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向偉 劉雪 唐瑗彬



摘 要 中職學校一體化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中職學校開展專業教學的重要形式,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開展一體化教學,教師是關鍵。對廣西30所中職學校的300位教師開展調查發現:中職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整體處于中等水平,實踐能力和個性特質兩個維度表現較好,教學能力、教研能力、知識背景維度相對較弱。為此,應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和院校深度融合的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健全中等職業教育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現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構建校企學習共同體,實現中職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教研能力提升;參與教師學習社群,實現教師自我提升。
關鍵詞 中職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一體化教學;教學勝任力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08-0048-07
當前,以智能制造技術為核心的產業轉型升級正在加快推進,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增加,對其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包含機械制造、加工技術、機電技術應用等29個專業,是與現代智能制造業發展聯系最緊密的專業。在“中國制造2025”發展目標指引下,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需要深入推進變革與升級,以培養出更多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2013年,教育部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人社部發布的《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標準》(以下簡稱《教師標準》),均以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學校管理重點。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指出,目前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還存在專業化水平偏低的問題,尤其是同時具備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短缺,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
一體化課程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是符合中職學生學習習慣與特點的教學形式,要求教師具有“雙師素質”,但目前一體化教學開展還面臨資源供給不足、課程教材滯后、教師素質不高等問題,而教師素質更是最難解決的基礎性問題,是關系一體化課程質量的決定因素[1][2][3]。關于教師教學勝任力的研究領域多集中在高校,研究內容主要聚焦于模型與指標的構建研究[4][5],基于指標構建后的實證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分析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要素,以此探查其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并提出針對性優化策略。
一、評價指標構建
教學勝任力是指能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高標準完成教學,體現教學水平的能力,是優秀教師所具備的教學特征。本文以教學勝任力模型[6]為研究基礎,通過文獻分析法總結出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評價指標內容。具體步驟如下:
一是政策文本分析。分析我國出臺的關于中職教師標準的相關文件,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標準(試行)》等,得到評價體系維度4項及評價指標20項。
二是Meta整合文獻分析。對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相關文獻進行檢索、計量分析后,采用Meta整合對收集的1663篇文獻進行分析,確定評價體系維度,并提取相關能力指標254項。
三是指標優序對比權重優化。運用優序對比權重分析方法計算以上274項能力指標,選取權重值前60%作為評定指標初選內容。
四是專家咨詢評價體系指標修正。以專家打分的形式對評價體系進行修正,調查專家對評價體系的看法,反復征詢、歸納、修改,最后匯總成專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為評價體系確立的結果。
通過以上四個步驟構建了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評測指標,包含知識背景、教學能力、實踐能力、教研能力、個性特質5個維度39項能力指標。其中,知識背景(A)維度下指標使用A1-A5表示,教學能力(B)下指標使用B1-B12表示,實踐能力(C)下指標使用C1-C9表示,教研能力(D)下指標使用D1-D5表示,個性特質(E)下指標使用E1-E8表示,見表1。
知識背景(A)是機械專業所從事的具有特定專業的實踐工作的基礎,只有具備一定學科專業知識水準,教師才有可能進行有效教學。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教師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專業的最新成就和發展趨勢,并且涉獵一些相鄰學科的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教學能力(B)是機械專業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采用特定的方式有計劃、有組織地運用教材從事工程教學活動的能力。實踐能力(C)是機械專業教師按照個體發展和社會需要,采用相應的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能力,其效能主要通過培養和指導學生來實現。教研能力(D)是從事科學研究活動中必須具備的、直接影響科學研究效率的各種生理、心理和行為條件。個性特質(E)是教師在教育活動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氣質、性格、能力、興趣等品質特征的總體傾向性。
二、現狀調查
(一)研究對象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急需大量制造業人才來保障廣西區內及合作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加強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是職教事業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廣西職業教育亟須高質量的職教師資。基于此目的,研究團隊對廣西178所中職學校進行深入分析后,確定了30所中職學校作為調查對象,覆蓋不同市區、不同辦學水平學校,每所學校選擇10名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探查廣西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的真實現狀。其中,地區分布選擇南寧(6所);梧州、賀州(3所);來賓、河池(3所);桂林(3所);柳州(5所);百色、崇左(3所);貴港、玉林(4所);北海、欽州、防城港(3所)。共涉及八大區域14個城市;辦學水平選擇廣西自治區教育廳評定的不同星級中職學校[7],包括五星學校5所,四星學校11所,三星學校7所,二星學校6所,一星學校1所,鑒于五星、一星學校樣本量較少,結合調研需要將五星、四星學校合并作為一級,三星為二級,二星、一星合并為三級。調查對象基本信息見表2。
