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玲
【摘要】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主動、很活躍的心理因素。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們一旦對英語產生了濃厚興趣,就會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的學習活動中,這樣的學習和記憶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本文就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可行性展開探討,特從營造氛圍、創設情景、創新形式幾方面進行闡述,強調激趣學習之重要性。
【關鍵詞】激發;學習英語;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基礎的學習動力和源泉。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即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倍d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些事物或進行某些活動的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很主動、很活躍的心理因素。在英語學習中,小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了濃厚興趣,就會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的學習活動中,這樣的學習和記憶也是最有效、最持久的?!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但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筆者在進行“全程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做了多方面的嘗試。
一、營造氛圍,激活課堂
英語學習,具有很強的交際性。為了體現其交際性,在教學時,筆者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為學生搭建聽英語、說英語的學習平臺。
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有可能提高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興趣,達到綜合運用并進行交際的目的。上課時,筆者注意營造氛圍,激活課堂,尤其是盡量使用全英教學,讓學生多聽,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英語。如,用英語發出指令:“Listen to me carefully! Open your books at page… In English, please. Are you ready? Be quiet, please. Any volunteers? Come and 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 Pay attention to your spelling. Think it over and try again…”這些課堂教學用語的反復運用,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訓練;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完成練習、朗讀等各方面表現得比較精彩,筆者會引導學生用“Good! Very good! Good job! Excellent! Great! That's interesting! Well done! …”等用語進行自主評價;假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遇到了困難,筆者便會暗示學生使用 “Who can help me? … will you please help me? …”等用語自主地向同學尋求幫助。學生通過反復地說、不斷地練,成功感愈來愈強,自信心越來越足,在愉悅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角色扮演也是提高學生交往興趣的好辦法。筆者精心把課室的一角設計布置成商場、農場、車站等場景,稱之為“英語角”。 每次上英語活動課,筆者都讓學生根據設定的內容到“英語角” 里去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并結合自己所學的英語進行會話。學生在自主編對話、組織短劇表演等的活動中獲益良多。
如此一來,既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大大增強了學生說英語的信心。
二、創設情景,激發欲望
學習母語和學習外語,對學生而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鑒于語言環境的制約,學習英語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設計教學情景,將學生置于比較逼真的情景中,讓學生輕松、愉快、自然地運用英語并掌握英語,從而大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欲望。
每上英語課,筆者都認真組織好材料,創設一些既與教材內容相符,又與小學生生活較為貼近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直觀體驗,有如身臨其境,使之產生共鳴。如,在教“smelly, tender, juicy”時,筆者把洋蔥切成小片,讓學生聞一聞。當學生捂著鼻子,把臉轉過一邊去時,筆者適時說:“Look at the onion, it's smelly.”然后,筆者又舉起了一條已經洗干凈的黃瓜,讓學生嘗一嘗。當學生一口咬下去,發出“咔”的一聲時,筆者馬上大聲地說:“Look at the cucumber, it's tender.”最后,筆者舉起一個又紅又圓的西紅柿,對學生說:“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omato? Is it tender or smelly?”當學生正在猶豫不決時,筆者拿出一個透明的盒子,用手把西紅柿一捏,那西紅柿的汁馬上流出來。學生都情不自禁地“哇”一聲,筆者又適時地用英語描述:“Look at the tomato, it's juicy.”在這教學過程中,筆者用了學生熟悉的蔬菜來設置情景,還讓學生通過用鼻子聞、用嘴巴嘗和用眼睛看等的方式參與到教學中,使課堂更鮮活、更有趣味,學生參與的熱情空前熱烈,本課的單詞學習也就水到渠成。
真實有趣的情景能像磁鐵一樣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說英語的欲望。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學習興趣隨之油然而生,教與學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創新形式,激發動機
在英語教學中,需要學生識記的東西很多。學語法、記單詞十分枯燥,如果還逼著學生死記硬背,只會起到事與愿違的效果。因此,標志著想方設法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讓他們通過(下轉第39版)? ? ? ? (上接第38版)聽聽做做、唱唱玩玩,在不自覺中“習得”英語。
(一)唱中學
馬克思說:“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倍枋怯萌寺暢雠c語言結合的音樂。洛扎諾夫在他提出的暗示教學中就特別強調音樂的作用。他認為,當我們舒舒服服坐著聽音樂時,盡管身心特別松弛,但在我們身上卻同時展開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和超級的內心活動,這時候,精神狀態在形成,自由聯想在奔馳,觀念、情緒在起伏,創造力在活躍。這時候學到的知識記憶特別牢固、特別持久。根據實驗獲得的結果表明,有音樂伴隨的教學和沒有音樂伴隨的教學相比,前者比后者記憶有效率高2.17-2.50倍。由此可見,音樂對于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利用英語歌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渲染課堂氣氛并傳授相應的歌曲內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在學習跟別人打招呼那節課,筆者就利用Hello這首英文歌曲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內容。筆者深知,假如教師欲創造積極的課堂環境,就必須認同并盡力滿足學生的基本情感或動機需求,而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因此,在他們已經學過了自我介紹的句型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大膽地爭當一名小小“作詞家”,把歌詞中的“I'm Ken.”改成“I'm…”,并且找自己喜歡的伙伴對唱。學生們果然都很珍惜這個表現自我的機會,都相當投入,對句型也是掌握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