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玲 胡蕙芳



摘 要 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不足,亟待開展有效的、創新性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新生思政教育效果關系其整個大學階段的意識形態、公民素養、道德養成、持續發展。新生研討課是面向新生開設的小班研討課,以促進新階段轉換為目的,是現代大學新生教育的創新舉措;它同樣承擔著新生思政教育的任務,其小班化教學模式特點,使其成為實施課程思政的理想載體。新生研討課的課程目標、內容、組織、評價方面都蘊含思政教育價值。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座談等方法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思政實踐進行調研發現:研討課能發揮較強的教育效力。為更好地發揮其思政教育效力,需從頂層設計、實施、管理、評價等環節作系統而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 課程思政;新生研討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價值;思政教育效力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08-0060-05
近年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從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到教育大會再到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教育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這成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行動指南。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提出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各高等職業院校深入學習貫徹文件精神,并致力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予以落實,全力實施“大思政”系統工程。
一、問題的提出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基本情況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與學校的長遠發展。在國家政策導向與高職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新形勢下,不少高職院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例如,在制度建設層面,出臺學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或辦法;在教學管理層面,注重課程與教學建設中德育元素的挖掘與梳理,強調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表的編制;在教學研究層面,立項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在教學實施層面,嚴格課堂過程管理,注重監督檢查。據相關調查研究,當前高職課程思政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尚存在某些不足,未達到理想效果,如對課程思政教學認識不足、實施主體不清與分工不明、教學方式傳統固化、教學資源不足等[3]。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開展有效的、創新性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二)新生研討課的實踐與研究現狀
新生研討課是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的小班研討課,目的是幫助新生盡快掌握大學學習與生活應具備的思維與技能,實現學術性轉換或適應性轉換。根據目的側重不同,新生研討課通常分為適應型和學術型兩種。1959年,哈佛大學為新生首次開設研討課,并正式命名為新生研討課(freshman seminar),希望以此強化新生的學術經歷、寫作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國內新生研討課實踐始于2003年的清華大學;隨后,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也陸續開設。新生研討課已成為推動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路徑之一。學術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主要集中在內涵與特征研究[4][5]、教育理論分析性研究[6]、理念與模式研究[7][8]、實踐現狀與改進策略研究[9][10][11]等方面。然而,現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新生研討課,鮮有探討其在高職院校的應用研究。事實上,高職院校同樣面臨著新生適應問題,也有必要引入新生研討課,促進新生的新階段轉換。
(三)新生研討課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大一是新生從高中過渡到大學的關鍵階段,對大一新生開展思政教育的效果關系著新生整個大學階段的意識形態、公民素養、道德養成、持續發展。新生研討課作為一種面向新生開設的課程,也必然承擔著對大一新生實施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同時,由于新生研討課提倡小班化教學,因而比較容易把思政教育元素在相關教學中滲透??梢哉f,新生研討課是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的一種理想載體,有助于強化高職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施效果,有助于彌補專業類課程思政實施不足的問題,從而形成協同效應,進一步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形成。
二、新生研討課的思政教育價值
新生研討課作為現代大學新生教育的創新舉措與重要載體,已成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新生研討課從一般課程邏輯的全方面與全過程都蘊含或體現著思政教育價值。
