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杰










摘? 要 設計一種基于班班通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從教學目標、學習者本身、教學策略、學習環境和教學評價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通過對實驗班級中的30個學生使用控制變量的前測后測法,將所收集的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T型分析并處理,證明該教學策略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 班班通;小學數學;小學一年級學生;計算能力;教育信息化;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07-0037-05
0 緒論
研究背景? 中低年級學生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基礎[1]。在低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發展,是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的重點時期。同時,要想學好數學首先就要從計算抓起,這樣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信息化的腳步不斷加快,在教育教學的形式上也發生一些變化,使得教學從以前的傳統教學向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不斷發展、轉變。2008年,教育部大力推進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同時明確所有學校都要將班班通用于課堂教學,讓所有的中小學生都能夠享有全國一流的教學資源,以“三通兩平臺”為代表的很多工作都取得飛躍式進展[2]。雖然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不少地區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利用班班通提高教學質量,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認真研究的問題。
問題提出
1)傳統教學的優缺點。傳統教學的優勢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可以面對面地和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在課堂上隨時觀察學生的狀態,并且根據他們的狀態及時作出調整[3]。比如:有的學生上課走神、打瞌睡,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者其他方式來提醒學生。同時,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所學知識。二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三是在傳統教學中真正地使學生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4]。
2)小學一年級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對于一些問題的推理和理解還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來進行學習,所以說形象教學是他們學習抽象知識的前提。因此,使用班班通進行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成具體直觀的知識和學習經驗。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本實踐研究主要根據前測后測的方法,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制定出基于班班通的一種教學策略,希望可以為一線的一年級數學教師提供更好的教學方法,讓教師可以更加輕松地教,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學,為學生中高段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本實踐研究可以豐富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理論,完善班班通和小學數學的課程整合理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教學質量,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些經驗案例和理論支持。
1 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在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好的教學設計才能為后續的教學提供依據,從而保證教學與學習的真正融合。具體的教學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分析是教學設計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由此可見教學目標在一個教學設計中的重要性。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的教學目標是筆者希望可以借助班班通在課堂上對學生有啟發作用,引導學生可以有一些抽象思維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計算題準確度的目的。
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習者既是教學的對象,也是教學活動中學習的主體,具有雙重身份。要使學習者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就需要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受到哪些影響進行分析。本實驗研究中的實驗對象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年齡基本是6~8歲。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他們對于一些比較抽象和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知識掌握得都不好,不具備基本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很多學生無法專心聽課。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林崇德等人研究發現,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即使包含一定的抽象概括性思維,也是以具體思維為主[5]。
研究表明,思維轉折的關鍵期大約為小學四年級前后,到了小學高年級,抽象思維能力才會有明顯的發展與提高。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兒童這一時期的思維仍是以具體形象性思維為主。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獲得不同的教學結果而采用的手段和謀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教學策略設計的理念。根據教學方法的真實性原則,設計學習活動,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主動動腦思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學生,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和實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學與活動策略。具體包括:課前調查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學習的準備;課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一些感悟、體驗的機會,多一份參與的激情和動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發生,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6]。