(二)調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依據評價指標設計Liket 6分評分量表,向30名被試教師發放電子問卷進行初測,Cronbachs α系數為0.953,維度間相關系數為0.790~0.313,大多集中在0.5左右,信度、效度較好。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對廣西區內30所中職學校正式發放問卷300份,每所學校10份,其中有效問卷300份,有效率為100%。量表所得數據選擇 SPSS 23.0和Excel 2010軟件統計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廣西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整體處于中等水平
如表3所示,從維度得分結果看,知識背景維度得分為4.4073,教學能力得分為4.6394,實踐能力得分為4.6078、科研能力得分為4.4753,個性特質得分為4.6192,綜合表現得分為4.5498,折合百分制得分為75.83分,處于中等水平。
(二)廣西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各項指標得分呈現出不均衡性
根據對300名教師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廣西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指標得分情況如圖1所示,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指標得分存在不均衡現象。排在前9位的指標分別為A3、B6、B11、E2、E7、C4、B9、C5、A2、B12,其勝任力得分范圍在4.99~4.72之間(百分制:83.15~78.67分),說明在教師教學工作中,該指標能力基本達到一體化教學要求;處于中等水平的指標居多,分值在4.7~4.5之間(百分制:78.3~75);排在后9位的指標分別是D3、E4、E3、B10、D1、D5、A4、A5、A1,其平均得分在4.45~4.04之間(百分制:74.17~67.3),這些指標均制約或阻礙著教師教學勝任力的發展。
基于調研目的及調查結果不均衡現象,本調查將指標按其得分排序劃分為良好(A3~A2)、中等(B12~C8)、一般(D3~A1)三個層級,使分析結果更具針對性。
1.實踐能力維度表現最佳
如表4所示,實踐能力維度指標共計9項,良好層級指標2項:C4、C5;中等層級指標7項:C9、C2、C6、C3、C7、C1、C8;無一般層級指標。維度內所有指標都在中等及以上,整體表現良好。
2.個性特質維度表現中等
如表5所示,個性特質維度指標共計8項,其中良好層級指標2項:E2、E7;中等層級指標4項:E6、E5、E1、E8;一般層級指標2項:E4、E3。各指標分布于良好、中等、一般三個層級中,結合均值得分分析,基本達到中等水平,得分情況相對理想。
由維度指標標準差得分可知,教師在社會服務能力(E4)維度得分差異明顯(標準差為1.135),可能原因在于被試教師所處地區學校開展的行業咨詢服務、技術服務及社會培訓項目等實施效果不佳,不利于拓寬中職學校社會服務功能。
3.教學能力維度差異明顯
如表6所示,教學能力維度包含12項指標能力,其中良好層級指標3項:B6、B11、B9;中等層級指標8項:B12、B7、B8、B3、B5、B4、B1、B2;一般層級1項:B10。能力指標大多集中于中等層級。標準差值得分方面,教師的“職業化”情境創設能力(B1)、情景再現能力(B2)、技術科學勞動科學知識(B3)、加工制造專業知識(B4)、實踐講解能力(B8)、工程科技與教學結合能力(B12)6項得分差異明顯(標準差高于0.8),說明雖然該類指標均值較高,但仍存相當一部分能力水平欠缺的教師,使得得分參差不齊、差異明顯。
教學能力維度6項能力指標表現差異如此之大,說明教師在進行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對以上6項能力運用頻率低,對教學大綱的掌握程度不夠,導致能力提升出現障礙。知識能力方面欠缺,則表現在閱讀書籍數量偏少,缺乏系統化學習,而專業知識影響教學能力的提升,對于中職學校的專業建設更具關鍵性作用。同時,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出嚴格考驗,教學能力的加強是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現狀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教研能力維度較為薄弱
如表7所示,教研能力維度包含5項指標能力,其中中等層級指標2項:D4、D2;一般層級指標3項:D3、D1、D5;無良好層級指標。一般層級指標居多,得分表現不佳。標準差值得分方面,教師在獲取、利用開發課程資源能力(D1)、學術敏感性(D5)2項指標得分差異明顯(標準差高于0.8),結合均值得分情況可知,各指標表現均不樂觀,與其他維度相比,教研能力為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首待提升的能力群。
教師教研能力欠缺,說明在長期的專業教學中,教師缺乏對教學經驗的總結,不擅長通過教學研究來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撰寫教研、教改論文的數量偏少、質量不高,研究強度和對教學研究課題重視不足,難以形成學校的專業特色。在教師能力的范圍內,對加工制造類專業的課程教學和實際問題的觀察、解釋、總結能力不強,在教學改革研究中不夠活躍,承擔教學改革項目偏少。
5.知識背景維度兩極分化
如表8所示,知識背景維度指標共計5項,其中良好層級指標2項:A3、A2;無中等層級指標;一般層級指標3項:A4、A5、A1。得分兩極分化,均值得分在5個維度中最低,說明知識背景維度中部分能力指標已經嚴重影響教師一體化教學整體勝任力。
本維度良好層級指標得分說明,廣西中職學校努力招聘和培養具備高水平專業素質的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具備企業實踐經驗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巨大。而專業影響力(A1)、職稱結構(A4)及企業工作經歷(A5)3項能力指標表現情況說明,目前存在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校企雙向流動不暢,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數量不足等問題。
(三)廣西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發展的影響因素
1.學校所屬區域差異對一體化教學勝任力影響顯著
以學校所屬區域為分組變量對樣本進行分組,考察廣西區內不同區域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經單因子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區域教師在各維度得分的差異情況,見表9。
檢驗結果表明,不同區域的中職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教學勝任力在知識背景、教學能力、實踐能力三個維度差異顯著,顯著值分別為0.022、0.007、0.032(p<0.05);結合指標均值得分可知,南寧、柳州、桂林三個區域得分較高,梧州、賀州和貴港、玉林兩區域得分較低。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南寧、柳州等地經濟相對發達,工業企業聚集,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經歷豐富,教師具備更強的項目參與經驗,指導學生下企業、下實訓基地鍛煉等復合型能力更強,專業知識、技術科學等知識利用率高,對一體化教學勝任力的提升幫助更大。另一方面,近年來,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法規來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但在實施過程中,僅靠大方向政策方針,地方和學校難以把控執行力度,通知下發執行有所側重,導致相關補助、培訓項目針對性不強,產生不同的實施效果。例如,《廣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重點項目》資金投入匯總報告顯示,教師隊伍提質增量工程為除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教育開放發展工程外資金投入最低項目工程,對于中職教師培養投入的精力、財力明顯不足。