首先,從目標層面來看,注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相較于研究型高校的研討課更注重新生學術性與適應性轉換而言,其更側重于促進新生專業性與適應性轉換。課程的總體目標可概括為引導新生適應大學學習與生活,培育基本的人文素質與專業素養,促進思維方式轉變、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完成大學生角色的轉換。可以說,新生研討課“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目標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多樣性與建構性;同時兼具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價值理性追求是其應有之義。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相契合,是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手段。
其次,從內容層面來看,高職院校新生研討課根據其課程目標的側重,通常包括素質教育類、專業導航類。即便是同一類新生研討課,也沒有統一而固定的課程內容,而是由授課教師結合學校特色、專業特點、個人特長與經驗以及學情實際,選定教學主題,制訂教學大綱、授課計劃等。然而,不論是哪種或哪門新生研討課,其開放性的課程內容中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值得被關注與挖掘。例如,素質教育中的道德品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文化觀、公民意識、家國情懷、責任感、理想信念、國家安全意識、擔當意識等元素;專業導航中的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協作共進、追求卓越等精神元素。
再次,從組織層面來看。新生研討課采用小班化研討型的教學組織模式。研討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問題、完成任務或項目為中心。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把思政元素在相關內容中講授透徹,便于引導新生對知識背后的價值、邏輯、精神等進行深入思考與交流,從而更好地將正向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等傳遞給新生。
最后,從評價層面來看。一般而言,新生研討課對學生的評價或考核,由平時課堂表現考核和期末學習總結考核兩部分組成。這種評價方式與思政教育強調的定性考評相吻合。
三、新生研討課的教育效力
如前所述,新生研討課中蘊含著思政教育價值,這是應然層面的分析論證。然而,具有這樣的思政教育價值,并不代表就能發揮相應的教育效力。新生研討課作為高職教育領域較新的一種課程形式,其在素質培養與專業導航方面的教育效力如何,是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本文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新生研討課教學實踐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學院于2010年開始面向全校大一新生開設新生研討課,是國內最早設置此類課程的高職院校之一。至今累計開設了《網絡信息安全與國家安全》《我愛發明》《說事——論說家事國事天下事》《走進中國制造2025》《項目管理與職業人生》《創新思維訓練》等不同主題的新生研討課100余門次,選課學生4000余名。該課程實施效果顯著,受到師生好評,得到《中國教育報》等社會媒體的關注。
為從客觀上全面了解新生研討課的教育效力,本項目研究團隊采用多種途徑收集數據,即借助問卷調查法、專題訪談法、經驗交流座談法等多重方法,通過多樣化的信息和資料來源,確保對研究數據的相互補充和交叉驗證[12]。
(一)問卷調研
1.學生問卷
參考國內外相關問卷、量表,結合高職課程教學與學生特點,研究團隊編制了新生研討課教育效力調查問卷。為保證問卷的有效性與科學性,前期發放100份問卷進行試測,并結合相關專家、領導及一線教師的建議,不斷進行修改,確保內容效度。問卷主要涉及課程感知度、教學滿意度、學習效果三個維度,滿意度涉及對教學組織形式、目標、內容、方法等的評價,學習效果涉及對學生專業了解、學校與專業認同、自主學習能力、協作能力等的幫助程度。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計分方式,“非常符合”程度賦值5、“比較符合”程度賦值4、“一般”程度賦值3、“不太符合”程度賦值2、“非常不符合”程度賦值1。同時,利用克隆巴赫內部一致性系數檢驗問卷的可信度,如表1所示,各維度及整體問卷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8,問卷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
采用隨機抽樣方式,對選修2017至2019學年新生研討課的共計1091名新生進行了問卷調研,涉及到工科、商科兩類不同學科的6個二級學院。從表2均值統計可以看出,課程教學滿意度以及學習效果均達到較高程度(均值>4)。綜合最后開放式主觀題的作答發現:大部分新生對研討課給出很高評價,認為這種課程教學模式新穎,鍛煉了自身多方面能力,對自己的公民素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有利于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與生活。不少學生提出希望學校能開設更多類似課程;也有學生提出一些改進建議,主要集中于希望教學場所更加靈活、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課堂研討互動更加豐富等方面。
2.教師問卷
教師問卷主要涉及教學實施自評、教學效果自評兩個維度;教學實施自評涉及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目標、內容等方面,教學效果自評主要評價對學生專業了解、認同感、學習積極性、協作能力等的幫助度以及對自身教學創新、其他課程教學、生涯發展等的促進作用。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計分方式;同時,利用克隆巴赫內部一致性系數檢驗問卷的可信度,如表3所示,各維度及整體問卷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85,問卷具有較高內部一致性。
采用隨機抽樣方式,對67名研討課授課教師進行問卷調研。調查結果顯示,授課教師對新生研討課教學實施及教學效果自評均達到較高程度(均值>4),如表4。綜合最后開放式主觀題的作答,大多數教師在研討課教學中都采用了新的教學方法,以人文素養培育或專業引導為主要教學目的,采用小班化組織形式,教學目標設置明確、內容選擇與組織科學、場所安排合理、空間布置有效、時間進程安排合理、課堂氛圍營造充分、資料資源豐富、活動開展多樣、考核方式多維,并基本能根據學習結果的監控和反饋對教學方法、進程等進行持續改進。通過研討課教學對新生的價值、認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成長都產生積極影響,促進了他們新階段的學習與生活;也有利于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創新意識與能力,促進教學生涯可持續發展;還有利于推進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整體進程。