3)課堂小結。教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要組織學生能夠共同參與,要圍繞學習目標將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學習的重難點、解題的邏輯思路和基本方法表現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得課堂的總結具有歸納引導、簡潔明了、形象直觀的特點,起到強化目標、點撥校正的作用。
學習環境分析? 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和人際關系的一種動態組合。學習環境分析包括兩部分內容:目前的學習環境和應該具有的學習條件。目前的學習環境是指當下教學過程中教學行為發生的環境的描述,可以是對一個教學機構或是對多個教學機構的描述。應該具有的學習條件是指進行教學活動所必需的教學設備、資源以及設施等的總和。
首先,從目前的學習環境來看,班班通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小學中已經十分普遍,但是大家認為與黑板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導致很多地區的教學質量并沒有大的提升。
其次,關于應該具有的教學條件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個是支持教學活動的硬件條件。筆者所設計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是基于班班通媒體設備的,進行教學與學習應該具有兩個硬件條件:學校給每一個教室都配備有班班通媒體設備;每一個班班通都可以連接到網絡,方便教師管理且能夠正常工作。在滿足這兩個條件時,該教室就可以支持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的正常實施。另一個條件就是教師本身的信息素養,即教師本身是否具備進行教學活動所需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根據筆者在支教期間的親身體會和所見所聞,很多教師對班班通的一些基本操作還是比較熟練的,而且班班通本身的操作也比較簡單。因此,對于教師來說,他們熟練操作班班通的能力還是具備的。
教學設計結果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過程及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予價值判斷。在此研究中,對于教學結果的評價會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
1)從教師角度進行評價。
①教師的個人能力: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掌握整個課堂,對所講授的知識比較熟練;對于學生的問題可以有一個清晰的解答,可以將知識完整正確地表達出來;對課堂上的教學目標可以基本完成,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把握上比較準確,可以把握好教學的廣度和內容的深度。
②教師的基本素養: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取相應的教學資源,并且具有一定的資源整合能力,包括資源的篩選、組合和應用;能夠使用一些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工具,如搜索引擎、專業網站等。
2)從教學過程角度進行評價,包括:教師思路清晰、語言流暢、重點突出、備課充分,善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上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善于引導學生;能夠圍繞教學目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師生關系良好,對學生有耐心;教學時能夠及時進行總結,教學語言形象豐富生動。
3)從學生角度進行評價,包括:學生在聽教師講課的過程中有代入感,講課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在上課時可以集中注意力,認真地聽教師講解,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和討論,在課堂上處于主體地位。
2 實驗研究設計
實驗研究是人為地控制實驗條件,系統地操縱實驗變量,觀察和測量研究對象的某些變化,以探究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在實驗研究之前,有必要設計整個實驗框架,即實驗設計。
實驗的目標與內容? 本實驗的目標:將制定的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靈活地修改完善教學策略,檢驗該教學策略是否具有時效性,是否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是否能積極地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本研究選取的實驗內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具體內容包括八個單元,分別為“認識圖形(二)”“20以內的退位減法”“分類與整理”“100以內數的認識”“認識人民幣”“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找規律”“總復習”。對這本教材,實驗班級在前半學期采用常規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后半學期則采用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進行授課。通過這個班前后半學期的成績對比,檢驗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能否提高小學數學計算題的教學質量。
實驗對象? 本實驗選取某小學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班級人數為51人,隨機抽取30人作為實驗樣本。這學期期初到期中考試采用常規教學策略,期中考試到期末考試采用基于班班通的教學策略。該樣本的年齡組成、性別比例、數學前測成績等基本情況如下。
1)班級學生年齡結構。樣本共計30人,年齡為8周歲、7周歲、6周歲的學生分別有1人、24人和5人,分別占總數的3.3%、80.0%、16.7%。
2)班級學生性別分析。筆者通過統計分析得出班級學生男女人數和比例:男生17人,占比57%;女生13人,占比43%。
3)班級學生數學前測成績。本實驗將班級這學期的數學期中考試成績作為班級的前測成績,得出班級成績情況,如表1所示。
實驗變量與研究假設
1)實驗變量。實驗變量包括自變量(x)、因變量(y)、干擾變量。自變量是指由實驗者設計、人為操縱安排、有計劃地變化的實驗情境或條件因素。本實驗的自變量是教學策略,上半學期采用常規教學策略,下半學期采用基于班班通的教學策略。因變量是指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需要實驗者觀察、測量、計算的變化因素。本實驗的因變量是學生計算題的成績。干擾變量是指除了因實驗者操縱控制而有計劃地變化的實驗變量之外,其他一些影響反應變量變化的干擾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實驗者對實驗結果的準確判斷。本實驗對干擾變量的控制:該樣本中學生的基礎數學知識、邏輯思維和學習能力基本相同;前測、后測所使用的教材、測試方法和內容相同;前測、后測中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基本相同。
2)研究假設。本實驗的研究假設是:在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下,小學生可以顯著提高數學計算題成績。
實驗模式與測量工具
1)實驗模式。本實驗在實際教學環境中進行,無法進行隨機分組,以自然班為被試組,所以實驗模式選擇單組前后測,準實驗模式,具體模式如表2所示。表2中,Q1代表樣本前測數學成績;H1代表樣本后測數學成績;C1代表樣本的實驗處理,即樣本采用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的教學策略。在此次實驗結束以后,比較樣本的前測Q1和后測H1,用來探究使用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以后,樣本自身前后的成績變化,以驗證實驗假設,從而得出結論[7]。
