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蕊 李婷



摘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縣域經濟發展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該文通過以河北省132個縣域數據作為樣本進行研究,從基礎條件、結構優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通過熵權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各項指標進行分析驗證,得到各縣的綜合得分和排名,因勢施策,提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熵權法;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我國經濟從改革開放就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并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前期過于注重經濟發展速度,在唯GDP衡量論的傳統經濟衡量模式下,也為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諸如霧霾、生態失衡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在前期經濟綜合良性發展的基礎上以及結合我國在國際中所處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已由經濟高速發展階段轉向了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步入新時代,我國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難以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和產品參與到其中以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不斷涌現的發展協調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對“質”的需求,提出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
縣域雖然在我國的行政區劃里面是較低的層級單位,但習總書記曾說過:“縣一級承上啟下,要素完整,功能齊備,在我們黨執政興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國內學者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宋菲菲等(2020)在研究中指出縣域經濟已經變成了“火鳳凰”,在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發揮重要作用;王芳等(2014)認為縣域經濟發展與空間格局演變有強相關;李慶珍(2017)認為,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劃分層次,并在不斷完善中發展。通過文獻閱讀發現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較多,但針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缺乏綜合、全面的探究,鑒于此,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理論基礎上,深入了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和現實依據,根據發展思路和對策建立指標體系,并進行評價提出針對性對策和建議。
二、河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目前,學術界對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較為熱烈,并從多方面進行指標體系構建,任保平等(2018)認為指標構建應當從城市基礎價新設、教育養老、生態、基本醫療等方面進行;張麗(2019)在研究中提出要注重綠色發展;劉和東等(2019)在研究中從創新角度出發,以創新投入、創新環境、創新產出、經濟總量、經濟結構和經濟效益來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劉麗波(2020)從宏觀角度進行研究,以增長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優化、需求結構升級、效率效益提升、發展環境優化五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谝延袑W者研究以及河北省縣域經濟各相關指標的系統性、層次性和數據可得性,本文構建指標體系如下表。
三、河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方法與過程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的數據是從《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18》和《河北省經濟年鑒2018》中選取的來自河北省的132個縣(區)的相關統計數據,包括縣級市和區,缺失數據以對應指標的均值代替,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二)評價方法
1. 熵權法
熵權法來進行指標權重。它是一種客觀賦權法,根據各項指標觀測值所提供的信息大小來確定指標權重,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也越大。具體計算步驟為:
(1)如果有m個地區的n個指標進行評價,通過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可以構成一個m*n階的矩陣,可以將其記為X={Xij}mn,其中1≤i≤m,1≤j≤n
(2)計算第j個指標下第i個項目的指標值比重pij,其中
pij=(i=1,2,…,m;j=1,2,…,n)
(3)計算第 j 個指標的熵值ej,ej=kpij×lnpij(k=1/lnm)
(4)計算第 j 個指標的熵權wj,wj=(1-ej)/(1-ej),其中∑wj=1
2. 主成分分析法
主要采用的是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運用統計軟件SPSS25.0可以計算出各因子所對應的特征值、累積貢獻率以及最后的綜合得分等數據。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數據標準化。
x=其中和Sj分別為第j個指標的樣本均值的指標差。
(2)計算相關矩陣,計算原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R=(rij)m×m,其中
rij是指標xi和xj之間的系數關系
(3)計算矩陣的特征根、特征向量、特征方程,并求出所有的特征根λ,相應的特征向量tj。
(4)確定主成分的個數,對已經量綱化的數據在主成分定義的新坐標系中得到新數據,即Yj=tkj·x,j=1,2,…,r
(5)確定每個一級指標的得分,并進行排名和綜合評價。
(三)實證分析
將整理好的數據帶入到各熵權法公式中,通過計算得到的結果就是本文所用的各指標占所有體系指標中的權重,具體見表2。
通過各二級指標的權重,可以計算出各一級指標的權重,具體見表3。