(二)訪談與座談
其一,半結構化訪談。為進一步了解新生研討課實施的教育效力與存在的問題,集思廣益以改善教學,研究團隊對10位專業負責人進行了專題訪談,并將訪談記錄整理成書面形式。其二,經驗交流座談。為更進一步總結課程實施效力、反思問題,研究團隊組織新生研討課授課教師與學生開展經驗交流座談會,并詳細記錄座談內容。
調查訪談發現,不論從專業負責人、授課教師還是學生視角,新生研討課的整體教育教學效果明顯,在新生素質培養、專業引導、價值引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有專業負責人談及:“以本學期為例,我們專業開設了四門新生研討課,即《你來說,我來聽——職場演講與口才訓練》《生活中的經濟學漫談》《大學讀什么怎么讀》《創新思維訓練》,從幾位老師的教研活動交流、課程總結與學生課堂表現、課程作業中,可以看出新生的表達溝通能力、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邏輯思維、批判性與創新思維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庇薪處熖峒啊巴ㄟ^《自動化輕松入門》這門課,學生對專業有了一定了解,不覺得專業課深不可測,有進一步深入學習專業課的興趣了”“我在新生研討課教學中,注重從行業背景、學生興趣、社會責任與擔當等方面出發,逐步引導新生們愛國敬業,從課堂表現與課程作業中可以看出學生在這方面有意識、有成長”。有學生反映“通過《網絡信息安全與國家安全》學習,不僅掌握了網絡安全知識,認識到信息化社會中網絡安全的重要性,而且培養了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進而喜歡上了計算機類專業”。
此外,座談會教師也反饋研討課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課程教學頂層設計缺乏、教學場所受限、研討式教學開展不充分、課程思政融入不夠、課程影響延續性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
四、新生研討課發揮思政教育效力的課程建設策略
多種途徑的調研數據都反映出新生研討課能夠發揮較強的教育效力,這其中就包括培養政治認同、學校與專業認同、基本文化素養、學業與職業規劃意識、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自我管理與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精神等多方面的思政教育效力。要更好地發揮新生研討課的思政教育效力,助推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取得有效性、創新性進展,需要從課程頂層設計、課程實施、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等方面作較為系統、深層次的思考。
(一)加強設計,健全新生研討課課程思政目標與內容
雖然目前新生研討課在一些高職院校中得到了實施,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了作用,但總體而言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結構體系,也尚未具備較為明確與健全的課程思政目標與內容。不少課程完全由教師憑主觀經驗設置目標、內容,存在一定隨意性,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課程自身的良性發展與教育效力的持續有效發揮。因此,需要從院校層面加強課程頂層設計與規劃引導,探索更加科學的課程開發模式,構建課程體系;針對素質教育、專業導航等不同類別的新生研討課,明確課程思政實施的重點,健全課程思政目標體系;對接《綱要》,挖掘每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實、優化課程思政的內容供給。
(二)完善教學,暢通新生研討課課程思政“主渠道”
課程思政只有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落地。要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新生研討課課堂教學的各環節,暢通研討課課程思政的主渠道。首先,研討課團隊要加強教學研討與交流,協同創新與完善教學設計,探索課程思政元素的載體與方法,將思政元素與知識、技能有機融合。其次,研討課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啟發式、引導性與反思性教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注重思想啟迪;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與協作;教學場所不限于教室,增加學生的直觀體驗;創新教學方法,靈活選用主題發言、課堂討論、名家講座、交流展示等多種方法;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實現價值引領。
(三)強化管理,保障新生研討課課程思政落實有力
為使新生研討課課程思政落實有力,高職院校應從多方面強化課程教學管理。其一,學校教務部門牽頭出臺新生研討課與教學管理方面的制度,完善課程建設與教學實施指導性意見,將課程思政落實到研討課的課程標準編制、授課計劃制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方面。其二,學校及院系教務部門、思政教學部門、教學質量管理部門等加強對研討課課程教學文件、教學資源等的指導與檢查,定期安排聽課、與師生開展座談會等活動,推動課程思政貫穿于新生研討課教學研討、課堂教學等各環節。其三,學校教務部門、人事部門等層面加強對研討課授課教師的培訓指導,具體可通過專家講座、典型案例共享、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進行。
(四)創新評價,促進新生研討課課程思政持續改進
對新生研討課課程思政的評價主要從教師、學生兩方面考慮。應當設計更加全面、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發現亮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下一步改進思路、出臺支持措施。一方面,通過觀察學生課堂狀態和課外實踐表現、考察作業質量、課后調研等途徑,考量學生在政治認同、專業認同、核心價值觀、文化素養、學業與職業規劃、職業道德等方面是否有所長進;另一方面,評價考量研討課授課教師在課程建設與教學設計中落實課程思政的程度、所授課程的思政元素是否挖掘充分、教學實施過程中是否有機融合了“德育”與“智育”、其課程教學對學生的思政狀況乃至自身的持續發展是否產生了積極影響[13]。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Z].教高[2020]3號,2020-05-08.
