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煒明
摘 要:新課改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面改革與升級。文章闡述語文核心素養的特點,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探究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5-0104-02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語文教學中的落實,語文教學重點從傳統的注重常規教學轉變為關注學生發展,注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秉持創新發展的教學理念,在課程設計與內容選擇上,不斷探索與創新,以實現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對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與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策略進行研究和探討,旨在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提供幫助和借鑒。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特點
1.基礎性
對語文核心素養而言,基礎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語文學習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學生學好語文,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才能更好地學習其他課程。因此,教師應按照學生的心理與成長規律開展語文教學,不斷完善學生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夯實學生語文基礎。
2.動態性
學習語文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經過長期積累和培養。因此,對語文核心素養而言,動態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在不同教學階段,教師對語文知識的講解要有所不同,傳授的語文知識要相互聯系,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要具有一定的差異,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動態性。
3.終身性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充分揭示了核心素養的終身性特點。每個人從學習啟蒙,到識字、閱讀,每個階段都在對自身核心素養進行鍛煉和培養,并且會伴隨一生。因此,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具有終身性特征。同時,語文核心素養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結合時代發展特點,這樣學生才能緊跟時代發展,基于社會需求不斷提升自己。
二、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雖然經歷了新課程改革,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習慣于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忽略學生的學習體驗,這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有一部分教師對語文核心素養理解不深刻,認識不到位,在教學中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忽視學生的閱讀需求
當前,在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主宰課堂的全過程,讓學生被動地閱讀文章。有的教師甚至跳過閱讀,直接對文章進行分析,要求學生記錄知識點,剝奪學生的閱讀時間和機會。這種現象與語文學科教學的初衷相違背,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會阻礙學生的知識積累。教師對于閱讀的忽視,會使得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2.教學程序化
有些教師的授課除了照本宣科講解知識點外,就是布置大量的練習,他們認為只有加強練習,才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在講解文本時,他們也大多采用“介紹作者—介紹文本創作的背景—解析字詞—概括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總結寫作方法”這樣的程序化方式,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影響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無法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缺乏學習興趣。
3.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授課時以考試內容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為目標。在這種思想意識的支配下,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部分教師認為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途徑就是考試,忽視學生的思想品質的培養,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一部分教師雖然開始運用多媒體教學,但存在形式化問題,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意圖去學習,即使教師說錯了,學生也不會指出來。在學生心中教師高高在上,和自己不處于同一地位。實際上,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應該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不應該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方法
1.重視學生的課內外閱讀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大都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閱讀體驗,不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不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品質,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缺乏相應的文化品質,在選擇書籍時,容易被低質量的書籍干擾,不能獲得有益的知識,受到良好的熏陶,這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就要重視課內外閱讀。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優秀的課內閱讀文章,認真挑選教學篇目,精心設計導讀內容,帶給學生良好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文化品質。其次,幫助學生選擇課外閱讀書籍,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閱讀高質量的書籍,并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量。第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判斷書籍質量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閱讀大量的優秀書籍,能提高文學素養,豐富語言積累,開闊知識視野,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2.通過賞析美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結合教學實踐,利用“美文”指導學生寫作,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還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教會學生借鑒和模仿。例如,在教學《濟南的春天》一文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對課文的描寫方式、修辭手法進行模仿,讓學生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并對寫作經驗進行總結和積累。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融入文本環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意境。在教學景物描寫類文本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圍繞某一景點、風景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會觀察身邊的環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增加課堂互動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處于不同狀態下的師生個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需求和潛能,增加課堂互動,能夠促進中學語文在全面深化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實現教學方式的改革,對于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改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值得深入研究與實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而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切身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積極互動,還要組織學生進行互動,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互動交流、思維碰撞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為提高互動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在教學《山的那邊》一文時,教師可提出“山的那邊有什么,作者最后在山的那邊看到些什么”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對課文進行多角度分析和深刻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課程改革與創新迫在眉睫。針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忽視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學程序化、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等問題,教師要正確理解新課改要求,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青.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青海教育,2019(02).
[2]石蒼.淺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課堂教學創新[J].內蒙古教育,2019(24).
[3]朱燕.新時期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J].天津教育,2019(20).
[4]黎志龍.新時期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J].語文天地,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