2.學校辦學水平差異對一體化教學勝任力影響顯著
以學校星級為分組變量對樣本進行分組,對廣西不同星級中職學校的被試教師進行差異性分析,不同星級學校教師在各維度得分的差異情況見表10。
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星級的中職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及個性特質四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顯著值分別為0.000、0.002、0.038、0.000(p<0.05)。這說明教學勝任力高低與所在學校星級顯著相關,星級越高,能力指標得分越高。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第一,不同星級學校在師資培訓制度及考核政策方面存在差異,部分學校存在培訓定位不清晰問題,使培訓實效大打折扣;第二,多數中職學校的辦學歷史并不長,對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統籌規劃和組織指導,盲目模仿他校,忽視了獨有專業建設特色,學校文化氛圍有待提升。
3.教師教齡差異對一體化教學勝任力影響顯著
以教齡為分組變量對樣本進行分組,對不同教齡被試教師進行差異性分析,分為1~5年、6~10年、11~15年、16年及以上四組,經單因子方差分析得到不同教齡教師各維度得分的差異情況,見表11。
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教齡的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教學勝任力在知識背景、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個性特質四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顯著值分別為0.000、0.000、0.028、0.022(p<0.05)。針對教齡特點進行差異分析發現,中職教師的職業發展是一個動態而漫長的過程,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學校管理者應當加強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和需求理論的研究,摸清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成長的資歷特征,轉變管理理念,制訂長期的教師培養規劃及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并根據其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給予不同的激勵措施,促進教師成長。
四、結論與建議
(一)廣西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發展中的問題
1.中職教師培養培訓體系不完善
學校的相關考核體系決定了教師職稱考核路徑是否順暢,工作績效、激勵機制等考核機制制約著教師的積極性,對教學工作的責任感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的提升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的協調與配合才能取得實效。目前,中職師資培養與培訓體系還不完善,校政企合作效能尚未充分發揮,制約了職教師資教育生態的構建。
2.教學與實踐能力不強
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基本達到良好水平,但結合教師教學能力維度得分不難看出,雖然中職教師掌握了一定的學科理論知識,但教學實踐知識仍有待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應用障礙,究其原因是教師進行的職后培訓及企業實踐總體效果不佳,未能很好地將培訓知識轉化為實踐性知識,不能指導教師更好地開展專業教育教學。
3.教學研究支持匱乏
調查結果表明,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教研能力普遍偏低。教研能力是在教師具備一定教學、實踐能力之后發展的能力。從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教研能力維度表現來看,教研能力的發展除受以上能力因素影響外,研究支持是制約中職教師勝任力提升的重要原因。而中職專業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缺乏資金、平臺等方面的支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之間也缺乏良性的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和實質性討論不足。
4.教師自我提升積極性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知識背景維度是教學勝任力中得分最低的,指標得分呈兩極分化。教學勝任力作為表征教師教學水平的能力特征,除外在影響外,自身內部原因才是教師能力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認知水平,決定其教學勝任力水平;對專業發展的認知水平,決定教師職業發展的高度。知識背景維度得分偏低,說明教師對提升教學勝任力和職業素養缺乏足夠重視,自我提升積極性不高,因而影響了個體發展,拉長了專業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等優秀教師的成長期。
(二)廣西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教學勝任力提升建議
1.構建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專業發展機制
《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雙師型”教師資格準入、聘用考核制度,使教師職業發展通道暢通,待遇和保障機制更加完善,職業教育教師吸引力明顯增強,同時強調“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要與“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要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和院校深度融合的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健全中等職業教育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針對年齡、學歷、職稱等方面差異,鼓勵中職學校開展帶頭人指導下的教師個體專業發展路徑探索,在專業內或者校內構建起一支由“雙師”素質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及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物構成的金字塔型師資隊伍,提升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一體化課程教學勝任力整體水平。
2.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現校企人員雙向流動
中職學校所開展的大量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實踐課與職業體驗課等,要求職業院校教師除具備一般教師素養和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具備專業實踐能力、工作場所崗位技能,即所謂的“雙師素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豐富加工制造專業知識、增強企業實踐經驗、提高社會專業服務與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企業實習鍛煉提升教師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把握能力,結合企業生產、服務需求,提升學生就業擇業的適應性。邀請企業能工巧匠兼職和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來開展實踐教學,推動形成“固定崗+流動崗”“雙師結構+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學團隊。