[2]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Z].教職成[2020]7號,2020-09-16.
[3]郭慧,李峻峰.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及改革建議[J].職教論壇,2020(7):163-167.
[4]劉俊霞,張文雪.新生研討課:一種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5]黃愛華.新生研討課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4):58-60.
[6]陳犖,吳秋云,熊偉,景寧,劉露.基于建構主義的新生研討課教學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4(4):76-79.
[7]徐小軍,潘存云,張湘.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教育理念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29-31.
[8]史力鈞.地方高?!靶律杏懻n”模式與管理研究——以廣西大學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3:42-45.
[9]旋天穎,黃偉.大學本科新生研討課的經驗與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4(2):33-36.
[10]聶晨曦.高校轉型教育中的新生研討課建設——以江南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3):38-42.
[11]曹陽,鄭倫楚.通識教育改革進程中新生研討課的創新探索與效果評估[J].中國大學教學,2019(1):56-60.
[12]朱正浩,姚奇富.教學交互、網絡擴張與職業能力建構——新生研討課提升職業能力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職教論壇,2019(2):52-59.
[13]項波,吳仰祺,楊路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4):152-155.
Research and Prospe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reshman Seminar to Exer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Tang Zhengling, Hu Huifang
Abstract ?At present, whi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chieved results,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and innova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effect of freshme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ideology, civic literacy, moral 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university stage. The freshman seminar is a small-class seminar for freshmen, with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of a new stage. It is an innovative measure of modern university freshman education; it also undertakes the task of freshm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small-class teaching mode makes it to be an ideal carri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freshman seminars all contain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actice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terviews, seminar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it is concluded that seminars can exert a strong educational effect; in order to better exert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systematic and in-depth thinking is required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other link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reshmen semin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uthor ?Tang Zhengling,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Hu Huifa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作者簡介
唐正玲(1989- ),女,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寧波,315012);胡蕙芳(1976- ),女,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與社會服務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基金項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新生研討課的課程建設與實踐——基于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行動研究”(jg20180630),主持人:唐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