套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新裝在大街上游街示眾,最后發現被騙的西方寓言故事。筆者帶領學生讀完這篇寓言故事后,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這篇寓言故事中欺騙國王的兩個騙子是逃脫了應有制裁和懲罰的,這可不行啊!如果讓你來寫作故事的后來發展,你會怎么寫呢?”接著,筆者便指導學生續寫這個故事,許多學生對于這個續寫故事十分感興趣,都開始發揮自己的想象,續寫了一個個新的故事,如一個學生寫道:這兩個騙子,到了新國家依然是老樣子,但殊不知新國家的國王是一位智者,他勤儉節約、睿智聰慧,而在這兩個騙子來到這個國家前,新國王就已經知道了老國王被騙的傳聞。于是他將計就計,再次提供給了兩個騙子大量的珍貴材料,但與那個被騙的國王不同的是,這次要求他們做兩件衣服。兩個騙子說發財了,連連答應,最后制作出了兩件無形的國王新裝,交貨當日,新國王就說:“這新裝真是華貴無雙啊,不如就送給你們當報酬吧!”兩個騙子一聽大驚失色,連連推脫,但還是被國王命人脫掉全身衣物,“穿”上了所謂的新衣,架著一輛大馬車,游街展示他們的新裝……
總之,寫作本就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是情感和想象力的抒發,因而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不應給學生設置太多的習作框架,而應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意愿為前提,讓學生由“要我寫”轉變為“我想寫”,更主動地去寫作,由此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潛能,提升其文學素養。
(4)重視社會實踐,增強寫作素養
初中作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良好的寫作素養。然而,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和教師指導,更應該走出課堂和學校,在社會自然環境中感受與體驗,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觀察與親身感受的體會,同時也可充實與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寫作變得更加簡單切實,寫作內容越發豐富和殷實,從而增強作文的豐富性和可讀性。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這一課中,作者以平實簡明的語言說明了石拱橋的特點: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等,并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說明了我國石拱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特創造和藝術價值,更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匠人風采。在課堂,筆者不僅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有關趙州橋、盧溝橋等石拱橋的紀錄片或圖片,以此加深學生對石拱橋的直觀印象,同時也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參觀學校的橋梁,讓學生收集不同橋梁的構造信息,并做好記錄,在課堂上開展探討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將實踐內容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開拓學生的眼界與見聞,培養其濃厚的愛國情懷與鄉土情懷,促進學生習作素養的培養。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由此可見,要想寫出好的作文,除了閱讀上的積累,學生平素對生活細微觀察和記錄、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感受同樣尤為重要。唯有親身經歷,方能有真情實感流露在字里行間,才能寫出真實、真摯、真情的好作文。
參考文獻
[1]李雪梅.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與對策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23).
[2]蔡鴻.基于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寫作指導的策略分析[J].課外語文,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