2)實驗測量工具。實驗測量工具是指在教學準實驗實施過程中用來測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本學期的期中考試試卷作為本實驗的前測工具,前測成績為期中考試成績’本學期的期末考試試卷作為本實驗的后測工具,后測成績為期末考試成績。分析統計該班級前測和后測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以驗證實驗假設,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的流程設計? 本實驗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從開學至期中考試采用常規教學策略,在期中考試時測試,得到前測成績,以預先了解該班級的數學成績及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這一階段結束以后,直到期末考試,采用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能力教學策略并實施,將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后測成績,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最后驗證實驗假設,從而得出結論。
3 實驗研究結果與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研究,筆者分析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數據,通過檢驗該班級期中、期末成績的變化,驗證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是否有效果。
數據的差異顯著性檢驗分析
1)班級的前測成績差異顯著性檢驗如表3所示。
2)班級后測數學成績的差異顯著性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3、表4可知,該班級前后測成績中,樣本t=
19.204>t(29)0.05=2.015,說明后測和前測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證明該教學策略在課堂上能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計算題的數據統計和分析
1)計算題的數據統計。前測和后測計算題的數據統計如表5與表6所示。
2)計算題的數據分析。表7與表8分別為簡單計算題和混合計算題的數據分析。從簡單計算題的類別來看,前測成績中平均分基本上處于一個勉強及格的狀態,而后測成績中的平均分相對而言有了較大提高;與前測成績中的最高分相比,后測成績中的最高分有了大的提高;同時,與前測成績中的最低分相比,后測成績中的最低分也高了不少。由此說明,筆者采取的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具有顯著作用。
從混合運算題的類別來,前測成績中的最高分為6分(剛好及格)而后測成績中的最高分為9分(處于優秀);前測成績中的最低分是0分,后測成績中的最低分為4分;前測成績的平均分為3分,而后測成績的平均分為7分。由此說明,筆者在教學中所采用的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具有顯著作用。
4 研究結果與結論
通過對該班級前測與后測成績變化、不同層次學生人數變化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在期中考試之后采用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之后,學生后測成績有了較大提高。
研究結果
1)本實驗研究所采用的教學策略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成績。期末考試平均分明顯高于期中考試平均分,并且標準差也在減少,說明班級中部分學生的成績趨于穩定。
2)本實驗研究所采用的教學策略能夠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成績產生影響。
研究結論? 基于班班通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題教學策略,不僅可以解決數學問題,而且可以作為一種思維,借鑒運用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上,產生更好的效果。
1)創設問題情境。在課堂中,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使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包括利用做游戲來創設問題情境、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聯系實際生活等方式,使教學更加富有新奇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靈活使用班班通。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使用班班通等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與課堂內容相符合的視頻或者圖片,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3)將抽象的事物生活化。對于教學過程中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而言,教師可以借助班班通等多媒體設備將抽象的知識和事物生活化、可視化。如在給學生講到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文具盒、積木玩具等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講解,借助實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4)在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首先一定要做到尊重學生,放下教師的架子;其次應該具有嚴謹的態度,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同時,教師要照顧好“角落里的學生”,一起進步。這樣就會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舒適溫馨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5)處理好師生關系會提高上課效率。首先,教師在上課時的教學語言最好可以與學生同步。其次,教師一定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平等相處。再次,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及時關心和幫助學生,特別是在課堂討論環節。最后,在上課期間肯定會有一些比較調皮的學生,教師應該多多包容他們,用正確的方式教導他們,而不是體罰或者變相體罰。■
參考文獻
[1]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1.
[2]王光生.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問題解決的數學教學設計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2-15.
[3]周軍.教學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97.
[4]張丹.小學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李介.課堂教學策略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1:157.
[6]波利亞.怎樣解題:數學教學法的新面貌[M].涂泓,馮承天,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98-99.
[7]張遠增,胡耀華.小學數學測量與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