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霞
【摘? ? 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遣詞造句能力、閱讀寫作能力以及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小學的積累是所有學習階段的基礎,教師在教學當中只有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有效性才是保證學生學習成效的有利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1.096
小學生對很多事物都有好奇心,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塑造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主要培養學生從拼音到識字、從組詞到造句,并且在閱讀上能夠發散學生思維的學習能力。本文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進行分析,以供教研探討。
一、把握學生特質
小學生最本質的特點在于不受約束,喜歡自由,但是與之同在的是好奇心重,熱愛所喜歡的事物。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在低中高三個年級階段的學習成長中,才能逐漸把握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以上特點造就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不同表現,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加以利用和引導。
針對學習困難方面,若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基礎不扎實,知識掌握不牢固,容易形成學習懈怠的思想。此外,語文基礎是閱讀和寫作的根基,不牢固的知識把握容易帶來更多學習困難。教師在教學上應著力解決相關問題,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
針對學習態度方面,學生有貪玩和好奇的特點,應當加以正向利用。從學生角度出發,教師與學生要改進師生關系。教師不僅是教書育人的長者,更應該是學生成長路上的朋友。教師要通過將學生的貪玩和好奇心融合于教學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語文閱讀上。
針對學習習慣方面,學生容易養成拖沓不準時的壞習慣,或者是參考他人的學習狀態,盲目從眾。教師應重視此方面問題,把握學生健康學習習慣,了解學生真正的所思所想,結合實際情況,師生共同塑造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特質是教學中的根本導向,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肯定學生的本質特點,結合實際,改進教學課程設計,形成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的教學模式。
二、創新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有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氛圍。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相關特點,創新傳統教學模式,打造適合學生現代發展、從學生角度出發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重視教學模式,應當考慮兩個方面即教學內容本質和教學設計。
首先,關于教學內容本質,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內容,理解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從而進行教學模式上有效的創新。語文閱讀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文章結構和內容的認識,深入把握主旨思想、文章中心。結構和內容是文章的基礎,學生要從閱讀當中把握文章的大體思路,并且在閱讀過后,思考文章的主旨思想以及中心。對閱讀教學的教學內容本質,教師應該從課程設計上進行創新,包括對閱讀文章結構的劃分,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煉。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和文章朗讀的方法,帶領學生逐步掌握文章。小組討論主要培養學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發揮小組成員的頭腦風暴,深入剖析文章內容。通過分小組對文章不同章節進行朗讀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力,也能在朗讀中進一步掌握文章的語句大意。學生更能夠通過朗讀加深印象,并將閱讀所學運用到自我寫作上。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是一個引領者和節奏把控者,應適時對小組的進度進行了解,把握課堂的整體節奏。
其次,關于教學設計主要講究課程設計上的適配度。小學六年,高中低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學生有不同的思想認識,也有不同的課堂表現。教師應如上文所述,把握學生特質,從合適的教學內容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例如,針對高年級學生,主要需要討論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感悟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而中低年級學生,側重點也相對不同。低年級學生能夠把握閱讀文章的各段落大意,明確文章所述即可。而中年級是小學階段承上啟下的一個時期,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深入淺出地對文章進行教學。具體而言,包括有上課材料準備,課堂參與形式,學生作業布置等。在現在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可結合多媒體對學生的閱讀文章材料進行展示和教學。
例如,視頻資料與PPT講解都可以為學生閱讀文章提供更寬廣的思路,拓寬其認知。而針對課堂形式,則需要保證課堂的有效氛圍營造以及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如通過提問、不同形式的討論以及不同方法展示學生的所想,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應當靈活安排,可以是段落文章閱讀,也可以是模仿寫作等。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導向,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應把握學生的興趣培養。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行文的源泉,是深入思考的本質要求。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統計,能把握學生群體的不同興趣點,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堂設計上結合課堂內容,打造適合學生、吸引學生的語文課堂。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感悟文字的魅力。從不同文章內容的思想認識,啟發學生不同程度的思考,并且通過閱讀遷移到寫作表達等方面,鍛煉學生在閱讀當中的感知能力和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群體的動態,以學生為本,創造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
四、思考、總結與發散
語文閱讀的要求本質上是啟發學生思考,并且讓學生能夠在思考中總結和發散思維。教師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從文章的意義和思想上進行教學,能夠鍛煉學生思考,并總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當然,這個思考與總結不應是單一和片面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另外,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在思考中總結,還要在思考中發散。
閱讀能啟發人的心智,能培養學生更加成熟的思維,要學會在閱讀中總結學習方法,探討更有效率的學習習慣。并且,語文閱讀最關鍵的一點,是能夠在不斷的深入學習和掌握中,將閱讀積累體現在文章寫作上,即學生在寫作中思考并且引用閱讀所學,將閱讀當中所積累的知識發散到具體的寫作中去。兩者彼此促進,共同提高。與此同時,閱讀也能發散到學生的生活中,幫助其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例子講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發散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不僅是組詞造句能力的鍛煉,還能夠在閱讀中促進學生成長和思考。本文主要從把握學生本質,創新教學模式,并且重視培養學生興趣方面探討閱讀教學。教師要在閱讀當中啟發學生思考總結并發散到學習中、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綜合素養的積累。