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應用型本科課程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力支撐。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探索課程改革時要圍繞地方應用型高校、應用型本科課程的內涵,正確處理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寬口徑”與“厚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文章對地方應用型高校課程改革進行探索,研究如何開展模塊化課程改革,構建“模塊化”應用型課程體系,配套相應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從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課程改革;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1)01-0076-05
引言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對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作出了決策部署。各地方本科院校開始將目光投向自身,立足實際,為地方服務,對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進行探索。玉林師范學院(以下簡稱玉師)作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要面向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尤其是應用型課程體系改革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一、應用型高校的內涵
(一)應用型高校
大學最基本的職能是培養人才,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多種多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將高等學校分為三種類型:(1)學術性研究型大學,培養拔尖創新學術型人才;(2)專業性應用型的多學科或單科性的大學或學院,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3)職業性技能型院校(高職高專),培養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從事具體工作的職業技術人才[1]。學術型人才是能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人才。技能型人才重在技能培養,這類人才畢業后能直接從事具體的某一項工作。應用型人才介于學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間,都強調培養學生的技能。那么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培養方式和方法上有何不同?首先,我們要明確何為應用型人才。《現代漢語詞典》中“應用”一詞的解釋是:“直接用于生產或生活的”。應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其任務是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知識應用于實踐[2]。應用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的區別在于應用型人才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并且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直接應用于生產實踐,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潘懋元先生對于應用型高校的特征有過詳細論述:第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第二,以培養本科生為主,某些學科可培養專業研究生;第三,以教學為主,同時開展應用性、開發性研究。此外,學校以面向地方辦學為主,某些專業可面向全國[3]。
(二)應用型本科課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落腳點和有力支撐,教育目的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建設和實施。廣義的課程是指受教育者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按照一定的社會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安排。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完善的課程體系來支撐。應用型高校如何才能突出“應用型”的課程特征?潘懋元先生也有過相關論述:應用型本科的課程建設應該要求理論“堅實”,就是理論的科學性很準確、實在,但是不要求過深。具體來說,一個正確的理論擺出來,把它說清楚,讓學生能夠掌握這個理論,就可以了。至于這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構成學派等,就適可而止。應該著重于這個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去[4]。潘懋元先生的這段論述指出了應用型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實用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應突出技術邏輯來系統構建。在課程設置上,以提高應用能力為導向,圍繞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堅持通識課程實用、學科基礎課程適用、技術基礎課程管用、專業課程能用的原則設置課程體系。合肥學院在應用型課程建設上進行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合肥學院是2002年以合肥聯合大學為主體組建的一所新型本科院校,升本以后,借鑒先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經驗,探索培養應用型人才之路,并進行了模塊化課程教學改革,構建了基于能力導向的模塊化教學體系[5]。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在分析某一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或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的基礎上,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構建出以能力為核心的相對獨立的教學單元。模塊化課程各模塊的設計密切聯系崗位需要,突出了能力培養,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應用型課程。
二、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改革應正確處理的幾對關系
在之前的論述中,我們提到了課程的內涵。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是指受教育者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狹義的課程指一門學科,本文論述的課程為廣義的課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處于一定的課程體系中,各課程之間并不是彼此隔離、互不相干,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因此,在進行課程改革的時候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一)處理好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之間的關系
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指揮棒,是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依據,而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的有力支撐,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手段。培養目標解決的是高校培養什么人才的問題,而課程體系解決的是如何培養人才的問題,只有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之間實現良性的互動,才有助于高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會存在這樣的情況:學校的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可培養出來的學生實際工作能力不強,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需要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必須與學校自身的定位及社會的需求相契合,不能與社會需求脫節,這樣制定出來的培養目標才是合理的。而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以人才培養目標作為依據,只有在充分研究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才能確定開設什么樣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如何進行排列組合以支撐培養目標的實現。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是自足地方,服務地方,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專門人才,那么課程體系就應該圍繞人才對應的崗位能力進行相應的設置。
(二)辯證處理“寬口徑”與“厚基礎”的關系
所謂“寬口徑”,即培養的學生具有較為廣博的知識、較寬的視野和較強的綜合能力。在課程的設置上,應科學合理設置通識課程,打造大通識課程格局,將原來的公共基礎課程,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學英語、公共體育以及計算機基礎等課程納入通識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道德品質、身體素質和基本能力。以“博雅”為目標,設置豐富的通識選修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廣泛興趣。所謂“厚基礎”,即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較為扎實。根據潘懋元先生的論述,應用型課程理論知識要“求實”,即準確實在,不要求過深,如何做到理論知識求實,這個度是比較難把握的。辯證處理“寬口徑”與“厚基礎”的關系就是要正確處理好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在構建課程體系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面臨著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占比問題,在學分總數不變的情況下,通識課程占比過大,那么專業課占比就相應減少,如何保證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這些都是我們在進行課程改革時要正確處理好的問題。
