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丹


摘? 要 將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作為研究背景,將提高初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與優化作為研究目的,圍繞初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教育應用,從教育現狀、課程設置、優化路徑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以期能夠為我國初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幫助。
關鍵詞 數字化教學手段;初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綜合素質;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07-0127-03
0 引言
互聯網的普及與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國內各個行業領域的轉型與升級。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手段,借助數字化技術彌補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存在的不足。從20世紀末期的數字化教育發展到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移動教育,我國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正向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穩步前進。21世紀是數字化時代,是信息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革新已成必然。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環境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一方面,學生無屏障地接收不同種類、不同渠道的信息數據,在辨別能力較低的前提下極易受到負面信息、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生活、心理、價值觀念受到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數字化教學手段在各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推動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數字化教學手段已經成為學科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教學手段,最大限度發揮其教育價值,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1 數字化時代學校心理教育現狀概括
將數字化時代背景作為研究基礎,歸納總結現有的研究成果,并通過微博、論壇及實地考察方式,對國內初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存在部分學生認為學校并未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革新予以重視,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學校仍沿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單一且嚴肅。這一研究結果凸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數字化、信息化仍有待加強。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微博帖子和論壇信息表明,校內暴力事件的發生,學生的心理狀態與情緒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與教育效果影響。國內不同地區初中學校校園暴力、校內群體打架、學生早戀等現象時有發生,說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未達到理想的狀態。通過實地考察發現,60%左右的教師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進行信息化改革與教學方法的革新,說明學校及教師并未認識到數字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總體來看,在數字化時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認知不足、教學模式落后及教學效果不理想三個問題。
2 基于數字化教學手段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依據與特點? 對于學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學校針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關鍵渠道。在泰勒課程原理理論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依據即達成哪些目標,應用何種教育方法,如何保證教育的有效性。但是我國學校教育受應試思想影響極為嚴重,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非常重視主學科、必修課的教與學。受時代背景、家庭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參與“教”與“學”的相關主體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側重于教學手段的優化和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身具備技術性、工具性、思想性特點:技術性主要是指教師需要采取不同于普通學科教學的方法或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水平;工具性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校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一項工具;思想性則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教育效果的全面發揮,可規正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明辨是非。
課程數字化優化? 筆者認為,一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數字化優化的過程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工作。
1)在收集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相應的軟件平臺實現信息交互,凸顯評價的針對性。
2)在態度調查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電子移動設備的軟件投票功能、答題功能,進一步明確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對待某一社會事件的態度,不斷提高師生交互的有效率。
3)教師可推廣應用心理測評,學生掃碼進入測評網頁,一方面節省心理測評時間,另一方面心理測評結果可實時呈現,便于教師統計掌握學生心理測評結果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課程內容及特點
1)課程內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用數字化教學辦法,對課程內容予以簡要分析,如表1所示。
2)課程特點。結合校本課程內容對心理健康課程特點展開分析,如圖1所示。
課程管理及評價? 將提高學生綜合心理素質作為核心理念開展課程管理,學校應針對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教育目標設置相應的任務。任務內容:本學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本學期開設公開課三節;本學期寫一份讀書筆記;本學期上交工作重點報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學校評估主要側重于把控方向,為教師提供數字化配套設施,做好學校層面的課程教學水平評估;
2)教師評估主要側重于把控質量,評估教師的授課模式、教育方法是否有效,評估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評估教師的課題研究能力;
3)學生評估主要側重于把控效果,以過程性評估+終結性評估為原則。
3 基于數字化教學手段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選擇
變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1)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數字化思維。數字化思維主要是指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樹立數字化教學手段服務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觀念。重視網絡、智能手機、新媒體等的教育應用,通過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更新教育理念,強化教育實效。數字化教學手段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工具,學校與教師還應認識到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教育價值,如迎合學生的興趣搜集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挖掘新穎多樣的案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庫,或借助相應的軟件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課件等,繼而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強化數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1)鼓勵教師應用數字化教學手段。使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實現數字化的前提。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否在實際的授課中應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教師可借助數字化平臺將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信息推送給學生,也可以利用軟件、網頁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學校方面則應借助周會議、月度會議強調在課程教學中應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強化教師對數字化教學手段應用價值的認知。
2)明確數字化心理健康教育角色。數字化心理健康教育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踐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動者。在學生方面,教師是學生心理的疏導者,是學生價值觀念的培養者,是學生思想的引路人。角色具備定位作用,教師對自身角色定位的明確是一些教育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條件。
3)提升數字化素養。數字化素養主要指的是教師具備識別和理解數字化的能力,對數字化信息數據具備甄別和質疑的能力,對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具備熟練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在數字化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還應具備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能夠利用數字化教學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實用性,更符合社會發展。
拓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
1)強化校園網站論壇建設。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網站論壇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具備服務性、思想性和趣味性。首先,校園網站論壇服務于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校園網站論壇應傳播和推送正能量的信息數據,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思想;最后,校園網站論壇應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裁、形式發布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信息內容。
2)建立即時通信平臺。學校在建立通信平臺的過程中可將QQ、微博、微信、校園APP系統作為主線,通過發布信息、推送信息,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和思想情緒進行干預;通過線上交互幫助學生梳理心理困擾,解決心理問題,緩解心理壓力;通過發揮APP系統的服務性給予中學生參與權利,使其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活動,在增進各年級學生友誼的基礎上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構建數字化心理教育機制
1)數字化監管機制。在信息化時代,學校還應借助數字化手段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監管機制,挖掘數字化技術手段的內在潛力,以各種方式、各種途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虛擬監督管理,一旦發現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對學生采取心理健康干預措施,并酌情調整或融入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教育內容。
2)數字化聯動機制。數字化聯動機制主要是指學校將心理咨詢室、心理輔導員(心理健康教師或班主任)、心理委員、學生作為主體,從課件開發設計、教學模式優化創新到心理健康管理、數字化教學手段落實的整個過程,每一層主體分別負責不同的任務,權責明晰,層層相扣,強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進數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4 結語
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學校借助數字化教學手段優化校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綜合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時,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有效應用也是教師全面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關鍵措施。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已成必然,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數字化素養,挖掘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教育價值,積極應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推動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云.數字化教學對農村初中生心理影響及價值觀形成初探[J].科幻畫報,2020(4):236.
[2]顏紅霞.數字化教學對農村初中生心理以及價值觀的影響初探[J].新課程,2019(12):38-39.
[3]楊云.以數字化教學助力初中生健康生活的發展思考[J].新課程,2019(11):26.
[4]孫曉榮.運用數字化教學優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討[J].新課程,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