3.構建校企學習共同體,實現中職加工制造專業教師教研能力提升
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要求。中職教師既要有教學研究能力,還要具備技術創新能力。要鼓勵校企共建教師學習共同體,開展反思實踐、互動交流,在學校教師和企業員工培訓、課程開發、實踐教學、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推動教師立足行業企業,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
4. 參與教師學習社群,實現教師自我提升
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走向智能化。中職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可根據實際學習需求,自主加入線上或線下跨專業學習社群,了解最新業態,掌握最新教育技術,從個體學習走向協同學習,實現個體專業發展的“自組織”。線上社群會以定期發布、成員共享等形式推送線上教學資源,加工制造類專業教師可根據需要自主選擇、自由學習,實現教師發展進入“自適應”階段。學習社群支持教師發布個人反思,對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思考,尋求解決方案,達到“自探索”階段。教師學習社群通過同質群體分析,將社群成員與區域內其他同年齡、教齡、學科、學段、學歷、職稱等條件的教師進行排名比較,提供定制化診斷報告,激發教師的學習積極性與自我提升動力。
參 考 文 獻
[1]莫桂芳,汪德榮.廣西中職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J].職教通訊,2019(24):1-6.
[2]何先應.略論高職“理實一體化”教學面臨的七大問題[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0(3):71-73.
[3]梁梅,李鵬.廣西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策略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2(5):75-77.
[4]何齊宗,熊思鵬. 高校教師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7):60-67.
[5]顏正恕.高校教師慕課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6):104-111.
[6]MCBER,HAY. Research into teacher effectiveness:a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R].Dfee,2000.
[7]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星級認定辦法》的通知[EB/OL].(2018-11-01)[2020-10-10].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 58179/t3124087.shtml.
Current Statu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Integrated Teaching Competencies for Teachers of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Maj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a Survey of 30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Guangxi
Mou Xiangwei, Liu Xue, Tang Yuanbin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talents. Teachers are the key to developing integrated teaching. A survey of 300 teachers from 30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Guangxi found tha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competency of the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generally at a medium level, and the two dimensions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perform well, while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dimensions of ability and knowledge background are relatively weak.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is coordinated and manag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deeply integrated with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academies,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study integration, and realize the two-way flow of school-enterprise personnel; build a school-enterprise learning communit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 to realize teachersself-improvement enthusiasm.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major; integrated teaching; teaching competency
Author ?Mou Xiangw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 Liu Xue, teaching assista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llege of Qingdao Harbour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Tang Yuan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College of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作者簡介
牟向偉(1982- ),男,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桂林,541000);劉雪(1995- ),女,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助教;唐瑗彬,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澳門城市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項目
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雙一流背景下教育碩士(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與實踐”(JGY2019037);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廣西職業教育普職融通研究”(2016ZZC005),主持人:牟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