從得到的指標體系中可以看出創新基礎這一指標占據的權重較大為53%,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重,也就是說這個一級指標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這也能夠體現出在經濟發展中只有將基本的硬件和軟件準備好,才能有更好的發展,這與“創新是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不謀而合;位居第二的是環境建設,其所占比重為29%,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之處在于全員參與,社會福利的提高可以更加有力地提升人民幸福感,從而營造出一種全民共同為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的良好氛圍,而這正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響應。
根據主成分分析基本思想,運用統計軟件SPSS25計算出各因子對應的特征值、貢獻率等,見表4所示。
表4給出了KMO的值為0.789,根據KMO度量標準可知,原變量是適合因子分析的。同時巴特利球形度檢驗中P值為0.000,可以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性差異,即研究的數據是可以進行主成分分析的。
由表5可知,第一成分的特征值為4.591,第二成分的特征值為1.256和第三成分的特征值為1.176,特征值均大于1,并且三者的累積貢獻率超過60%,可以反映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我們提取前3個成分作為評價的主成分指標,通過回歸公式進行計算,得到綜合排名。
四、結果分析
通過熵權法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縣域綜合排名相比較可以發現,與處于較高發展地位的是邯鄲、唐山和石家莊等地;發展水平中等地位的主要集中在滄州、承德、張家口等地;發展處于較低的是邢臺、廊坊等地。如果排名靠前的縣(區、市)不斷的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不考慮環境的影響,長此以往,定會對環境帶來巨大的損壞。由此可見,在謀求發展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環境因素,加強企業發展路徑監督,制定合理的計劃,堅決避免用消耗環境換來經濟發展的現象。
處在中間層的縣(區、市)大多是擁有自身獨特特色的地區,如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發達的旅游業、養殖業等等,在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背景下,這部分的縣域可以吸引一部分北京的相關企業的轉移發展,從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這些地區優劣明顯,這對于縣域未來發展趨勢是有好處的,可以因地制宜,查漏補缺,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布局謀劃。
排名靠后的這部分地區情況較為復雜,這一部分地區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差,存在比較多的問題,比如優勢特色發揮不夠突出、產業結構混亂急需優化等問題。這一地區可以說無論從哪方面進行評價都處在較低的層次,總體來看,還未激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
五、河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對132個縣進行研究,各層次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發展側重點也不相同。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得分來看,發展的較高層次的縣域,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這一部分地區是成為當前促進河北省經濟快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依托自身的優勢,增強縣域對人才吸引力,同時借助現有的產業體系,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較差的縣域,總是存在創新基礎較弱或環境建設不完善或生活保障不到位等情況,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激發創新的活力,從而才能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建議
針對以上結論,本文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科技部分的資金使用率;拓寬經濟發展渠道,綜合利用各項可利用資源,增強縣域吸引力。(2)重視環境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各地在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要注重環境建設;既要重視傳統行業的發展,又要促進其升級,注重尋找新的核心企業,促進縣域經濟達到新的經濟增長點。(3)與京津對接,加強合作。河北省應該抓住京津冀一體化這個關鍵點,加強與京津的協同合作,利用京津的經濟發展優勢,加強自身活力。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強人才的引進,通過企業合作等方式加強資源的引進,改善人才吸引力弱,發展力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18,53(02):20-34.
[2]秦放鳴,唐娟.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及實現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0(03):138-143.
[3]宋菲菲,宋亞平.縣域經濟的內涵、特征和高質量發展——以湖北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20(02):74-80.
[4]王芳,高曉路.內蒙古縣域經濟空間格局演化研究[J].地理科學,2014,34(07):818-824.
[5]李慶珍.區域經濟視角下云南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7(05):95-100.
[6]任保平,文豐安.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判斷標準、決定因素與實現途徑[J].改革,2018(04):5-16.
[7]張麗,何偉.高質量發展視角下淮安縣域經濟發展實證分析[J].江蘇商論,2019(10):129-132.
[8]劉麗波.基于區域差異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與進程監測[J].統計與決策,2020(08):110-114.
基金項目:河北省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軟科學研究專項“河北省縣域科技創新能力躍升的路徑研究”(20557608D)。
(作者單位:河北地質大學。李婷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