(三)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應用型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實用,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是應用型課程改革亟需解決的問題。過去的教學盡管也強調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課時占比也不少,但是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相脫節,過于強調實驗教學,不夠重視實訓教學,重視實驗室建設,較少關注實訓基地建設。實驗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驗證,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實訓教學則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動手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進行應用型課程改革的時候,要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切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近年來,在全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玉林師范學院堅持“地方性、應用型、師范性”的辦學定位,提出了要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奮斗目標,在此基礎上對應用型課程改革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開展了模塊化課程改革。
(一)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玉林師范學院“模塊化”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模塊、專業教育模塊和實踐教育模塊組成。這是從宏觀層面對課程模塊進行的頂層設計。通識教育模塊,包括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道德品質、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專業教育模塊,包括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教育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從事某一行業或職業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和知識,為學生的就業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教育模塊,包括實驗實訓課程模塊、集中性實踐課程模塊和綜合性課程實踐模塊,直接面向就業崗位培養學生從事某一項目的能力,實現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在中觀模塊的建構上,要求各專業展開充分調研,找準本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分析職業崗位對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對主要鏈接的課程,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相應的模塊。以園藝專業(職業群)為例,其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要求見表1。
在微觀模塊的建構上,對中觀模塊進一步細化,具體到某個專業的某一門課程,對每一門課程的能力要求進行分析,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如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方法,會使用文字編輯、電子表格處理等軟件,就要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模塊,針對這門課所要講授的知識點,確定三個教學模塊,即計算機基礎知識、辦公軟件、計算機網絡,按照這三個模塊進行劃分,使整個課程內容精簡、結構清晰,學生能夠輕松上手。
“模塊化”課程體系讓學校開出的課程在模塊內實現有機整合,從而優化了課程體系。
(二)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改革的措施
圍繞“地方性、應用型、師范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采取了多項措施,不斷深化應用型課程改革,通過優化通識課程體系、加強實踐環節、完善質量保障體系等措施,確保應用型課程改革落細、落實。
1.優化通識課程體系
(1)強化通識教育必修課。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公共體育等課程納入大通識的課程體系,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改革、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公共體育俱樂部制改革,推行美育和勞動教育改革,提高公共必修課的有效性,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
(2)充實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校將通識教育選修課分為藝術審美、人文關懷、社會責任、國際視野、科學態度與方法、科學精神與品質、科技與生活、創新與創業、體育與健康九個模塊,拓展通識選修課的領域。同時,引進在線開放課程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斷豐富通識選修課的課程資源。
(3)推行博雅教育。學校成立了通識教育中心,以“博通古今,雅識人文”為教育理念,開設博雅大講壇,并將學生聽博雅大講壇講座納入課程學分進行管理,學生在學習期間需聆聽10~15次講座并提交學習心得,博雅教育的推行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了學生的人文修養。
2.加強實踐環節
應用型人才是能直接將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生產實踐的專門人才,實踐環節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進行應用型課程改革時,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將實驗實訓學時數提高到總學時數的30%,切實保證了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有效開展。
(1)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打破原有的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模式,增加綜合性實踐課程和設計性實驗。以“行業素質+實踐能力+創業能力”為主線,按照“符合行業要求,校內實踐與行業綜合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延伸至生產一線,將教師科研項目和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2)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并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出臺《玉林師范學院創新創業學分認定辦法》,鼓勵學生通過參加課外創新創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來獲取創新創業學分。出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打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將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取得的成果進行學分轉換,納入學分制,激發了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熱情。
3.完善質量保障體系
質量保障體系是推行應用型課程改革的保障。學校構建了多主體、閉環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以教學檢查為抓手,推行“三段式常規教學檢查”,抓好教學過程的動態監督。充分發揮教學督導和教學信息員的作用,并完善網上評教系統,做好課堂評價的監督工作。
四、結語
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進行課程改革探索時要注意辯證處理好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通識課和專業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緊緊圍繞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構建起適合本校校情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為保障應用型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來支持。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周群英.從高校分類的視角看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9(3):4-7.
[2]潘懋元,車如山.略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教育探索,2010(1):10-11.
[4]蔡敬敏.基于能力導向的模塊化教學體系構建[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張琴,玉林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 鄭 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